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族的舞蹈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湖南白族文化传统

湖南白族文化传统

湖南白族文化传统
湖南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他们居住
在湖南省的西南部,主要分布在湘西地区的凤凰、花垣、龙山等县。

白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这些传统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白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族白语支,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白族人民以白语为
母语,传承了悠久的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服饰方面,白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民族服装,女性常常身
着白色上衣和黑色长裙,头戴银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而男性则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长裤,头戴黑色斗笠,显得庄重而典雅。

在饮食方面,白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辣椒和酸菜,口味独特。

此外,
他们还有一种特色的饮食习惯,就是喜欢吃腌制的食品,如腌制的蔬菜和腌制的肉类,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白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他们喜欢唱歌跳舞,
尤其是喜欢跳“白族舞”,这是一种优美的舞蹈,舞姿轻盈、柔美,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湖南白族文化传统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它反映了白族人民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白族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希望白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1. 引言白族是中国数百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对白族的风俗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

2. 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独特。

男性白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长袍,腰间束一条色彩鲜艳的布带,戴着百花帽。

女性则穿着绣满花纹的长袍,而且头戴花冠和银饰,非常华美。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嫁习俗很独特,尤其是婚礼。

在传统的白族婚礼中,新郎要提前穿越一段“灶门”,意为离开父母的家庭,迎接新的生活。

婚礼上,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并戴上百花冠,由新郎亲自为新娘戴上。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而重要的,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婚姻仪式。

4. 舞蹈白族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白族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度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演形式。

白族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了手臂的动作,并强调身姿的协调与舞者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族的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他们艺术才能的体现。

5. 民间音乐白族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竹琴、芦笙、弦子等等。

白族人民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白族的音乐也被用于庆典、祭祀等重要仪式,是白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节日庆典白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月街”节和“火把节”。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游街游艺和各种民俗表演。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道,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7. 饮食文化白族人喜好辛辣的食物,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绕山林”活动中的歌舞形式与特点

白族“绕山林”活动中的歌舞形式与特点
■白族舞蹈
“绕三灵”活动所体现的白族舞蹈 主要是花柳曲舞、霸王鞭舞、金钱鼓舞、 双飞燕舞 4 种。花柳曲舞是各村“绕三 灵”队伍前引领的男女 (巫觋) 唱花柳 曲时所舞,他们的舞步也是专门的,下 身相互紧贴靠拢,上身摇摆后仰,有 “胯合胯”、“心合心”、“脚勾脚”等名 目,同时摇动柳枝,甩开牦牛尾或花手 巾,略带夸张的痴情陶醉之憨态可掬, 令人忍俊不禁。白族民歌形容这种舞蹈 是“像邓川乳扇脚绞脚,如姜寅红糖心 合心”。巫觋之后长长的队伍中,有打霸 王鞭和金钱鼓起舞的青年男女。霸王鞭 舞也称为“金钱棍”、“花棍舞”。霸王 鞭舞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是一种集体 舞蹈,人数少则 10 人以下,多至十几 人、数十人不等,甚至也有多达数百人 齐跳的,但必须是双数。除“绕三灵” 时跳外,平时主要在春节祭祀本主和 “田家乐”等节日期间表演。据说过去多 由巫师在本主庙敬香时表演,是娱乐神 鬼的祭祀舞蹈,后来成为民众普遍的娱 乐活动。霸王鞭又称金钱棍,是一根长 约一米的细竹、木棍,上面挖有多个长 方形槽,嵌入铜钱或铁片作为响片。棍 身涂红、黄、绿等色,两端系有红绸或 布条。舞时每人各持一条“霸王鞭”,上 下左右挥舞晃动,并在肩、胸、膝、背、 四肢等处撞击,令响片发出铿锵的节奏 声。“绕三灵”女子舞时,不仅身着盛 装,一手持鞭上下翻飞,另一手还持垂 穗、手绢等舞具,边舞边唱。霸王鞭舞 舞步、队形花样变换很多,有“打四 脚”、“二龙抢宝”、“五梅花”、“金鸡
■大帛曲
亦称“花柳曲”、“绕三灵调”。走 在各村“绕三灵”队伍前面引导队伍行 进的男女 (过去是巫、觋担任),他们各 用一只手同执柳枝,另一只手分别持牦 牛尾或花手巾,边舞边唱。大帛曲又称 为“花柳曲”,白语称为“活恩”,即情 人之意,所以“花柳曲”实际就是一种 情人曲。这种“花柳曲”是“绕三灵” 时由巫觋专门演唱的曲调,一人唱另一 人和,而一般场合却不唱此种歌曲。花 柳曲多以男女艳情和生儿育女为题材, 歌词内容多是即兴编唱,男女互相挑逗, 情调幽默风趣。伴奏主要用笛、树叶、 月琴等乐器。下面是 《三灵恋》 的歌词: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白族三月三节。

