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变换角度,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付诸笔端。
1.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
如写《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有的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认识深刻,发人深省;有的学生以地球自述口吻,写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对地球资源的滥用,叙述生动,事例触目惊心;有的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污染环境的事例,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我们就是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特别是要敢于大胆创新。
2.故事改编法
通过故事的改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升华情感。
如教学《半截蜡烛》,笔者要求学生把这个剧本改编成记叙文,学生根据剧本内容,重新组织材料,准确描述了人物的危险处境,通过对人物在危机关头时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改编的作文融入了学生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至深。
3.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
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意味深长的答案或造成悬念。
如《穷人》,渔夫拉开帐子后会怎样呢?可让学生猜测人物的对话及他们的命运。
学生续编的故事结局各不相同,但合情合理。
不仅展现了学生善良的心底,也让渔夫和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单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抽象、模糊的形象变得鲜活而生动。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
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
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
如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为游记。
学生细致地描述了诗人行踪,把西湖那迷人的景色加以想象扩展,完全把读者带进了另一个形象性的画面中。
将诗人看到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看图作文,创造新形象
根据课文中的图画或漫画提供的内容,发挥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的叙述和描写,塑造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
如根据《假文盲》写一篇记叙文,学生生动地描述了人物所处环
境,具体地刻画了人物衣着、动作、语言、行为,从而无情地抨击了无视社会公德,自私自利的不文明现象。
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