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者:王春燕康进军李欣
来源:《商业会计》2015年第15期
摘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迅猛增长,但质量管理却没有跟上数量发展的步伐。
为了促进专业合作社的“质”与“量”同时发展,加强绩效考核制度迫在眉睫。
财务绩效作为专业合作社最终的经济目标更是决定了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根据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分析了其本质属性,结合层次分析理论,认为应从目标、准则、方案三个层次构建评价体系。
基于专业合作社自身特点从专业合作社自身财务绩效和服务社员财务绩效两个方面选取了评价指标,构建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提高专业合作社财务质量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评价体系构建
一、引言
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它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发展,还鼓励研发新型农业科技,增强农业进出口的竞争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促进其收入提高,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
我国政府也频繁在具有指导性作用的一号文件中提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壮大。
我国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质量发展却停滞不前,质量和数量的脱节迫切需要相关评价体系对专业合作社进行评价,以作为政策扶持的参考标准,同时也督促专业合作社自身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鉴于专业合作社具有公司性质,盈利是其生存的前提和根本目的,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整体运行质量,对专业合作社的评价要更多地考察其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质量。
对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首先要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全新的经济组织形态,既不属于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也不一样。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农户,或者提供、利用同类农业服务的人员,基于同种需求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自发联合起来,并进行民主管理的组织,是一种互助性质的经济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
从构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即广大农户的本质属性来说,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基础并不是投资者追求资本保值增值,而是其成员即广大农户的共同需求。
他们基于生产、种植、销售同一种产品等原因有着共同的销售、运营或者采购的需求才自愿联合起来构建了专业合作社。
所以所有者与使用者统一是专业合作社的本质特征,专业合作
社是以服务社员为本,而不是以股东、投资者为本。
这是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组织的最大区别。
为其成员,也就是为农户服务是其组织功能的核心所在。
(三)财务绩效评价。
《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将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定义为对企业一定期间的债务风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进行纵向以及横向对比分析和评判。
具体来说,财务绩效评价就是通过计算、汇总、对比、说明组织的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综合考察组织的盈利水平、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一种评价分析方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erchy Process,AHP)由美国学者A.L.Saacy 教授提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将各个因素按照各自的性质划分出层次,同为一层的因素要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的因素分别有因果关系,三个层次按顺序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
结合层次分析法理论,本文将从目标、准则、指标三个层次分析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目标即为尽可能有效、合理、全面地对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进行评价。
首先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体,自身财务得以运转才能生存。
其次由于专业合作社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统一的本质特征,且兼有企业性质和共同体性质,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绩效评价不光要从组织自身的财务绩效评价入手,还要考虑其所服务社员的财务绩效实现情况。
所以准则层应该包括专业合作社自身财务绩效评价和服务社员财务绩效评价两方面。
最后根据因果关系分别从这两方面选取、设计指标层的具体指标。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
1.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为了有效地反映和综合考察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财政部从企业盈利能力、负债能力、经营效率三个方面制订了一套权威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这套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十项指标。
基于此,笔者在构建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参考了这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但是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水平并不如企业规范,而且专业合作社也有着相对于企业的独特性质,因此笔者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合专业合作社的指标体系。
(1)利润率。
年利润率是指经营结余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是经济组织财务绩效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
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发展首先要获得盈余,利润率越高专业合作社的盈利水平也就越强。
所以该指标通过选择,计算公式为:利润率=盈余/经营收入。
(2)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全部资产取得资金流入的能力,可以体现专业合作社运用其拥有资产获利的能力以及专业合作社的资产组织运营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的大小与专业合作社资产营运能力成正比,所以通过选择。
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经营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3)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评价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来获得盈利的能力。
资本收益率是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下最为根本的企业财务指标。
但专业合作社股东主要是其所服务的社员,相对于企业股东来说更注重于股东自身的收入和从专业合作社获得的分配增加,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并不一定说明股东上述目标得以满足。
所以该指标不能通过选择。
(4)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即企业期末股东权益相对于期初股东权益的增加幅度,反映了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
但同资本收益率一样,资本保值增值率增加可能和社员的其他目标有所冲突。
况且对于财务管理并不如企业规范的一些专业合作社来说,该指标因为包含所有者权益数据,取得可能不容易实现,所以不通过选择。
