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

合集下载

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12期(总第379期)畜禽业疫病防治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汪武仕,蒯友平(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畜牧兽医站,云南镇雄657200)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人流加快,疫病的传播速度迅速,防控难度加大。

规模化养殖场具有管理规范,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在新的疫情形势下,逐渐取代小散户饲养,发展前景较好。

但是由于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密度大,疫病传播更快。

就规模化养殖场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0.12.057 引言2018年8月我国辽宁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在2018年12月,我国已有21省发现疫情,非洲猪瘟传播速度快,危害大。

对全国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分析,70%的疫情都发生在小散户,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发生率较低,这与当前我国生猪养殖现状和规模化养殖场管理水平有关。

当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

非洲猪瘟进入常态化防控,加速了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标准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更迅速。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具有完善的防控体系措施控制车流、物流、人流,可建立封闭的管理系统。

但是规模化养殖场由于饲养密度大,猪只活动空间小,疫病防控难度加大,一旦发生疫病,将会造成重大损失。

本文就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疫病流行特点作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供养殖参考。

 疫病流行特点1.1 养殖密度大,发病速度快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注重规模效益,单位密度高于小规模场或散养户,生猪密度大、运动空间不足。

场内有l头猪患病后,极易在猪场内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范围广,给猪病的防治带来较大困难[2]。

1.2 疫病风险大,危害严重规模化养殖场存栏大,猪群流动更新快,猪只进出频繁,疫病传播风险大。

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要求,引种时需要办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如果跨省引种还需要办理跨省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审批,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乱引种,造成疫病的传播。

规模化养猪场猪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

规模化养猪场猪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
膜肺 炎 ( P )猪 伪 狂 犬 ( R) 猪 流 感 ( I 、 猪 嗜 血 杆 菌 AP、 P 、 S)副 病 、 冠状 病 毒 ( R V) 猪 圆 环病 毒 ( C 2 等 病 的感 染 , 猪 R C 、 PV ) 造 成 猪 群 呼 吸 系统 发病 率 的增 加 , 害 加 重 , 病 后 难 以控 制 , 危 发 特 别 是保 育 舍 发 病 率 一 般 在 4 % ~ 5 % , 亡 率 在 5 ~ 0 0 死 %
1 7 猪 群 对 各 种 疫 病 的 易 感 性 增 强 : 模 化 养 猪 场 , 于 . 规 由
其 饲 养 密 度 大 , 风 换 气 不 良 , 内二 氧 化 碳 、 气 、 化 氢 通 舍 氨 硫 等 有 害 气 体 的 浓 度 高 , 之 各 种应 激 , 成 猪 抵 抗 力 降 低 , 加 造 对
0 50 7 10)
前些年 , 因生 猪 价 格 上 涨 , 地 兴 起 了 新 一 轮 “ 猪 热 ” 各 养 , 很 多 农 户 已新 建 圈 舍 , 去 已 改 行 的 养 猪 户 , 重 操 旧 业 养 过 又 起 了猪 。 我 们 从 事 猪病 防 治 工 作 3 0多 年 , 别 是 近 年 来 参 与 了 特
能 用 三联 苗 。
2. 防疫 接 种 要 严 格 : 种 各 种 疫 苗 要 用 消 毒 过 的 注 射 3 接 器 , 射 器 和 针 头要 煮 沸 1 n以 上 , 注 射 1头 猪 应 换 1 注 0mi 每
个 针 头 。如 果 是 哺 乳 仔 猪 可 注 射 1窝 换 1个 针 头 。 如 果 是
1 近年 来猪病 流行 特征
1 1 温 和 性 和 非 典 型 疫 病 不 断 出 现 : 疫 病 的 流 行 过 程 . 在