在这个节日里,白族人民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欢乐和祈福。

白族三月三节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白族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白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旨在祈祷丰收、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者们身穿华丽的衣饰,手持龙、狮等道具,在广场或村落中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狂热的氛围。

舞龙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白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在白族传统信仰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意义。

因此,舞龙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繁荣。

而舞狮则是为了驱邪、化解病患和保护家庭平安。

这些舞蹈在白族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被视为重要的习俗和传统。

在节日期间,舞龙舞狮表演通常集合了村落和家庭的力量。

一般而言,舞龙舞狮队伍由数十个舞者组成,他们分别扮演龙头、龙身和龙尾的角色。

龙头通常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舞者担任,他需要驾驭并表演龙头的各种技巧。

龙身则由多名舞者共同负责,他们用手持的竹竿操纵并拉动龙身,给予龙特殊的动态效果。

而龙尾则需要舞者们协同合作,以形成一种连贯和协调的视觉效果。

舞龙舞狮的表演需要舞者们配合默契,充满节奏感和活力。

除了舞龙舞狮,白族三月三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这一天互相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福。

此外,还有各种民俗游戏和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人们还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进行游行和集体舞蹈,以展示白族的独特文化和美丽风情。

白族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团结、庆祝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通过舞龙舞狮和其他各种活动,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白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和喜庆。

这个节日不仅是一种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

总之,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是白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朝的白族文化

清朝的白族文化

清朝的白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中国。

其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就是白族。

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着重探讨清朝时期白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白族的历史背景白族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云南省。

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白族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统一国家,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清朝时期,白族被赋予了一定的自治权,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这使得白族的文化在清朝的文化多样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白族的语言和文字白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白族的语言属于彝语羌语支,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异。

在清朝时期,白族的语言并没有得到太多官方的支持和发展,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

白族的文字系统主要有两种:白文和汉字。

白文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用于记录白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汉字则是白族人进行交流和书写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官方场合和与汉族人交往时更为常用。

这两种文字共同构成了白族的语言文化体系。

三、白族的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和佛教两个方面。

原始宗教是白族最早信仰的宗教形式,主要与自然界、祖先和生活环境有关。

在清朝时期,白族的原始宗教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保护。

一些典籍和传统仪式等被记录下来,使得这一宗教信仰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外,佛教也在清朝时期被广泛传播到了白族地区。

不少白族人开始接受佛教的教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传入使得白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白族的艺术形式白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白族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民族风情:白族艺术——舞蹈

民族风情:白族艺术——舞蹈

白族舞蹈较多,按活动性质划分,有娱乐性、祭祀性两大类。

娱乐性舞蹈有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模拟动物舞、兵器舞等;祭祀性舞蹈有羊皮鼓舞、手巾舞、碗箩舞、耍花舞、灯盏舞、巫舞等。

其中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流行最普遍。

霸王鞭、八角鼓舞多在喜庆节目和传统节目三月街、绕三灵时举行,男女各为双数,男者以入角鼓(八方八角鼓,单面蒙皮,边缘嵌着铜钱和铜铃)或双飞燕(竹板两副,上系彩带,左右手各执一副)为道具,女者以霸王鞭(长1米左右的竹棍,两头嵌入用铁丝穿着的铜钱数枚,柱上纸花,舞时发出响声)为道具,同台演出。

舞蹈时,步伐、队形、花样很多,种类有“一条街”、“打四门”、“五梅花”、“金鸡打架”、“二龙抢宝”、“背合背”、“心合心”、“脚钩脚”等。

表演时,有单个表演,集体表演,男女交错,旋转对舞,演员随着霸王鞭、八角鼓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随之晃动,并用白语唱各种小调,同时还有苗子或三弦伴奏,节奏鲜明,步伐整齐有力,气氛热烈欢乐。

龙狮舞,即要龙和舞狮,多在春节和重大节日时举行,先耍龙,后舞狮,随后伴以花灯歌舞。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形式。

白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立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白族文化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

白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传承了自己的祖先智慧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手工艺品,如白族刺绣、白族银饰等,展示了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观。

