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本课无课标要求
认识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及
经验教训。
归纳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3)内容: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作用: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政治路线: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目的:彻底拨乱反正。
(2)内容: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意义: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115,思考: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这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两个凡是”本身是绝对化和形而上学的,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狭隘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实质是在拥护毛主席的旗帜下,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
2.阅读教材P116,思考:
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你对此有何看法?
提示遵义会议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妥善处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改革经济体制
(1)必要性: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发展,弊端越来越明显,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2)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起步:重大举措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调整产业结构:1984年开始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③推行税费改革: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即“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目的是通过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17,思考:
3.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以小挤大,以土挤洋,以落后挤先进”。
你怎样理解?
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开始出现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后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
③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④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18,思考:
4.试分析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有何异同。
提示同: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区别。
都有计划、有市场、有政府指导。
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2.实行对外开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
1.坚持反腐倡廉
(1)原因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
②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
(2)举措
①中共“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19,思考:
5.想一想,党的“十六大”在反腐败问题上和以往有何异同?
提示同:都坚持彻底的惩治腐败,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异:中共“十六大”要求把反腐问题制度化,上升到党的政治任务的高度。
2.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1)基本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2)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进程
①1987年,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独立而紧迫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
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②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政治体制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
③主要任务: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四、团结一心奔小康
1.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
2.中共“十二大”对“小康”做了定量表述。
3.中共“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
4.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
5.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兴起,包括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经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30多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
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
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①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
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中国国土资源报》
史料二②1978年、1992
年我国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
性质
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8%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19.2% 35.0%
私有制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0 7.8% 私营经济、合资经济、外资经济0 5.8%
①意即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也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②“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史料一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
“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提示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程:秘密自发,政府肯定,全国推广。
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根据史料二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3)工业方面,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
(4)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
(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实现小康。
一、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改革来解决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社会矛盾,统治者才要求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可以证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
1.解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问题,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3.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问题,冲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4.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内外关系问题,打破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扩大了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在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世界。
5.改革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阅读与思考](教材P122)
想一想,市场经济如何能在更大程度上调控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哪里?
提示(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的特征,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变化,体现竞争原则,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
(2)区别:宏观调控是利用市场和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秩序,以保证社会经济高速、有序地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计划经济则是按照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国民经济、调配资源的一种经济模式。
它是在物资短缺而需求紧迫的严峻形势下建立的,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及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
[自我测评] (教材P122),\x(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何经验教训?
提示(1)成就: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工业方面,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实现小康。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体制,在广大农村推广村民自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范围。
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内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
加强司法工作和廉政建设,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验教训:在经济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腐败分子,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制止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强行政监督力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同时,处理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推动。
[活动建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