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案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在生物学科教案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下面谈谈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心得体会。

一、仔细钻研教材,结合教案内容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案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案中的德育内容渗透。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仔细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案过程中。

、深钻教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虽然它不像文科那样有明显的德育因素,但只要仔细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教材的编排,无论是选材、组织教材或是阐述教材,都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现实的道德教育因素。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辩证统一观点,通过对《走进细胞》、《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由、、、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在无机界都能找到,这就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同时它们所含相同元素的含量又有很大区别,这又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2)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基因的表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体现者,例如血液中红细胞的组成成分,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体液免疫中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的杀灭细菌的抗体;细胞新陈代谢反应中所需要的酶类等等重要化合物,成分都是蛋白质。

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例如,兔吃草,狐吃兔,这就是一条比较简单的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有三个营养级,他们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论由于什么原因,使其中一个营养级缺失,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对其造成破坏。

、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
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案内容有密切关系。

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案,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

在生物教案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案,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案,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

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

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案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

二、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

许多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生物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对学生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案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

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

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

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案,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如果教师富于教案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案情境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的教案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引导探究,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

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所谓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对实际问题,然后实事求是,并大胆作出假设,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

这个过程有利于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案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案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德育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
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和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等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书育人也并非一日之功。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