其次,白族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白族人民崇尚勤劳、诚实、勇敢的品质,尊重长辈、敬畏自然的精神,崇高的家庭观念也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白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待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这种生态保护的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白族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作为中国众多民族文化之一,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互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图景。

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文化元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内涵。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文化内涵论文

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文化内涵论文

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文化内涵论文摘要:舞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具备着形式、内容、发展三大要素。

而“霸王鞭舞”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生活、风俗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审美特征和表达情感方式的艺术形式。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更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为我们清晰地解读这个稻作兼渔猎文明下的民族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文化内涵白族是祖国西南边疆古老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百分之八十以上居住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除此之外,湖南桑植县、四川西昌地区以及贵州毕节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汉语意为“白人”,解放前有“勒布”、“民家”、“勒墨”等他称,直至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称为“白族”。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白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无论山区还是坝区,每逢节日庆典,都能看到群众性的古朴典雅、欢快热烈的多种民间表演,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霸王鞭舞”渗透着白族人民的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霸王鞭舞”的产生关于“霸王鞭舞”的产生,大多是来自白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的一些传说,大致有五种,其中流传较广的有三种:一是南诏兵器、警军器说;二是大理国柞丧棒、祭盘、棺钉说;三是部落战争说。

除了这三种说法之外,还有摸拟栽秧说,楚汉相争时兵器说两种传闻。

以上的这些说法都来自于民间传说,各种正野史中无记述,无据可考。

除了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关于“霸王鞭舞”的产生,各种地方文献史料中都没有历史沿革等情况的专门记载,只有在明、清时代艺文诗词中简略提到过一些情况。

例如清朝白族学者杨凉在《滇中琐记》记载:“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院,男妇盆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犹执巾秉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

……相传起于南诏。

白族的文化和特色

白族的文化和特色

白族的文化和特色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

白族的文化和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魅力。

白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字,采用的是汉字的一种变体——白文。

白文是他们日常交流和书写的工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美感。

白族人对于自己的文字非常自豪,他们认为白文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白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歌舞、音乐、绘画等。

白族的舞蹈充满激情和动感,舞姿翩翩起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族的音乐以竹乐器为主,悠扬的音调让人陶醉其中。

白族的绘画以山水画为主题,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的美景。

白族的饮食文化也是他们的特色之一。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擅长制作米饭制品,如米线、米饭饼等。

此外,白族还有一种独特的酸味风味,他们善于利用酸味调味,使得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白族的酸菜鱼、酸汤鱼等菜品都是享誉云南的美食。

白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白色上衣和黑色裤子,女性则穿着白色长袍和彩色腰带。

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装饰自己的服饰,展现出他们的热情和活力。

白族的传统服饰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中经常被穿着,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白族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三月街头节、三月三白族花会、泼水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白族人民欢庆丰收的时刻,也是展示他们文化底蕴的重要时刻。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歌舞欢腾,热闹非凡。

白族的民居建筑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们建造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屋顶呈斜坡状,方便雨水流失。

房屋外部常常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和壁画,展现出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白族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和特色,如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等。

他们擅长利用当地的草药治疗疾病,传统医药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地位。

白族的传统工艺包括木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富有创意。

白族的文化和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魅力。

他们的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服饰、节日、建筑等方面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欣赏。

白族的传统风俗

白族的传统风俗

白族的传统风俗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一些白族的传统风俗:
1. 饮酒文化:白族人喜欢饮酒,举办各种宴会和聚会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共饮美酒。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如著名的三月三白酒。

2. 节日庆典:白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泼水节是白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节日期间用水彼此洒水,象征一年的顺利和洗去不吉利的事情。

3. 歌舞表演:白族有着独特的舞蹈和音乐表演艺术。

他们喜欢跳跳舞、草鞋舞等,舞姿优美、动作翩翩。

4. 传统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性通常穿着白色上衣和黑色裤子,头上戴一顶圆形的黑色帽子;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袍,脚上系着布鞋。

5. 婚礼习俗:白族的婚礼非常庄重,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准备三个拜帖,分别拜父母、拜长辈和拜岳父母,寓意着尊重和感恩。

6. 纳彩礼习俗:白族人纳彩礼时,通常会送一些当地特色的礼品,如黄米、鸟蛋、鸡蛋、纸钱等。

这些礼品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丰收的意象。

这些传统风俗展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他们对家庭、友情和社区的重视。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摘要:一、白族舞蹈的起源与特点二、白族舞蹈的分类与代表作品三、白族舞蹈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四、如何欣赏和传承白族舞蹈正文:白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白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分类、代表作品、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如何欣赏和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族舞蹈的起源与特点白族舞蹈起源于古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其舞蹈动作生动优美,节奏明快,表现形式多样。