南方规模化养猪场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南方规模化养猪场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密 度 的 饲 养 方 式 ,一 旦 疫 病 侵 入 ,就 会 很 快 波 及 全 群 ,引 起
1 当前 猪 瘟 发 病 的 新 动 向
11 大 面 积 的 免 疫使 流行 形 式 发 生 了明 显 变化
目前 流 行 的 猪瘟 病 毒 与 传 统 使 用 的兔 化 弱 毒 苗 在 抗 原 上
有 较 大 差 异 ,从 而 导 致 免 疫 逃 避 株 的 产 生 ,引 起 免 疫 失 败 。
暴 发 流 行 ;另 外 , 受 生 猪 大 流 通 格 局 的影 响 ,使 生 猪 感 染 疫 病 途 径 增 多 ,客 观 上 为 疫 病 流 行 提 供 了 外 部 条 件 ,导 致 诸 如 猪 瘟 之 类 曾经 得 到 控 制 的 传 染 病 又 重 新 抬 头 并 呈 扩 散 之 势 。
维普资讯
_ 啊
f 暗
蕾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_
p l fh f m f l 蜩t I
南方规模化养猪场猪瘟
流行特点及 防控对 策
金 大春 季 旭仁 王 跃 川 王 梅 沈 飞 霞 ( 江省 温 州 市畜 牧 兽 医局 3 5 0 ;2. 江 省 瑞安 市 畜牧 兽 医局 3 5 0 ) 1浙 2 00 浙 22 0
12 以 “ . 温和 型 ” 流 行 为 主 且发 病 症 状 不 典 型
场 ,更 大 的 问题 则 来 自于 猪 瘟 等 各 种 疾 病 的威 胁 。 据 有 关 资 料 显 示 . 南 方 地 区 猪 瘟 流 行 面 达 9% . 年 平 均 发 病 率 为 0 16 %, 因 猪 瘟 病 死 占生 猪 各 类 传 染 病 病 死 的 6 %以 上 。 去 3 0 年 ,我 市 就 有 多 个 养 猪 场 发 生 猪 瘟 ,饲 养 户 损 失 近 百 万 元 , 其 发病 率 和 死 亡 率 均 为 本 市 生 猪 传 染 病 之 首 。 因 此 .无 论 是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作者:廖朝辉朱清梅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22年第05期关键词:规模猪场;疫病;防控0 引言我国生猪生产越来越规模化,但在养殖中因综合防控不力等原因,生猪疫病更易爆发、传播与流行,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为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规模化猪场疫病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从源头上消灭疫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进而阻断疫病的传播。

1 猪场选址与场内建设1.1 猪场选址猪场应选在地势高、干燥、平坦、有缓坡、背风向阳;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最好通自来水,又要便于排水;交通便利又要避开交通主干线;电力和能源要保障,最好通三相电,供电稳定;要有足够的生产经营土地面积。

同时猪场远离村庄、学校、城镇、医院、畜禽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及交通主干线2 km以上,周围环境应符合《畜牧法》和当地政府的土地与环保规划要求[1]。

1.2 猪场场内建设猪场合理的生产流程,能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场一般划分为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并以围墙隔开[2]。

4个区应根据当地全年主导风向,按照生活区、生产管理、生产区、隔离区的顺序由上风到下风排列,生产区内猪舍排列顺序应为公猪舍、配种舍、空怀妊娠舍、分娩哺乳舍、保育舍、育成舍,每栋猪舍间距为10 m以上。

雨水和污水分离,污水沟应为暗沟。

进入场区和生产区应有消毒通道,生产区内的清洁道和污染道,应分开,以防交叉感染。

猪场四周要有围墙和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周围设绿化隔离带,具备完整的隔离条件,同时猪场选址和布局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

2 自繁自养与规范引种2.1 自繁自养猪场自繁自养,减少外购仔猪带进病菌。

外购仔猪带有病菌,来到猪场后发病,引起原来的猪群感染病菌发病造成经济损失。

外购仔猪在运输途中会减染病菌,或者由于运输应激免疫力降低,来到猪场后,不适应新的环境或者猪场本身带有的隐性病菌,无法抵抗继而发病。

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防控对策

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防控对策

带 毒 猪 ,特 别 是 带 毒 种 猪 ,是 引起
猪 瘟 发 生 和 流行 的根 源 。 开展 猪 群 的检
15 发 病 年 龄 幼 龄 化 .
疫 监 测 ,净化 猪 瘟 是 控 制 和消 灭 猪 瘟 的 关 键 技 术措 施 。在 猪 群 中定 期 对 种 猪 逐
据 调 查 发 现 ,猪 场 发 生 猪瘟 的 猪 只 7 %的 多 在 9 l 以 下 .最 多 见 发 病 9 0 E龄
天 内 不 引 起 感 染 猪 发 病 死 亡 的 一 种 现
加 了防 疫 的 难 度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3 实施 强化 免 疫 。提 高 猪 群 抗病 力 .
象 。 近年 来 ,感 染 猪 瘟 病 毒 的猪 6 %常 0 无 明显 的 临 床 症 状 , 而 呈 亚 临 床 感 染 、
持续 性感 染 和 胎 盘 感 染 。持 续 性 感 染 的
推 行 自繁 自养 和 按 不 同生 长 阶段 分
行 。若 用 这 样 的 猪 留 种 ,就 会形 成 胎 盘 感 染 —— 仔 猪 感 染 猪 瘟 和 免 疫 耐 受— — 免疫 失 败 —— 持 续 感 染— — 母 猪 繁 殖 障
碍 及 胎 盘 感 染 这样 一 个 恶性 循 环 。 这 是 目前 规 模 化 猪 场猪 瘟 存 在 的 一个 重 要 原
能 力
免。 值 得 注 意 的 是虽 然猪 瘟疫 苗 可刺 激
加 强 E 常 的饲 养 管 理 。保 持 圈 舍清 l 清 卫 生 、 良好 的 通 风 和 适 宜 的 温 、湿 度 ,降低 有 害气 体 浓 度 ,养 殖 密 度 应 适
宜。
未感 染 C F 的猪 产生 坚强 的免疫力 . SV 但 不 能 刺 激 已感 染 C F 的猪 产 生 相 应 Sv 的 免 疫 抗 体 ,也 不 能 清 除 体 内 感 染 的 CF S V,若 反 复 补 免 后 抗 体 水 平 仍 然 低