(5)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即资产来源于债务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的负债水平,也能够反映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状况稳定程度。
一般情况下这个比率越高预示着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状况越不稳定。
但是资产负债率也不是越低越好,一定的负债水平有助于专业合作社实现日常经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该指标通过选择。
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6)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速动资产与企业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衡量了企业的短期负债能力,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社目前普遍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数据管理不完善的情况限制了专业合作社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性,所以该指标不能通过选择。
(7)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购、产、销经营活动的效率,但是同样地,目前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以及报表出具大多不规范,所以不能够通过选择。
(8)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
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为国家、社会支付或者创造的价值相对于资产总额的比例。
社会积累率是指企业上缴国家财政的税费与社会贡献额的比例。
由于社会贡献额计算太过繁琐、专业合作社有税收优惠,而且目前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起步或者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社会效益其更注重自身的发展与经济效益,所以该指标不通过选择。
(9)固定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对专业合作社来说必不可少,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在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课题中指出固定资产余额能够衡量专业合作社产出附加值的能力。
笔者也认为固定资产在专业合作社供销、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10)年经营收入。
年经营收入是指专业合作社在本年度中所获取的经营收入总额,很好地体现了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
该指标与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年经营收入的提高说明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在增强。
所以年经营收入也应该被纳入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中来。
计算公式为:年经营收入=受托供销农资的差价收入+销售农产品收入+向社员提供技术服务收入+其他收入。
2.服务社员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来说,收入增加是其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本文考虑了专业合作社的独特性质并结合学者已有研究筛选出以下指标:
(1)社员人均纯收入。
社员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户因加入专业合作社而取得的收入,包括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经营性活动或者其他活动取得的收入。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评定了该指标取得的可行性,该指标可以通过合作社自查自评同时由农业行政部门核查评定取得。
该指标反映了专业合作社服务社员、带动社员增加收入的能力,如果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的作用显著,就必然会相对地增加社员收入。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刘滨在对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考评的时候也曾用到该指标。
所以本文也采纳社员人均纯收入这个财务指标。
计算公式为:社员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家庭人口数。
(2)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金额。
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统一销售农产品是其服务社员的重要表现,也是其设立目的之一。
专业合作社组织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能以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使社员受益。
所以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金额能很好地衡量专业合作社服务社员的财务绩效。
(3)为社员统一销售产品金额。
单独农户在销售产品时,由于无法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在产品销售价格决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甚至由于产品销路不畅而蒙受损失。
专业合作社通过产品规模、专业服务为社员统一销售产品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为社员统一销售产品金额越高,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户的能力也就越强。
(4)向社员返还盈余金额。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必须将当年可分配盈余向社员返还,且返还金额不得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60%,这是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一般企业法人的显著特征。
其中,当年可分配盈余是指专业合作社从收入中减除各项费用并提取公积金后的盈余。
专业合作社向社员返还盈余时一般按照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所以该指标越大表明专业合作社在服务社员、提高社员收入方面的能力越强。
本文也采用向社员返还盈余金额这一财务指标评价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
(5)社员因参加专业合作社实现的增收额。
社员因参加专业合作社实现的增收额表明相比未加入该社农户社员的年收入总额增加额,该指标越高无疑表明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带动作用越强。
本文也采纳这一指标。
综上,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理论,并考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与一般企业法人的异同点,最终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是专业合作社经营成果的检验,是对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实现效果的测度。
本文从专业合作社自身财务绩效评价和服务社员财务绩效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体系。
专业合作社自身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前提,只有专业合作社自身的财务状况良好专业合作社才能得以继续生存;提高服务社员效益是专业合作社联合分散农户的根本目标,服务社员是专业合作社区别于企业的本质属性,所以服务社员财务的评价理应包含在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
限于笔者自身理论储备以及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状况,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仍然有一些缺点,如未考虑专业合作社不同类型、过于依赖财务指标等。
但笔者坚信随着专业合作社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会越来越完善、合理。
S
参考文献:
1.陈共荣,沈玉萍,刘颖.基于BSC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2014,(02).
2.徐旭初,吴彬,应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6).
3.侯翔.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0.
4.刘滨,陈池波.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来自江西省22个样本合作社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