白族舞蹈既有严谨的宫廷舞蹈,也有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舞蹈。

在舞蹈中,既有表现劳动生产的舞蹈,如《耕耘舞》,也有表现战争胜利的舞蹈,如《金戈铁马》。

这些舞蹈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精神。

二、白族舞蹈的分类与代表作品白族舞蹈可分为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宗教舞蹈等类别。

其中,民间舞蹈最具代表性,如《八角鼓》、《大摆手》、《小摆手》等。

这些舞蹈表现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传统的传承。

宫廷舞蹈以《蝴蝶舞》为代表,舞姿翩翩,展示了古代宫廷的华丽与富贵。

宗教舞蹈则以寺庙中的祭祀舞蹈为主,如《跳神舞》,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

三、白族舞蹈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白族舞蹈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丰富了我国舞蹈文化,为研究古代舞蹈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白族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资源。

此外,白族舞蹈还对弘扬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如何欣赏和传承白族舞蹈要欣赏白族舞蹈,首先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在欣赏过程中,关注舞蹈动作、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体会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可以通过观看演出、参加舞蹈体验活动、阅读相关资料等方式,加深对白族舞蹈的了解。

传承白族舞蹈,首先要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濒临失传的舞蹈技艺。

白族代表性民间舞蹈简介

白族代表性民间舞蹈简介

白族代表性民间舞蹈简介2010-11-11民俗歌舞活动“绕三灵”“绕三灵”,白语称“逛桑览”,汉语也称“逛桑林”或“绕山林”。

“绕三灵”是沿苍山洱海边居住的白族独有的民间综合性歌舞活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栽插前夕,以村为舞队,以寺庙为中心,汇集到苍山脚下,沿洱海之滨,狂欢歌舞,参与者成千上万,场面十分壮观,舞队有首、中、尾三段。

首由一手执树,树上系一葫芦,一手执牦牛尾,边舞边说唱花柳曲的两老人引路。

中间有吹笛人伴以“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等舞。

队尾有吹树叶者伴以数人手拿草帽或扇子半遮面唱“白族调”的妇女压阵组成。

其基本跳法有:打一条街、脚勾脚、背靠背、心合心、胯合胯等。

其中服饰为男舞者典型,用一丈六尺长的白布缠头,上盖有精心绣制的“八角巾”,额上太阳穴处贴有直径二公分大小的“太阳膏”,佩戴系有小红绒球装饰的老式墨镜,身披数件对襟新衣(从内向外,逐渐显露)称为“三滴水”,下穿用红黑或蓝白色彩拼就用香火烙成无数小孔(民间称之为“胡椒眼”)的“阴阳裤”数条,足蹬“沿兜波恩”(白语)即“船形绣鞋”或“花布草鞋”,从头到脚,色彩浪漫幽默。

清《大理县志》载,大理咸丰乙卯举人段位在《绕三灵竹枝词三首》写有:“南乡北去北乡南,月届清和廿四三,一样时妆新结束,来朝相约拜伽蓝,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转旋,最是小姑歌僰调,声声唱入有情天”。

直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绕三灵”的盛况。

追根溯源,“绕三灵”的传说很多,代表性的有洪水狩猎时期的“绕山林”说,有农耕时代求雨祭祀的“逛桑林”之说,有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后的“绕三灵”说,还有接白王之女金姑之传说等。

可稽资料有(清)《滇中琐记》载:“大理有绕山林会。

每岁季春下浣,男妇全集殆千万人,十百为群,各有巫觋领之。

相传起于南诏(唐)数百年不能禁止,蛊惑于巫言,祈子嗣,攘灾病”。

“三灵”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三灵庙碑记》。

从一手执树,一手操牛尾的表演,依稀可见它的原始歌舞特征:如甲骨文“一人曳牛尾而舞”的舞字形,和《吕氏春秋》载:“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云南的传统音乐欣赏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

云南的传统音乐欣赏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

云南的传统音乐欣赏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云南的传统音乐欣赏: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多民族聚居的大地,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