规模化猪场免疫抑制现象及防制

规模化猪场免疫抑制现象及防制

( 6 ) 细 小 病 毒病 ( P P V )
病 毒感 染 猪体 后 主


( 1 )剂 量
C

要 在 肺 泡 巨 噬 细胞 和 淋 巴 细 胞 内 复 制 损 害 巨 噬 细 胞 的吞 噬 功 能 和 淋 巴 细 胞 的母 细胞 分 化 能 力 导 致

株苗免 疫 猪

证 实 免疫 剂 量 与 保 护 水平 密 切 相 关

体 后 主 要 侵害 猪 的 呼 吸 道 损 伤 纤 毛 和 上 皮 细 胞
至 附近 的 淋 巴 结 并在 单 核 细 胞 和 肺 泡 巨 噬 细 胞 内

成 的重 大损 失

复制 损 害其 杀 灭 病 原 和 细 胞 毒 的 功 能 导 致 机 体
, ,


免 疫 抑 制 因 素 与机 理
免疫 抑 制 与 免 疫 力 低 下
( 5 )猪 流 感 ( S I V )


1



方 面 有 些 病 原 的 毒 力增 强 虽 然 经 过 免 疫
, ,
生 从 而 继 发 其它病 原 感染 造 成较 高 的发 病 率和

接 种 仍常造 成免疫 失 败 ;同 时 多病 原 混 合 感 染 和

死亡率

复合 症 使 疾 病 更 为 复 杂 特 别 是


些 条件性 环 境


( 2 ) 猪 圆 环 病 毒 病 (P C V
免 疫抑 制 性 疾 病 的 影 响
病 毒 感 染猪 体 后 在 呼 吸 道


上 皮 细胞 内大 量 繁 殖 导 致 上 皮细 胞脱落 坏 死 肺

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95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顾 茜(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姚安 675300)摘 要:众所周知,猪的疫病防治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规模化猪场养殖越来越普遍。

由于规模化猪场猪群的相对密度较高,促使一些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几率增加,导致对整个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1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1.1 疫病较为复杂相对于其他养殖的动物疫病来说,猪的疫病是比较复杂的。

猪的疫病种类繁多,常见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其中病毒病是经常发生且难以治疗和预防的。

随着规模化猪场的增多,一些老的疫病还没有被完全消灭,新的疫病又接踵而至,不同的疫病间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导致了疫病的复杂性,对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呼吸道疾病较为严重猪呼吸道疾病全年都容易发生。

规模化养猪场基本都存在呼吸道疾病问题。

猪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一般在30%-60%,死亡率可达5%-30%,这和规模化养猪场的饲养密度、猪舍通风换气件是否优良、猪场内有没有多重感染等因素有着重大的关系。

若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较为普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传染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引起的,而是由2种及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导致。

混合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时,同时合并病毒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时,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继发感染是指在猪群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同时,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就存在于体内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例如猪喘气病与猪肺疫可能混合感染,而猪蓝耳病又可能继发猪链球菌病的感染。

由于感染多样导致疫病的治疗出现困难。

猪瘟流行的特点及综合防治

猪瘟流行的特点及综合防治

25马金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石空畜牧兽医工作站 755103摘 要:猪瘟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产生疫情的时候,一旦不能进行病猪的及时有效隔离,就会引发很多的母猪以及猪仔患病,并且具有较长的病症持续时间,死亡率较高。

所以,必须要重视运用科学的措施进行防治猪瘟,减少发病率,将治疗效果提升。

关键词:猪瘟;流行特点;综合防治猪瘟属于典型的传染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早期阶段,猪产生此种疾病,一方面会提升死亡率,另一方面也会传染给同群其他猪,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动物医学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逐渐的有效控制了此疾病。

目前预防猪瘟仍属于我国畜牧业工作中关键内容。

1 猪瘟流行的特点分析猪瘟流行的特点较多。

猪瘟具有高传染性,此疾病具有较快的发病速度,如果饲养人员不能尽快的将病猪发现,病猪会将病毒通过鼻、口、皮肤等给其他未患病猪进行传染,导致猪体内的猪仔感染病毒死在腹中,提升死胎数量,所以病毒具有众多的传染途径。

先天性感染也是该病重要的特点之一,因为一些猪体内血液中,存在先天性病毒,无明确的病症,并不容易在早期及时的发现,如果不能及时的接种疫苗,增加病猪体内病毒数量,排泄物中的病毒进行扩散,一旦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就会导致先天性感染病毒的猪加重病症,提升死亡率。

