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ppt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b44a2b22376baf1ffc4fada4.png)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b07d3516fc700abb68fcc7.png)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高考专题文言文整体阅读(课堂PPT)
![高考专题文言文整体阅读(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7917a15a8102d276a22fb7.png)
10返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第五步 了解文化,积累常识
人物传记中,经常涉及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 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等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要 学会迁移运用。我们不仅要弄懂文中出现、题目考查过的这些词语,而且更应该 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其他相关文化常识。
9返回
以例说法
(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宋史·孙傅传》节选,选文略】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综 合、翻译
[分值]19分 [选文]《宋史·许将传》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综合、断句、文化常识、分析综
翻译
合、翻译
[分值]19分 [选文]《宋史·曾公亮传》
[分值]19分 [选文]《宋史·孙傅传》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综合、断句、文化常识、分析综
翻译
合、翻译
[分值]19分 [选文]《明史·陈登云传》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ppt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d54718ee06eff9aef80747.png)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3-2-2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2-2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fe16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1.png)
▪ 6.成语联想法
▪ 成语是人们长久以来习用旳、简洁精辟旳 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起源于 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旳含义与使 用方法和文言文中旳完全相同。根据这一 特点,利用自己熟悉旳成语来推断文言虚 词旳意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旳好方法。 如“小国将君是望”一句中“是”旳意义和使 用方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旳成语“唯命 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 宾语前置旳标志。
▪ 3.代入筛选法
▪ 假如我们懂得某个虚词旳基本使用方法和 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旳每个 使用方法代入句子去了解,挑选其中讲得 通旳一项,从而取得正确旳答案。如“慎 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懂得“何” 旳主要使用方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何”“怎么样”等;② 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 通“呵”,“呵斥”;④复音虚词“奈何”“何 如”“何乃”等。一一代入进行了解和筛选, 就不难拟定“哪里”这个义项了。
▪ 8.位置推断法
▪ 某些虚词,因为其在语句中旳位置不同, 从而体现出不同旳意义。如, “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体 现不同旳语气,比较轻易区别。这里只要 注意两点:第一,“焉”旳疑问代词使用方 法和兼词使用方法,例如“杀鸡焉用宰牛 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 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 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 “乎”相当于“于”旳介词使用方法。例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 A.①②⑤
B.①③⑥
▪ C.②④⑥
D.③④⑤
▪ 【答案】D
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https://img.taocdn.com/s3/m/82b924fd700abb68a982fbb8.png)
第一关:考点关 展望高考 第一关 考点关
核心提示 歌剧《刘三姐》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之乎者也语焉哉 之乎者也语焉哉, 歌剧《刘三姐》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之乎者也语焉哉 不懂诗书你莫来” 歌词中把 之乎者也”等说成是“ 歌词中把“ 不懂诗书你莫来”,歌词中把“之乎者也”等说成是“诗 书”的代表。抛开剧中用此来完成对迂腐、穷酸的老秀才的 的代表。抛开剧中用此来完成对迂腐、 讽刺不说,其实 这 之乎者也” 讽刺不说 其实,这“之乎者也”类虚词已成为文言文最显 其实 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足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 著的特色 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足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 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中地位的重要性。 中地位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通过比较 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解析 本题通过比较,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意味有三 本题通过比较 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意味有三 项不同,命题材料与 年本题同,前句出自考题阅读材料 项不同 命题材料与2009年本题同 前句出自考题阅读材料 后句 命题材料与 年本题同 前句出自考题阅读材料,后句 出自高中语文课本。 项 “ 则或咎其欲出者” 出自高中语文课本。A项,“其”,“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出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中加点的“ 指示代词,“ 自《游褒禅山记》,其中加点的“其”,指示代词 “那”,与前句 游褒禅山记》 其中加点的 指示代词 与前句 比较,不通 可见不同 前句的“ 是人称代词“ 比较 不通,可见不同 前句的“其”是人称代词“他”;B 不通 可见不同,前句的 其中的“ 项,“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出自《师说》,其中的“乃”,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出自《师说》 其中的 副词,“竟然”“却 与前句比较 不同,前句 与前句比较,不同 前句“ 是副词“ 副词 “竟然”“却”,与前句比较 不同 前句“乃”是副词“于 ”“ 出自《 是,就”;C项,“于”,“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出自《愚溪诗序》, 就 项“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出自 愚溪诗序》 其中的“ 是介词,与 一同表被动,译成 译成“ 其中的“于”,是介词 与“见”一同表被动 译成“被”,与前句 是介词 与前句 比较,不同 前句 是介词“ 比较 不同,前句“于”是介词“给”;D项,“与”,“无乃与仆之 不同 前句“ 项“ “ 私心剌谬乎”出自《报任安书》 其中的 其中的“ 是介词“ 私心剌谬乎”出自《报任安书》,其中的“与”是介词“和、 与前句比较,句子通顺 相同。 跟”,与前句比较 句子通顺 相同。 与前句比较 句子通顺,相同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https://img.taocdn.com/s3/m/8ed391a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d.png)
(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④因为、由于。(wèi) ⑤当,在,到了 ⑥被(wéi)。(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第二人称代词,你
副词,只有
副词,竟然
副词,才
副词,就是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牛刀小试
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杳不知其所之也。
1.作助词
0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制定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臣请为王言乐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为仲卿母所遣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4f044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2.png)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34bd149cf84b9d528ea7a50.png)
2011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27张)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b356f50389eb172dec63b745.png)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同“于”。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⒋“是” 例:
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④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为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
①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 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 意思是“一起” 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所
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所
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 成名词性词组,代