在云南白族的文化传统中,古老的歌舞表演是一项独特而精彩的艺术形式,展现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一、白族的历史与民族音乐白族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居住在云南高原上,崇尚和谐、宗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族音乐融合了自然景观、信仰神话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白族人民的古老歌舞表演是他们音乐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多样而丰富的乐器编制,独特的舞蹈形式,以及优美动听的歌曲,使得白族的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白族传统音乐的特色1. 乐器编制丰富多样在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中,乐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人民善于利用手中的器乐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他们使用的乐器包括筝、琵琶、竹笛、二胡等等,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表演中,白族乐手们巧妙地运用乐器编制,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2. 舞蹈形式独特白族的舞蹈形式是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

他们以身体的舞动来表达情感和祝福。

在舞蹈中,白族舞者们手舞足蹈,动作矫健而优美。

舞蹈动作的形式、舞步的编排以及舞服的设计无一不展现着白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3. 歌曲婉转动人白族的传统歌曲以其婉转动听的旋律和情感动人的歌词而著称。

这些歌曲往往传达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情感、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

在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中,歌曲往往与舞蹈和乐器编制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三、欣赏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欣赏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是一次深入了解白族文化的机会。

在云南的旅游景点或者白族居住地,你可以参加或观赏到这样的表演。

当你欣赏到白族的歌曲、舞蹈和乐器演奏时,你会被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折服。

参与白族的古老歌舞表演不仅是一次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体验之旅。

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他们的舞蹈动作,感受他们的音乐情感,甚至可以加入其中与他们共舞,亲身感受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族舞蹈_精品文档

白族舞蹈_精品文档

白族舞蹈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及附近的一些地方。

白族是一个独特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以美丽的舞蹈而闻名。

白族舞蹈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白族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表达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白族舞蹈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独具特色,独一无二。

白族舞蹈以其优美、灵动的舞姿而闻名,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审美上的享受。

白族人民从小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舞蹈,他们将舞蹈视为传承民族文化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白族舞蹈的特点之一是舞姿优美。

白族舞蹈通常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舞者们用轻盈的步伐和柔软的身体语言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白族舞蹈的动作流畅而自然,舞者们的身体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起伏飞舞,给人一种天鹅般舞动的感觉。

另一个特点是白族舞蹈的多样性。

白族舞蹈可以分为宗教舞蹈、节庆舞蹈和社交舞蹈三大类。

宗教舞蹈通常在寺庙中表演,用来祈祷和表达对神灵的崇拜。

节庆舞蹈则是在节日和庆典上表演,它富有欢乐和喜庆的氛围,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装,带着面具或头饰,以独特的舞姿和编排来庆祝节日。

而社交舞蹈则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他们通过跳舞来交流感情和表达友谊。

白族舞蹈的音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白族舞蹈通常伴随着特定的乐器演奏,如箫、笛子、鼓等。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者的动作相契合,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白族人民相信舞蹈和音乐能够带来吉祥和幸福,通过舞蹈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白族舞蹈除了展示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外,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白族舞蹈是白族人民了解自身文化、发扬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通过舞蹈,他们传承了祖先的智慧和经验,加深了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白族舞蹈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的来说,白族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的代表,是白族人民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

它以柔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为特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舞蹈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1. 节奏明快:白族舞蹈的节奏通常非常明快,舞者们通过快速的脚步和手势,展现出活泼热情的性格。

2. 动作丰富:白族舞蹈的动作非常丰富,包括手舞、脚舞、头部动作等。

舞者们通过优美的动作,展现出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 表情丰富:白族舞蹈的表演者通常需要通过表情来传达情感,这使得舞蹈充满了生命力。

4. 服饰独特:白族舞蹈的服饰通常非常独特,色彩鲜艳,样式古朴,这与舞蹈的节奏和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舞蹈更加丰富多彩。

5. 寓意深刻:许多白族舞蹈都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如《鸡舞》象征着生活的勤劳,《鱼舞》象征着生活的富饶等。

总的来说,白族舞蹈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舞蹈,它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着现代的气息,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瑰宝。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摘要:一、白族舞蹈的历史背景二、白族舞蹈的特点1.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2.强烈的民族风格3.舞蹈动作优美流畅4.道具和服饰的运用三、白族舞蹈的分类1.民间舞蹈2.舞台舞蹈四、白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传统舞蹈的传承2.现代舞蹈的创新3.白族舞蹈在国内外的影响正文:白族舞蹈是我国众多民族舞蹈中的一种,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白族舞蹈起源于白族的民间生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白族舞蹈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白族舞蹈种类繁多,包括民间舞、宗教舞、宫廷舞等。

