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三-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选修三)(2019-1-6)
本资料请保存到2020年6月份
注:这只是纲要,重要的都在书上,包括课本上的地图、图片、资料卡片等都是考试重要的内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世纪初)
2、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意义: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德国——英法)
3、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
一方面它们把更大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

4、结果: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法德矛盾:报仇——压制,争夺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英德矛盾:争夺焦点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当时世界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争夺焦点是: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2、结盟: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具有明显的反俄和反法的性质。

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

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
1、导火线: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列强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它们对峙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5、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客观条件:20世纪世界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面;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

英国大国均势:英国希望在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以免自己插手欧洲事务。

(联合其他国家对付欧洲大陆实力最强的国家)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奥匈
2、“施里芬计划”
内容: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国陷入长期两线作战。

1914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东线:1914.8俄攻入东普鲁士。

对方对峙。

二、“凡尔登绞肉机”
1、1915年战局:德、奥匈进攻重点在东线,德国取得一定成果,但彻底打垮俄国计划落空。

2、1916战争重心回到西线。

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德国开始使用毒气弹、“绞肉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军投降的计划破产。

——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和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英国首次使用坦克、索姆河地狱——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
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间的最大规模的交锋。

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