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反思
这次的工作室活动,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上一节展示课。
我上的是《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仅用寥寥数字,就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
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
2.展开合理想象,讲一讲“他们”故事,讲一讲“我”的故事。
3.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最初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将两个自然段分开讲,把第一自然段读准、读通、读懂,再进入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因为考虑两个自然段是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第二自然段讲杜处士晒书画这天发生的故事。
但是试
上的时候发现这样子把文章割裂开来了,显得很零碎,每个部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学生上起来也是兴致不高,最后理解道理也没有水到渠成。
于是我立即更改了教学思路,始终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紧扣“三读法——读准、读通、读懂”来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因为多音字读音的不同是由意思决定的,所以我重点讲解了“数”这个字的读音,相机理解了“所宝以百数”。
等学生读准确了,再指导其读好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接着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重点指导五个关键字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再让他们说一说文章的意思。
等完成了“读准、读通、读懂”这三个任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文中说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这样精美的装饰,自然是十分喜爱。
不仅如此,他还“常以自随”,此处我引导学生想象杜处士可能在什么时候带着这幅《斗牛图》,学生可以想象具体的情景,这也为后面展开合理想象讲故事做了一个铺垫。
在讲解小牧童笑《斗牛图》时,我带领孩子们探究小牧童“笑”的原因,再次指指画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小牧童知道画错了,从而理解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
但是我自己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有一些困惑,也深知不足之处。
备课时,我了
解到牛打斗的时候,“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比如红牛饮料的标志,可不就是两只“掉尾而斗”的牛吗?包括书上的注释中也是提到的,也就是说,牧童说得并不对,也许他观察到的牛打斗的场面中都是“尾搐入两股间”,也许是他没有留意,那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牧童吗?那他对于戴嵩这幅《斗牛图》的质疑不就错了吗?那么苏轼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用这件事情来引出,真的合理吗?在讲关键字义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用了两幅图,如下:
第二幅图上牛的尾巴是摇动着的,学生一看便知。
我又让他们观察第一幅图上牛的尾巴是怎样的,学生当然明白我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那肯定是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啊。
可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这样的,第一幅图正是戴嵩的画的《斗牛图》,那不就是小牧童笑的画错了的图吗?那应该是“掉尾而斗”啊?再仔细观察那幅图,牛的尾巴只是没有摇动得那么大的幅度,然而的的确确是摇动着的,那我不就是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了吗?估计学生上完这节课都以为戴嵩的《斗牛图》是第二幅吧。
我明知这样是误导性的,但还是为了善于理解以及我要贴出的“观图名义”的方法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在备课的时候我查找了资料,看了这幅戴嵩的《斗牛图》,图中右上方有乾隆题诗:“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
后,股间激露尾垂垂。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当时可能也有这样的困惑,就是这幅图上牛尾巴的角度,你说是摇动吧,摇动得也没那么厉害。
你说是抽缩着吧,也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他做了猜测,是不是这幅画是戴嵩后来重新创作的呢?是不是因为听到了牧童的指点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两幅《斗牛图》,杜处士晒的那幅和乾隆皇帝写题跋的这幅,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是不是不一样的呢?会不会小牧童笑的那幅就是像我出示的第二张这样的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己这样草率出示两幅图一定是有误导性的。
还有一个遗憾之处,那就是我没有关于“题跋”的讲解,苏轼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则题跋,学生对苏轼的诗、词、文章都有接触过,但是题跋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老师应该做一些关于题跋知识的补充。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有这个环节的。
我出示了一张课件,分三点对题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1.题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上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是“题”,写在后面的文字是“跋”,总称“题跋”。
2.题跋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3.题跋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文、词等等。
文字不多,但努力达到“笔简而意足”。
接着我再告诉他们“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写在书前的序,“跋”就相当于后记、读后感,不过不管是写在前面的还是后面的,我们现在都统称它们为“题跋”。
题跋的内容不多,但内容深刻,“笔简而意足”。
相信这样讲的话,学生会对题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但是在试上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话时间来不及,讲故事的环节会被大大压缩,来不及让学生自己练讲,也来不及让其他同学点评,讲故事就显得走过场。
通过权衡,我只好把讲题跋知识的这个环节删去了,但是内心是觉得很遗憾的。
下午听了紫雨老师的《精卫填海》,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紫雨老师对文言文的处理,那真是无招胜有招,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招数,而心中却蕴含着千变万化,学生的任何回答她都能给予反馈,都能紧扣自己的教学目标,绝不跑偏,绝无赘言。
学生自然学得津津有味,他们怎么能不爱上这样的课堂,不爱上文言文?再反观我的课堂,存在太多的条条框框,我生怕学生没有回答到我想要的答案,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虽然努力让自己的课堂严谨又活泼,但是活泼的外衣下,还是一个没有创新、死板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
还记得上次在菉溪小学活动时,孙特说,希望看到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课堂。
是呀,这可不就是我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吗?我何时才能够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啊?用屈子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第2篇】
《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
《书戴嵩画牛》是小学高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学习古文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还是感到很新鲜。
我在备课时也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些什么呢课前我也和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探讨,编写了一份具体详细的教学预案。
为了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课前我让同学们回家去认真预习,把文言文多读几遍,借
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初步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
告诉同学们: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
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
于是我又范读了一遍,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
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
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
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教给学生理解古文的方法:1、联系上下文 2、查找资料书 3、结合注释等等,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
随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学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
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整堂课的教学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
另外课堂上学生动笔的时候很少,教师应该要及时点拨。
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第3篇】
《书戴嵩画牛》是一篇文言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
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
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
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中,板书还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细节部分。
对于一些重点易考的字词没有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
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通过板书既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能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使板书成为课堂一个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