各种舞蹈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反映了白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2.强烈的民族风格白族舞蹈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了白族民间音乐、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使舞蹈充满了民族气息。

同时,白族舞蹈中的许多动作和姿态,都源于白族民间生活和劳动实践,具有很高的民族辨识度。

3.舞蹈动作优美流畅白族舞蹈的动作设计优美、流畅,既有柔美的曲线,又有刚健的直线。

这些舞蹈动作在表现白族人民生活情趣的同时,也展示了白族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4.道具和服饰的运用白族舞蹈中的道具和服饰,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具的运用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服饰的展示则体现了白族民间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白族舞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民间舞蹈和舞台舞蹈。

民间舞蹈是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舞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舞台舞蹈则是将民间舞蹈提炼、加工后搬上舞台的舞蹈艺术形式。

近年来,白族舞蹈在传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白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为白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白族舞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

白族的舞蹈风格摘要:一、白族舞蹈的背景与特点二、白族舞蹈的种类与风格1.鼓舞2.剑川花灯舞3.鹤庆花灯舞4.绕三灵舞5.洱源花灯舞三、白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四、传承与发扬白族舞蹈的意义正文:一、白族舞蹈的背景与特点白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西南边疆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长期以来,他们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语言。

白族舞蹈丰富多彩,源于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在白族民间,舞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不仅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白族舞蹈的种类与风格1.鼓舞:鼓舞是白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击打鼓舞配合舞蹈动作,节奏明快,富有力度。

舞蹈表现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舞蹈动作大方、豪迈,展示了白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

2.剑川花灯舞:剑川花灯舞起源于剑川地区的民间花灯演出,舞蹈动作生动活泼,舞姿优美,表现出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蹈中融入了白族的民间音乐、戏曲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鹤庆花灯舞:鹤庆花灯舞与剑川花灯舞相似,以优美的舞姿、丰富的动作表现白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不同的是,鹤庆花灯舞在舞蹈动作上更加注重细腻、柔美,体现出白族女性的娇柔和温婉。

4.绕三灵舞:绕三灵舞是白族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舞蹈动作神秘、庄重,表现了白族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

舞蹈以集体形式进行,参与者手牵手,围成圆圈,踏着统一的节奏舞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5.洱源花灯舞:洱源花灯舞以洱源地区为中心,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既有大方的集体舞,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独舞。

舞蹈风格诙谐幽默,展示了白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白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白族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信仰等多方面内容。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白族舞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四、传承与发扬白族舞蹈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舞蹈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白族舞蹈动作

白族舞蹈动作

白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族舞蹈动作:
手舞:白族舞蹈中常常运用手舞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手舞动作柔和流畅,以手指的舞动、手臂的展开、手掌的变换等表现出优美的形态和情感。

足步:白族舞蹈注重脚步的运动,舞者以轻盈的步伐行进,有时会有跳跃和旋转的动作,展示出舞蹈的节奏和活力。

身体姿势:白族舞蹈注重身体的姿势和姿态,舞者通过优美的身体曲线和姿势来表达情感和形象。

常见的姿势包括弯曲、伸展、扭转等。

缠绕:白族舞蹈中经常运用缠绕的动作,舞者通过身体的缠绕和交织来展现出舞蹈的特殊韵律和表现力。

器物表演:在白族舞蹈中,舞者常常手持或表演各种传统器物,如花篮、扇子、绸巾等,通过器物的运用和动作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白族舞蹈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地区和表演场合可能会有不同的舞蹈动作和风格。

上述提到的动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常见的表现形式,而实际的舞蹈作品和演出可能会更加丰富多样。

白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白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白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摘要:白族属于少数民族,白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地是云南大理,白族具有浓厚的文化,其中白族舞蹈可以让其文化艺术魅力得到充分体现,白族舞蹈的审美性与观赏性都比较强。

本文主要探究白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白族舞蹈;审美;特征云南大理作为一个出名的旅游胜地,大理仍然保留着南方独特的地貌风情,同时也保留着民间艺术精华,当地文化存在独特的艺术审美风采。

云南大理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白族舞蹈,科学探究白族舞蹈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可以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演变的研究。

一、白族舞蹈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

关于它的族源,有以文献为据的"甘、青氐羌迁徙说",有按考古发掘论断的"土著说",有根据民族形成过程的"迁徙、土著融合说",虽无定论,但都说明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

白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白族舞蹈可以在我国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史料中查询到相关记录。