妊娠母猪亚临床感染,能够传播给仔猪,经胎盘感染的幸存仔猪,会成为亚临床感染的带毒猪,继续的排毒,同时对于环境产生污染的问题。

持续感染型,主要是在有猪瘟流行病史的猪场中多见,感染的猪只临床症状不明显。

通过胎盘垂直感染的发病仔猪,具有50%的死亡率。

2 猪瘟治疗的方法分析2.1 特异性疗法 采取抗猪瘟血清或抗猪瘟球蛋白进行治疗,这种制剂除正规厂家的正式产品外,也包括了一些单位用育肥猪或淘汰母猪生产的猪瘟单价或多价血清。

在感染猪瘟早期阶段,可使用该方法进行治疗,但需要进行多次的注射,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支出。

而且目前猪瘟发病主要是混合感染的现象,所以疗效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这种方式多是对于价值较高的种猪应用。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可引 起约 7 %以上 的母 猪 发 生 流产 、 0 产 弱 仔 和死 胎 . 害严 重 . 引起 重 视 危 应
摘 要 分析 当前 疫病 发生特点 、 -  ̄4 态势 . 出防控 策略 . L1 提 为有效地防止和
控 制猪 疫病 的发 生和 流 行提 供 参考 资 特 点 防控 策略
只 死 亡 造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高 达 数 亿 元
同 时 由于 疫 病 引 起 的生 产 性 能 下 降 、 饲 料转 化 率 低 .猪 只 及 产 品 出 E 等 方 l 面 的损 失 更 加 巨 大
1 流 行 特 点
O2 % 、07 % :其 中2 以 上 的传 染 . 5 l.1 种 病 混 合 感 染 率 为6 .7 .单病 感 染 率 1 % 0 为2 . % .多 种 传 染 病 的 混合 感 染 率 97 6
示 猪伪 狂 犬 病 、 细小 病 毒 病 、 繁 殖 猪 猪 与 呼 吸综 合 征 、 圆环 病 毒 2 、 瘟 、 猪 型 猪 猪 乙 型脑 炎 、 布 氏杆 菌 病 、 原 体 病 猪 衣
的 感 染 率 分 别 为 3 _9 、 1 5 、 O3 % 2 . % 0
3. 1 1% 、 9.0% 5 4 、. % 171 、 4. % 2 53 、
11 老 病 不 断 , 病 增 加 。 染 病 仍 . 新 传
是 规模 化 猪 场 的 主要 疫 病
据 农 业 部 1 9一 】9 年对 全 周畜 96 90
禽 疫 病 普 查 结果 统 计 .我 国动 物 传 染 病 有 2 2 之 多 . 中2 世 纪 8 年 代 发 0种 其 O O 现 的新 病 达 l 种 ( 染 病 有 l 种 包 括 7 传 5 有 猪 细 小 病 毒病 、 行 性 腹 泻 、 染 性 流 传

猪瘟流行特点、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瘟流行特点、症状及防控措施
( 98 4 .℃ ) 精神不振 、 3 . 08 、 白细胞减少 ; 恢复期 , 温 、 欲和 体 食
全身状况基本 恢复 ; 复发期 又 出现厌食 、 沉郁 、 前短期 内体 死 温又升高, 皮肤充 血、 呈粉红色到紫色, 整个病程 达 3 4 月。 -个
点是抗原性好 , 免疫后快速产生免疫力 。 抗原含量高 , 次免疫 1 接种 1 头份 / 头猪 。 低过敏 , 过敏源含量极低 , 缺点是生产成本 高 。用于猪瘟的加强免疫 ; 猪瘟 的紧急免疫接种 ; 控制慢性 猪
腹泻与便秘 、 呕吐 、 病毒血症 , 感染后 1 2 ~ O天死亡。
3 防控 措 施
选 择合适 的消毒剂 , 种猪群 , 净化 使用免疫 增强剂 , 择 选
合适 的疫 苗 , 加强种猪免疫 , 防止发生猪瘟 母猪带毒综 合症 , 普通疫苗需要适 当增加免疫剂量 , 常进 行免疫检 测 , 经 制定个
性化的免疫程序 。
2 症状
21急性猪 瘟 .
先体 温升 高 4.2C 精神 沉郁 、 04  ̄、 . 怕冷 、 嗜眠 ; 病初 便秘 ,
5 6天后发生糊状 和水样 并混有血液的腹泻 ; - 结膜炎 、 口腔黏 膜不 洁、 齿龈和唇 内面 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 出血斑 ; 后期
31常 用的猪 瘟毒 活疫 苗 .
后肢无力 ; 、 、 和腹 部皮肤 发绀 , 耳 尾 腿 有蓝紫 色斑 点 ; 间歇性
伏期及病程较长 、 症状较轻、 病势缓和 、 发病率 与病 死率较低 , 出现持续 性感染 、 l床 感染 、 亚J 缶 妊娠母猪带毒 综合症 、 猪胎 仔
盘感染 ; 临床 上猪瘟病 毒持 续性 感染 、 隐性感染及带毒现 象增 多。很难见到单一病原引起 的猪瘟 , 更多见 的是猪瘟病毒与其 他病 原混合感染 的复合型猪瘟 或称 混合感染型猪瘟。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10期产出4~6头仔猪时,开始全体产仔母猪补充能量合剂,以期达到尽快产完的目的。