指人或事物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1)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1)](https://img.taocdn.com/s3/m/818fdff3551810a6f524869e.png)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 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
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 天下”。
(2)副词。 ①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 怕。②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 还要。③表反问语气。难道。
(3)连词: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 或者、还是。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7、且
(1)连词用法 (2)副词用法
(1)副词。 ①将、将要。② 暂且、姑且。 (2)连词:①表并列。一边……一边…… ② 表递进。而且,并且。③表让步。尚且、还、 况且。
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 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 “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 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返回
牛刀小试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燕王欲结于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君幸于赵王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7、业精于勤、荒于嬉 8、苛政猛于虎也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1、对 2、在 3、与 4、在……方面 5、被 6、向 7、因为 8、比 9、在,至 10、从
(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或反问。吗、呢。 (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 (3)形容词、副词词尾。
牛刀小试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3、壮士,能复饮乎 1、表揣测语气 2、表反问语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c706184602768e9951e73845.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89553f0722192e4536f6b3.png)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课件.ppt
![文言虚词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2c02906c175f0e7dd13727.png)
(四)用作动词。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用。
①皆以美于徐公 2.以为,认为。 (五)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
1.通“已”,已经。
《屈原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五)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4.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
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示儿》 《伶官传序》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三)用作连词。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燕王欲结于君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师说》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 宾语提前的标志。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https://img.taocdn.com/s3/m/893d14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6.png)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 目的,修饰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 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 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①空中而多窍。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 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1、副词,表祈使 2、副词,表揣测 3、副词,表反问 4、连词,表假设 5、副词,表反问 6、连词,表选择
7、副词,表祈使
8、助词,补充音节, 无义
7、且
(1)连词用法 (2)副词用法
(1)副词。 ①将、将要。② 暂且、姑且。
(2)连词:①表并列。一边……一边…… ② 表递进。而且,并且。③表让步。尚且、还、 况且。
8、且吾不以一眚(shěng 过失)掩大德
9、河水清且涟漪 10、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1、并且 2、尚且
3、又 4、暂且 5、将要 6、况且 7、边…边… 8、况且 9、又 10、将要
8.若
(1)代词用法 (2)连词用法 (3)复合虚词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 (们)的。② 指示代词。这、这样。
(2)连词:①表假设。如果。 ②表选择。或、 或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 玩以偿。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译C文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 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参考译文
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 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ted wit【h A答sp案o】seD.SlEidveaslufaotrio.NnEoTnl3y..5 Client Profile 5.2 【 与C文解op不析yr符】igh,“t 2此张0时凝04康、-2保李01裔重1 A已贵s阵与po亡他se。共P同ty抗Lt敌d.”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④C身op复yr战igh没t 2,0世04有-2忠01节1 Aspose Pty Ltd.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写康保裔率领精锐部队奔赴河 间。②写左右将士劝其改换装束突围而出。 ⑥写张凝、李重贵腹背受敌。 Evaluation only.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010·全国Ⅱ,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 ted wit没 保 裔h A裔代。sp在父父o周职再se屡,遇.S立从,lEidv战 石从easl功 守太ufao, 信祖trio.破征及NnE泽李再oTn州遇筠l3y..,,阵5 又又没Cl从,死ien诸于诏t P将兵以ro破保。file 5.2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 ted wit其 他 即h A祖代位sp康父,o志职召se忠后他.S、 , 回lEidv其 又 来easl父 随 ,ufao康 众 给trio.再 将 予NnE遇 攻 赏oTn先破 赐l3y..后契 嘉5 战丹奖Cl死。。ien边宋t P境真ro;宗file 5.2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ted withCBCDA.. .osp寻援会p..yo知不暮rsig代至,eh州.,约St ,遂 诘2l.Ei0d移朝没v0ea深合焉4slu州战-f2ao遂0tri寻1会:o.1Nn:: 于EAo不适 是Tsn久。逢pl3yo。。..s5eCPliteynLt tPdr.ofile 5.2
BC.o康py保rig裔ht抱20定04赴-2死01信1念As抗po击s契e P丹ty。L契td.丹 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 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 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
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惟张凝、 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 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 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 独重贵、凝全Ev军al还ua屯tio,n 凝on议ly.上将士功状,
ted wit重h A贵sp喟o然se曰.S:lid“es大fo将r .陷NE没T,3.而5 吾Cl曹ien计t P功ro,file 5.2 何C面op目yr也igh!t 2”0上04闻-2而01嘉1 A之s。pose Pty Ltd.
契C丹op于yr石igh岭t 2关0,04领-2登01州1 A刺s史po。se寻P知ty代Lt州d., 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 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 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 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 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
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 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 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 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 英等谢曰:“Ev臣al父ua不tio能n 决on胜ly.而死,陛下不
【答案】A
【解析】“及”为介词,应释为“等 到……时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 身杀敌的一组是( )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Ev驰al突ua以tio出n only. ted wit③h A杀sp伤o甚se众.S,lid蹴es践fo尘r .深NE二T尺3.5 Client Profile 5.2
ted wit以h A罪sp其o孥se幸.S矣lid,es臣fo等r .顾NE蒙T非3.常5 之Cl恩ien!t P”ro因file 5.2 悲C涕op伏yr地igh不t 2能0起04。-2上01恻1 A然s曰po:se“P尔ty父Lt死d.王 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 “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 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 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 满以射,甿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