白族舞蹈存在多样化的内容与表演形式,目前已统计到的白族舞蹈种类有74种,其中“霸王鞭舞”是最具代表性的白族舞蹈,“霸王鞭舞”受到众多人民的喜爱,故而该舞蹈经常会出现在白族各类歌会演出与民俗活动中。

白族舞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舞蹈需要借助道具来进行表演,如常见的“双飞燕”、“八角鼓”、“霸王鞭舞”与“执树舞”等。

第二,舞蹈用途为宗教祭祀,如常见的“踏丧歌舞”、“羊皮鼓舞”、“八宝花舞”等。

第三,舞蹈用途为民间娱乐,如常见的“仙鹤舞”、“鹤鹿同春”、“龙狮舞”、“百鸟朝凤”等。

白族舞蹈存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不同类别的舞蹈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1]。

二、探究白族舞蹈的审美特征1.白族舞蹈具有的动作特征白族舞蹈具有比较灵活的演出形式,舞蹈动作在演出时也较为灵活,舞者常会在演出中借助相应道具来完成一些舞蹈动作,比如舞者常用霸王鞭、草帽、八角鼓、扇子等道具来辅助舞蹈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族的舞蹈文化特色——大理风韵
摘要大理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以及人文气息的好地方。

大理白族的人民家家养花,户户流水。

在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优美幽静的自然环境下,白族孕育了属于他们的艺术文化,也创造了具有白族特色的舞蹈。

这对现代舞蹈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起了非常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字大理白族舞蹈艺术
1、大理的简介
大理坐落在云南的中部,在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环境优美。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原始居民在大理居住。

古人曾赞大理有“风花雪月”四美景,也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的迷人自然风景一直以来是一大特色。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

境内居住包括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

众多民族云集,造就了大理丰富的民族文化。

大理地方文化绚烂,民族风情浓郁。

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史以来一直为各大文人骚客所喜爱,如马可波罗、徐霞客等多到此游览并写下了游记。

另外,还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吟咏过南诏的历史。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图1-1 苍山图1-2 洱海
2、白族的人文风情
白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

主要涉猎农业种植,水利兴修,历法、天文、医学的发展,绘画、建筑、雕刻的发展、史学的创作等各个方面。

如在建筑上,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虽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巍然屹立;在雕刻上,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为唐宋时代劳动人民精心雕歌技艺高超,人物体态多姿、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大理弘圣寺塔、蛇骨塔和弥渡铜柱铁庙,以及南沼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在绘画上,公元899年张顾、主奉宗所绘的《南馏中兴国史画卷》,张胜温画的《大理面卷》,是现存的古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名画,在国内外
享有极高的声誉,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的高度艺术成就。

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孕育了能歌善舞的白族人民。

图2-1 张胜温画卷局部图2-2 大理三塔
3、白族舞蹈的特点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早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小部分白族人民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之纹饰中有铜鼓舞、芦笙舞、羽舞、鹭舞、盘舞、盾牌舞等等。

在一个铜扣饰上,铸有八人组成的歌乐舞组合图像。

至今流传在山区的各种原始舞蹈种类还有鸟兽类舞蹈、踏歌舞、巫舞、踩牛舞。

如鸟兽类舞蹈为无歌相伴的纯舞蹈,流行于怒江勒墨白族青年妇女中。

人数不等,以步伐为节奏,以双手和身段的变化描述模仿鸟兽牲畜动作及人们采集、劳动行为。

洱源西山对纯舞蹈有个专有名词叫“力格高”,老少皆喜,尤为少男少女热爱。

表现内容与勒墨白族农事生产内容相同。

舞蹈动作达16种。

为一步插、二步插、互插、互旋转、四梅花、四相迎、五子登科、狮子纺麻、鸡反毛、老鹰展翅、前后跳、单双脚跳、快纵、搓衣洗线、羊羔吃奶、马踢脚等。

南诏、大理国白族先民开始大量吸收汉文化,中原汉人舞蹈品种输入白族地区者不少,唐宋以来大致有:耍马舞、耍狮、耍龙舞、耍麒麟舞、耍鹤舞、渔樵耕读舞、霸王鞭舞、“鹿鹤同春舞”、八角鼓舞和兵器舞等等。

白族人民喜欢特定情况下进行表演。

第一种是在传统节日中表演,除了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白族人民还有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

几乎月月有会“白鹤舞”、“鹿鹤同春”、“凤赶麒麟”、“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都在这些民族节日进行;第二种是在农事劳动、栽种或收获季节中进行,如田家乐又称“秧赛会”,流传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县种植稻谷的农村。