建议怀孕前期大圈饲养,增加运动力,为产仔打下基础。

母猪妊娠后子宫逐渐增大,韧带也随之逐渐拉长,并慢慢挤占胃肠道空间使其偏移;当母猪产完后子宫体松弛下来,恢复如初也需要一个过程;长期被挤占的胃肠空间瞬间得到缓解;这时带仔较多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补充仔猪的营养需求,而规模化猪场产房大多采用定时饲喂法,根据母猪带仔多少来确定饲料投放量的方法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普遍的作法是无论大小统一饲喂量,所以带仔多的母猪往往得不得充分的饲料来源,每当开始饲喂时,这些饥饿的母猪就显得格外激动,往往扭转致死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应对策略:产后2~3d 母猪逐渐开始采食,5~7d 基本恢复正常采食量,母猪自身需要采食2kg 饲料,每生一头仔猪母猪需要增加0.5kg 饲料,以此类推,可以少添勤添逐渐增加。

随着仔猪快速生长,尤其是产后2周,母猪采食量明显增多,每天饲喂前细心观察采食和饮水,只要细心耐心观察,及时护理,产后扭转发生的几率就会较大程度地避免,但梭菌除外。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动物疫病,其由猪瘟病毒引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

现阶段,猪瘟暴发的原因有很多,一旦病毒蔓延就会让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猪瘟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科学防控措施,供参考。

1临床症状大多数养猪场暴发的猪瘟病毒都是急性型,此型猪瘟的潜伏期是1~3d 。

其临床症状为体温骤升至40℃以上,畏寒、嗜睡、过量饮水。

一些病猪还可能存在眼结膜炎症。

在猪瘟病毒感染前期,通常会出现便秘,在后期转化为腹泻等。

同时,病猪的皮肤,如耳后、四肢等部位会出现出血点。

一些病猪在感染猪瘟以后会出现神经性病症,严重时会昏迷不醒,出现炎症,如肺炎等症状。

此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其临床症状为体温忽上忽下,不再饮食,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形体消瘦,时常陷入昏迷状态。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治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治
原微生物。
多 ,随 之 多 血 清 型 的 病 原 也 在 不 断 地
增 加 .如猪 繁 殖和 呼 吸 障碍 综 合 症 、
由 于 部 分 小 规 模 养 猪 场 始 终 抱 有 侥 幸 心 理 , 不 愿 在 防 疫 上 投 人 过 多 的 资 金 。致 使 猪 舍 及 周 围 环 境 消 毒 不 彻
畜 牧 业 的发 展
施 , 阻止 痛 原 带入 场 内 321 生 产 区与 生 活 区必 须 分 开 -.
21. 02 口叵宙匿 口 3
41
奶 牛 颈 黄 ,是 发 生 在 奶 牛 两 耳 后
汤 加 大 黄 ,外 散 风 热 , 内泄 热 毒 ,共 凑解 毒 消 肿 之 效 。
1 不 制 定 合 理 的 免 疫 程 序 , 造 . 3
成 免 疫抗 体 的 效价 低
生 活 区要 建 在 生 产 区 的 下 风 方 向 ,
并 建 隔 离 带 ,生 产 区 周 围 应 有 防 疫 保 护设施 。 3 . 设 置专 用 通 道 .2 2 场 内要 设 有 进 、m 料 的 专 用 通 道 , 将 装 猪 台 设 在 围墙 外 。 3 . 建 病 猪 隔离 区 .3 2 对 发 病 的 猪 只 采 取 隔 离 观 察 和 治 疗 .不 得 随 意 处 置 , 以 防 止 交 叉 感 染 和 疫 病 的传 播 。
猪 场 基 本 上 无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大 都 是
养 殖 户 通 过 一 边 自学 一 边 饲 养 , 缺 乏 对疫 病 的科 学 、系 统 的 防 控 。 3 采 取 的 措 施
对产 房及 怀 孕母 猪进 行彻 底 的清 洁 消毒 ,
121 能 繁 母 猪 的 带 毒 . . 据 研 究 发 现 , 能 繁 母 猪 带 毒 现 象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类动物,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瘟的传播,进行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实践和相关的防治策略。

