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这自然是事实。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
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而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
对“数字下乡”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或许需要从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去加以把握。

20世纪上半叶,在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运动中,“文字下乡”得以广泛推进。

费孝通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文字下乡”,提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也就是说,“文字下乡”不是简单化地在乡村推广识字教育,而是要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

只有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文字下乡”的目标。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就其本身而言,乡村建设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建设实验最终都流于失败。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目标和任务。

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数字乡村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之一。

“数字下乡”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时代主题,数字信息技术变成乡村人在网络化时代亟
待学习的“新文字”。

与“文字下乡”相似的是,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文字鸿沟”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作用凸显出来。

同样,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瓶颈”作用也显现出来。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得以“下乡”。

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输入乡村社会之后,是否会让乡村实现数字化,乡村社会能否顺利吸收这些数字资源,并将其转换为新发展动能,关键仍在于乡村基层的变化。

只有在乡村社会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数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李贵成《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一点
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愚”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不识字就是“愚”,就是“文盲”,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愚”就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不能成为“愚不愚”的标准。

C.乡下人的“思”,不是说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什么知识都不及人。

D.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识苞谷一样,并不是“愚”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的产生是因为时空的阻隔,人与人之间无法面对面的交流而寻求“代话”。

B.文字是不太完善的表达工具,所以当新的传播媒介出现时,文字会受到冲击。

C.“数字乡村”已经基本实现,数字信息技术成为乡村人亟待学习的“新文字”。

D.“数字下乡”与“文字下乡”虽处于乡村建设的不同时期,但面临的问题相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横向对照,突出了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知识差异,有力驳斥了乡下人“思”的观点。

B.材料一前后照应,结尾重申乡土社会中的文盲与乡下人的智力无关,而与所处的社会有关。

C.材料二纵向论述,先追溯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字下乡”,再论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

D.材料二举例论证,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成功事例,佐证费孝通关于“文字下乡”的观点。

4.借鉴20世纪上半叶“文字下乡”的宝贵经验,谈谈如何实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

5.从“表情”到“表情包”,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划时代的。

与材料一中提及的文字、语言、表情这三种表达工具相比,“表情包”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优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

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叮零当啷叮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
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

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哪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6.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
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C.“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D.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7.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8.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故乡”含义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

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

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

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

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缘事出郊,与吏卒同疏食水饮。

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

调真州司法。

诏仕者非伪学,不读周惇颐、程颐等书,才得考试,宰喟然曰:“平生所学者何?首可断,此状不可得。

”卒弗与。

归,监南岳庙。

江淮制置使黄度辟之入幕,宰辞曰:“君命召不往,今划可出耶?”
理宗初即位,以为籍田令,屡辞,改添差通判建康府,又辞,乞致仕,乃以直时
里,人人如哭其私亲。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

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薪粟、衣纩、药饵、棺衾之类,靡谒不获。

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已实任其责。

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

宰生理素薄,见义必为,既竭其力,藉质贷
以继之无倦。

若定折麦钱额,更县斗斛如制,毁淫祠八十四所,凡可以白于有司、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宰隐居三十年,平生无嗜好,惟书靡所不读。

既竭日力,犹坐以待,虽博考训注,而自得之为贵。

有《漫塘文集》《语录》行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9.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B.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C.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D.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10.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伍是古代基层户籍编制,五家为伍,立保相统摄;文中指邻里居民。

B.致仕本义是将禄位交还君王,表示辞职或退休;文中指请求担任闲职。

C.祠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也指名士伟人纪念堂;淫祠指滥建的祠庙。

D.训注,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文中指前人对经典文献的训释和注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是位能臣干吏,任江宁尉时,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盛行的巫风,遵循太守之命赈灾救荒,让灾民得以生存。

B.刘宰为官清廉,出城到郊外办事,他与手下人吃同样的简单饭菜,离职时,他的箱子里只藏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作。

C.刘宰仁爱宽厚,造福乡里,他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屋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D.刘宰嗜好读书,在隐居期间,他广泛涉猎,不知疲倦,一旦发现哪里有前人的训注,他一定要亲自找来研究学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宰启邓友龙、薛叔似极言轻挑兵端,为国深害,迄如其言。

②一时誉望,收召略尽,所不能致者,宰与崔与之耳。

1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刘宰“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的三点表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泫然有感①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

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

泫然:流泪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5.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原因。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有成就的人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的道理。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________,是人的一种本能。

甜食不仅能补充能量,同时能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使人产生愉悦感,进而让人对糖产生更多渴望。

研究显示,②
__________,与吸烟和饮酒一样容易让人沉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销售
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专家说,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③
17.文段中画横线处的甲、乙、丙句中,均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

自问世以来,它在陆战场上凭借钢甲护体、快速前进和凶猛火力的优势,击溃拦阻,撕开防线,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随着各种侦察手段的不断演进,可视侦察、红外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察以及声音侦察等诸多手段“_____________”,让现代坦克在战场上越来越难以藏身,生存力遭到
招拆招,_____________,让对手对自己庞大的身躯“_____________”,是现代坦克“玩转”隐身技巧的不二法门。

可视侦察主要有人力侦察、可视卫星侦察以及无人机
过招中,它在这方面的伪装能力也水涨船高。

19.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显身手坐以待毙对症下药司空见惯
B.虎视眈眈知难而退有的放矢司空见惯
C.虎视眈眈坐以待毙有的放矢视若无睹
D.大显身手知难而退对症下药视若无睹
20.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

B.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
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

C.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

D.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拥有隐身技巧。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

7000多年的历史积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坊巷古厝、宛转悠扬的闽剧伬艺、幽艳润泽的脱胎漆器、滋味万千的传统美食……今天,每一条街道的社区之家,蜿蜒穿梭于茂林繁花的福道,智能便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休闲广场的弹性空间……千年古城延续文脉展露新颜。

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你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是某些乡村工作者的观点,并非作者观点。

B.原文中说“‘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此为假设,并非确指。

C.“他们什么知识都不及人”表达不准确。

第一段举乡下人和城里人的例子,旨在说明乡下人和城里人在知识方面各有所长,乡下人只是城里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数字乡村’已经基本实现”错误。

数字乡村是乡村发展的新目标,原文只说“‘数字乡村’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之一”“数字下乡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时代主题”,选项把未然说成已然。

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是不成功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费孝通关于“文字下乡”的观点的正确性。

故选D。

4.答案:①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社会输入丰富的数字资源(或突破乡村振兴“数字鸿沟”的瓶颈)。

②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促进乡村基层的变化),为“数字下乡”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依据“乡土社会的‘文字鸿沟’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作用凸显出来。

同样,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瓶颈”作用也显现出来”等内容,可知要实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应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社会输入丰富的数字资源(或突破乡村振兴“数字鸿沟”的瓶颈)。

依据‘文字下乡’不是简单化地在乡村推广识字教育,而是要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

只有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文字下乡’的目标。

可知要实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应该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数字下乡”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

5.答案:①和文字相比,表情包可以直接会意,可避免词不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