田家乐演出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

田家乐的表演采用白族的语言、音乐、服饰和道具。

表演时鼓乐高奏琐呐曲牌,霸王鞭、白鹤舞、跑马、旱船、蚌舞等民间舞蹈穿插其间,在广场内绕行表演。

扮演各种农事活动和各行各业的表演者,演唱用白族“吹吹腔”,唱词幽默生动,表演惟妙惟肖,气氛显得热烈欢快;第三种是在祭把仪式和宗教法事中表演,白族信奉巫师、本主、道教和佛教,祭祀仪式和宗教法事的活动也很多,规模最大的是本主祭祀活动。

在举行迎送或祭祀本主时,有的本主庙会跟祈求风调雨顺的“踩马”和农作物丰收的“耍牛”结合起来,边舞边唱,以唢呐硭锣伴奏,颇为热闹。

除此之外,还有大理的巫舞、佛教做法事时的舞蹈、一些山区的图腾膜拜舞等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特色。

图3-1 本主节场景图3-2 田家乐演出
4、现代艺术家对于白族文化以及白族舞蹈特点的运用
白族当代舞蹈家有杨丽萍、喻良其、杨士景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杨丽萍。

杨丽萍以孔雀舞为大众所喜爱,是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

孔雀自古以来是一个吉祥之物,孔雀的习性、孔雀的生活,孔雀的美,在杨丽萍的孔雀中得到升华。

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让人鼓舞的时代,一个舞蹈开启了我们的一种思维,我们跟着这种兴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这就是杨丽萍给我们最初的感受。

在她的舞蹈中融合了各种大自然的美,有天上云朵的自由,孔雀开屏的悠然,蜻蜓点水的宁静等等。

她的代表作品有《雀之灵》、《月光》、《两棵树》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等。

《月光》,这是一个现代舞的良好典范,这个舞蹈让我们看见民族舞蹈中接近现代的部分,也由此才开始引起我们更加详细地整理我们民族舞蹈中早已具备的现代成分。

《月光》中的抽象和变形,是杨丽萍对现代舞蹈的认识和接纳,同时也是当时我们舞蹈界对现代舞的认识。

清洁和冷静成为我们对月光的舞蹈理解,舞蹈的色彩给予我们强烈的感受,并且认识出月光中早已被我们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过去太热狂地追求暖,却突然发现生命的本色是冷静的,这种发现,也一直影响着杨丽萍的舞蹈,直到今天。

由此,我们还感觉出杨丽萍的舞蹈在思想性的深入,她在思考,在思考中进入一个民族的当下状态,让舞蹈接近我们社会的理想,进入我们的社会话题。

《月光》让我们亲近,舞蹈让我们更容易地进入。

那是中国美学在不断丰富的一种舞台表现,美学的不断丰富,使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己选择。

图4-1 杨丽萍《月光》图4-2 杨丽萍
《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原生态新作。

杨丽萍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云南映象》汇集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的原生态歌舞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

全场都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元素,62面鼓的鼓风、鼓韵,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以及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相互交错,用以表现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及立体画面效果,更是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全剧由序、日月、土地、家园、神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部分组成,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
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

剧中的布景和灯光都使用了先进的舞美制作技术,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图4-3 《云南印象》-日月图4-4 《云南印象》-家园
图4-5 《云南印象》-祈祷图4-6 《云南印象》-雀之灵在我们一般的概念中,舞蹈是一种表演,表演舞蹈的人便是演员,而杨丽萍则无可争议的是专业舞蹈家,她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然而杨丽萍却完全打破我们这种解读。

她曾经所过:“我不是职业的,我本来就是白族,我是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人。

跳舞是我们的一种需要,我们的另外一种形式,我们表达对自然信仰或和繁衍生殖有关系的事情才跳舞。

”她最成功之处在于她的舞蹈风格又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实、最深刻。

总结
中国舞蹈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其它文艺形式一样,步入健康的生长状态。

杨丽萍的舞蹈为我们提供了舞蹈进步的良好参照。

她是天才的舞蹈学习者,能够迅速将时代给予的人文意义以舞蹈表达,观其舞,将白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提倡自然,主张原生态。

有利于现代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也验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潮流。

参考文献:
《白族简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作者杨丽萍
《大理丛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
论白族的舞蹈文化特色——大理风韵
课程名称:文化考察与论文命题
班级: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0843094054
姓名:徐英英
考察日期:2012/ 11/11
考察地点:云南
考察民族:白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