一、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1.1 疫情调查:对于有猪瘟疫情的地区,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包括疫情的发生时间、地点、数量等重要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传播的规律。

1.2 传播途径调查: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猪瘟流行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查猪瘟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病毒的蔓延。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野生猪的传播、传染性病死猪的运输和销售、猪场间的感染等。

1.3 潜在宿主调查:除了猪类的感染外,一些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宿主。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源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4 传播路线分析:通过分析疫情的传播路线,可以确定病毒的扩散路径,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限制猪类流动、加强交通工具和器械的消毒等。

二、猪瘟的防治策略2.1 清除感染源: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类,及时隔离和处理,包括正确处理病死猪的尸体,以减少病毒的扩散风险。

2.2 封锁疫区: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锁措施,限制猪类和病死猪的流动,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2.3 解除封锁措施: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以逐渐解除封锁措施,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疫情监测,确保病毒不会再次传播。

2.4 病例报告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猪瘟病例报告系统,及时上报和监测疫情,以便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

2.5 强化养殖管理: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不洁饲料和水源的使用,提高猪场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传播。

2.6 疫苗研发和接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猪瘟的疫苗,并推动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增强猪类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

实践Practice76文 ⊙ 李培发1,吴春梅2,王帮泽2,文朝文1,刘福高1,范琼芬1 1.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畜牧兽医站 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畜牧兽医站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个别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疫情反弹的风险较高,必须精准把握疫情,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从非洲猪瘟的危害性、流行特点、当前防控形势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非洲猪瘟常态化综合防控措施,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的高质量防控。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自2018年8月3日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11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涉及全国各地,生猪遭到大量灭杀,给各地的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两年多来,行业人士探索出了“精准拔牙”的“中国式防非策略”,各地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平稳状态。

但其病毒已在疫情发生地定植并形成一定的污染面,疫情反弹风险高,一旦麻痹大意、防控松懈,就可能反弹扩散。

据农业农村部官方信息公布:2021年以来,广东、新疆地区相继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叠加2020年国内多地零星散发的疫情,以及世界多个国家不断新发的疫情,昭示着: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都在,从未远去。

为此,各地必须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的危害性非洲猪瘟(ASF)又叫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不是人畜共患病,唯一感染猪,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有较强的耐受力。

在我国,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及生猪产品跨区域运输、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等方式,其中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主要形式。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疫病流行的特征及防治对策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疫病流行的特征及防治对策

多 。 由 于 缺 乏 有 效 的检 测 手 段 ,致 使 诸 多 新 病 如 蓝 耳 病 、 网 环 病 毒 病 等 传
人 我 国 , 给 我 国 的 养 猪 业 造 成 了 巨 大
丁 作 带 来 极 大 的 难 度 。 在 此 ,笔 者 将 自 己 在 生 产 实 践 中 总 结 的 一 些 经 验 及 观 点 整 理 m 来 ,供 广 大 同行 参 考 。
病 齐 发 。 有 的猪 场 老 病 末 绝 ,新 病 又
发 ;有 的 猪 场 一 些 典 型 症 状 被 控 制 住 了 ,而 非 典 型 症 状 却 依 然 存 在 ; 有 的 猪 场 由 于 在 饲 养 方 式 、 营 养 条 件 及 环
境 卫 生 等 方 面 的 不 足 常 造 成 猪 只 的 多
疫病 防治
浅 谈 规 模 化
养猪场 疫病流行 的特征及 防 J 治 a 口 束 t ,
谢 小 梅 ( 庆 市 忠县 新 立 镇 畜牧 兽 医 站 4 4 2 ) 重 0 3 5
近 些 年 来 , 我 国 的 生 猪 养 殖 由散 养 方 式 逐 步 向集 约 化 、规 模 化 方 向 发 展 ,特 别 是 2 0 0 7年 下 半 年 以 来 , 因生 猪 价 格 持 续 上 涨 ,各 地 兴 起 了新 一 轮 的 “ 猪热” 养 ,规 模 化 猪 场 如 雨 后 春 笋 般 蓬 勃 发 展 。 近 年 来 .我 国 养 猪 场 以 呼 吸 道 疾 病 、 伪 狂 犬 病 、蓝 耳 病 、 附 红 细 胞 体 病 、 球 虫 病 、 链 球 菌 病 及 大 小 袋 虫 、鞭 虫 、疥 螨 等 疾 病 。其 中 不 少 病 原 广 泛 存 在 于 养 猪 环 境 中 . 通 过 多 种 途 径 传 播 。 这 些 环 境 性 病 原 微 生 物 已 成 为养 猪 场 的 常 在 菌 和常 发 病 。 1 . 多 病 因 混 合感 染 .6 2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及控制对策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及控制对策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及控制对策近几年来,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又上一个新台阶。

然而,猪病的发生和对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危害日趋加重,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疫病。

我国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近几年新增疫病不少,疾病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对疾病的控制也越来越难。

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及控制对策作一简述,以供从事养猪生产的同行门参考。

一、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现状与特点1. 病原体的多重感染在临床上,近几年猪病以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以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加大。

在多重感染中,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较为严重,最常见的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二重感染,此外,还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之间的三重感染。

我们近年来对采集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病死亡猪的57份病料进行了PRRSV、PCV2、PRV的多重感染分析,结果表明PRRSV与PCV2的二重感染占54.4%(31/57),PRRSV与 PRV的二重感染占10.5%(6/57),PCV2与PRV的二重感染占14%(8/57),PRRSV、PCV2、PRV的三重感染占10.5%(6 /57)。

实际生产中,猪肺炎支原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感染,猪肺炎支原体、PRRSV、PCV2之间的多重感染是十分普遍的。

这种病原体的多重感染,一旦猪群发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重,临床诊断不易判断,实际控制效果也不好。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探析[摘要]随着养猪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养猪技术、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猪场的防疫工作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要确保养猪的防疫安全,提高规模化猪场的养猪效益,必须抓好以下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一、规模化猪场存在的问题1.免疫失败1.1疫苗质量问题由于抗原量不足和原有菌株、毒种发生变异等方面造成现在动物疫苗质量差,再加上有些养殖户使用过期失效的疫苗等,均会造成免疫失败。

1.2免疫程序问题免疫程序是根据畜禽传染病的特点而制定的,因此,猪病防疫一定要按严格免疫程序进行,同时加强消毒以及驱虫等综合防疫配套措施。

提高猪的免疫力,切断传染途径,有效防止传染病发生。

有些养殖户误认为某种疫病在本地没有流行,防与不防无所谓。

有些养猪户不按正规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注射,以致某种疫苗漏防、漏注,结果造成疫病的感染和扩散。

1.3操作不规范常见的不符合操作规程做法是疫苗保存不当,不使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注射疫苗时一个针头用到底,既不更换针头,也不严格消毒等。

畜禽饮水免疫方法简单,节省人力物力,已成为常用的免疫方法之一。

但有些养殖户不懂得就使用蒸馏水或凉开水稀释疫苗,或者用含氯的自来水进行稀释,使用含铁的金属制品饮水器。

饮水器中残留消毒剂,免疫期间给家禽饮用高锰酸钾水或使用抗生素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1.4免疫抑制进行疫苗接种的猪必须有较强的免疫应答能力,才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猪体如果本身母源抗体水平很高就容易中和疫苗中的抗原成分,或者已经受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的侵害,造成免疫器官损伤,降低免疫反应能力,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2.诊断不准确2.1非典型病例多近年来动物疾病非典型病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病原体的类型增多,毒力增强,使原有的旧病常以新的面貌出现,比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等。

如今病猪的典型症状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变得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给准确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是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吸呼道症状。

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疫苗选择不当、免疫间隔时间过长、免疫方法不合理等造成的。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容易发生新城疫的鸡群大多是30日龄、80日龄和200日龄左右。

5.5 对于新城疫的防制,关键是做好免疫。

7~10日龄时,用弱毒苗滴鼻或点眼;间隔15d每羽鸡滴鼻点眼1.5羽份弱毒苗,同时在颈部注射0.5ml油苗;75~80日龄和120日龄左右每羽鸡注射0.5ml油苗。

5.6 新城疫疫苗因其病毒亲嗜性较广泛,皮肤、黏膜都是所亲嗜的对象,所以免疫接种方法较多,如:Ⅳ系、C0-30苗可采用饮水、滴鼻、点眼以及气雾免疫,尤以滴鼻点眼最好。

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细节:如滴鼻、点眼要保证疫苗进入鼻腔、眼内;活疫苗在1h内用完,灭活苗(油苗)在24h内用完。

解冻或开启后剩余的疫苗应销毁,千万不可冻结后再用。

用完后的疫苗瓶、器具、包装物等要彻底消毒或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

5.7 预防接种之前,应注意详细了解被免疫鸡的健康状态,如果鸡群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差、有隐性疾病感染等,免疫应答就不会理想,抗体水平也参差不齐。

5.8 接种前后用抗应激药物。

无论哪种接种疫苗法,对鸡群而言都是一种应激。

而维持体液平衡、增强体质等一系列抗应激药物会大大降低由于疫苗免疫造成的应激。

因此,建议养殖户在免疫前后3d,在鸡的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

5.9 建立免疫接种档案。

免疫接种记录对鸡场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各种免疫有据可查、成败可考,因此务必作好免疫详细记录,健全档案。

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接种日期、鸡的品种、日龄、数量、所用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稀释剂及稀释倍数、接种方法、操作人员等。

5.10 观察接种后的反应。

对鸡群而言,免疫接种后并不是万事大吉,而是要更加认真细心地观察其各种反应,弱毒苗接种10d、灭活苗接种15d后应监测抗体,保证免疫应答成功。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
董海岚1 惠 煜1 李 海2 李 丽1 彭 庆1
(1河南省南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73053 2南阳市光武办事处 473053)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传染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无明显的季节特点,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

1 发病特点
近几年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变化,其流行形式从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行范围广,发病日龄低;(2)临床表现非典型化及亚临床持续感染;(3)与PRRSV、PRV、P PV、PCV-Ⅱ混合感染;(4)造成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5)猪瘟免疫程序不合理,不能实现以抗体监测为基础的免疫;(6)猪群感染BV DV,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

BV DV感染妊娠母猪可引起繁殖障碍,并可通过胎盘感染引起胎儿死亡或仔猪亚临床感染;(7)母猪怀孕期感染C株或不同毒力的HCV,可以引起胎儿的垂直传播与感染,最终使这部分接触过HCV抗原的仔猪出现对猪瘟的先天免疫耐受,并导致亚临床感染,一旦这些仔猪被选为种用,往往成为猪瘟频发的传染源;(8)强化猪瘟免疫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基础。

2 规模化猪场猪瘟的综合防控策略
2.1 加强猪的科学饲养管理,增强免疫应答能力。

保证圈舍温度,养殖密度合理,科学饲养,确保猪的体质健康;做好猪圈、加工厂、用具、车辆、粪便、道路和人员的定期消毒并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接种疫苗前认真检查猪,健康的猪才能进行疫苗的接种。

2.2 开展养猪场猪瘟监测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

猪群(种公猪和种母猪)采取逐头定期检测(5%以上6月后再检,5%以下一年再检),后备种猪必须逐头检测,阴性猪转为种用;同时展开其他相关猪病的流行病调查,进行综合防治;检测方法:扁桃体、脾脏、血样用于检测猪病原的检测;血清样品用于检测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

2.3 强化监测制度,淘汰病原阳性猪,净化猪群。

坚持定期对猪群进行猪瘟病原检测,从中筛选出阳性猪,坚决淘汰病原检测阳性猪,尤其是阳性种猪;病死猪、死胎、胎衣等,应深埋作无害化处理;粪尿等要及时清除并经发酵处理,杀灭蚊蝇,定期灭鼠,控制猪场猫狗的数量,减少猪瘟从疫源地造成的严重传播。

检测和淘汰方法:对种猪群逐头检测猪瘟病原,根据检测结果将猪群分为抗体阳性群和阴性群;对阳性群根据抗体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低2个群。

对抗体水平低的和抗体阴性的猪群进行加强免疫,20d后对这2个猪群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水平低的猪群中的猪,如果其抗体水平上升明显,则将其归入高抗体水平组,反应不明显的则继续加强免疫一次;对抗体水平阴性的猪如果抗体阳转,则将其转入相应的抗体阳性群,对还是阴性的猪再进行加强免疫一次,若仍不转阳,则要求猪场淘汰或对此部分猪隔离饲养;对上述通过检测及加强免疫后检测,确定为高水平抗体群的猪,4~6个月后,再采取检测—分群—免疫—检测,最后,再根据种猪群的免疫水平确定隔离饲养和要淘汰的猪,并对免疫应答低下的猪进行PR RSV、PCV2、猪伪狂犬和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检测。

如此,重复进行,经过3~4个循环,使猪群的免疫合格率达到要求。

2.4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实施强化免疫,正确使用猪瘟的零时免疫。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流行病史、饲养管理和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立免疫检测制度:各个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为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猪场要建立免疫检测制度。

选定首免日龄,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猪瘟“零时免疫”:零时免疫能使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值时间而不被血液中母源抗体中和,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但是实际操作却难以实施。

因此,如何采用“零时免疫”应把握好各个环节,坚持定期科学的免疫程序十分重要。

以下是推荐的免疫程序:仔猪:0~35~70,25~60,超前免疫要根据猪场污染情况而定。

后备种猪:配种前2~3周再加强免疫一次。

种公猪:春秋2次。

种母猪:产后20~28d免疫一次,以后每次配种前免疫一次。

2.5 阴性猪群的建立与猪群净化:按上述的措施维持猪群高水平的抗体水平,而对少数免疫反应低下的猪继续进行猪瘟及相关猪病病毒检测,淘汰带病毒猪,确保猪群为猪瘟及相关猪病病毒感染阴性。

定期进行阴性健康猪群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猪瘟及相关猪病病原学检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1次,每次随机抽查,抽查比例在8%~10%。

2.6 加强人员培训: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聘请有临床经验的猪病净化专家,成立净化技术组。

培训猪场技术人员采血方法、技巧及抽样要求,实验室检测方法,其他疫病的防控知识和技术。

·
107
·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