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笔记
第一章:城市交通和道路的基本概念
1.1 城市交通和道路的基本概念
城市交通是指在城市区域内,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实现人与物空间位置转移的活动。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为交通参与者提供行走的路径。
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2 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的论述。
古代城市交通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城市道路的宽敞、平整,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
城市规划者还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合理布局道路网络,确保城市交通的畅通。
1.3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国外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的城市交通规划关注点从单纯的道路建设转向整个交通系统的优化,强调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同时,近现代城市交通规划还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倡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4 我国城市交通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拥堵: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加大,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2)交通安全:城市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3)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排放的尾气、噪音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应采取以下对策:
(1)优化交通布局: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2)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3)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法规,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交通安全。
(4)推广智能交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5)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停车场、人行道、交通信号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
第二章:城市交通基本知识
2.1 行人和车辆
行人和车辆是城市交通的基本组成元素。
行人包括步行者、轮椅使用者等,车辆则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等。
行人和车辆在城市交通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两者的差异性。
2.2 交通流
交通流是指城市交通中,行人和车辆在道路上的流动现象。
交通流具有以下特点:
(1)连续性:交通流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的,形成连续的流动。
(2)方向性:交通流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形成有向流动。
(3)多样性:交通流包括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等多种类型,形成多样化的流动。
(4)可观测性:交通流的运行状态可以通过交通调查、监测等方法进行观测和分析。
2.3 车辆交通流
车辆交通流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动车交通流和非机动车交通流。
车辆交通流具有以下特性:
(1)密度:车辆交通流的密度是指单位长度道路上车辆的数量。
密度越大,道路的通行能力越小。
(2)速度:车辆交通流的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
速度与道路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3)流量:车辆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点的车辆数量。
流量与速度、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4)稳定性:车辆交通流的稳定性是指交通流在运行过程中,能否保持一定的速度、密度和流量。
稳定性好的交通流有利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第三章:城市交通调查与需求预测
3.1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制定的长远性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应具备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指导。
3.2 城市交通调查
城市交通调查是了解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问题和制定交通规划的重要手段。
城市交通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数据调查:收集城市的人口、土地、经济、交通设施等基础数据。
(2)交通流量调查:观测和统计城市道路、交叉口、公共交通等场所的交通流量。
(3)交通速度调查:测量城市道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
(4)交通密度调查:统计道路上的车辆密度。
(5)交通拥堵调查: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时段、地点和原因。
(6)交通事故调查:统计和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地点和损失。
3.3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上)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交通现状和趋势,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交通需求。
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包括:
(1)趋势分析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交通需求的增长趋势,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2)相关分析法:研究交通需求与城市经济、人口、土地等因素的关系,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3)出行生成法: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频率等,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3.4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下)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还包括:
(4)出行分布法:研究城市居民出行的起点和终点分布,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5)出行方式划分法:分析城市居民选择不同交通方式的概率,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6)交通分配法:根据预测的交通需求,分配到不同的道路和交通设施上,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
第四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4.1 城市铁路交通规划(上)
城市铁路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铁路交通系统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铁路交通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铁路线路规划:确定铁路线路的走向、长度、站位等,形成合理的铁路网络布局。
(2)铁路枢纽规划:规划铁路车站、编组站等设施,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
(3)铁路运输组织规划:优化铁路列车运行图、运输组织和调度,提高铁路运输的服务水平。
4.2 城市铁路交通规划(下)
城市铁路交通规划还包括以下内容:
(4)铁路设施布局规划:合理布局铁路车站、货场、维修基地等设施,提高铁路设施的利用效率。
(5)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规划:实现铁路与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和衔接。
(6)铁路建设时序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铁路设施的建设时序,确保铁路建设的有序推进。
4.3 城市公路交通规划
城市公路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公路交通系统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公路交通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路网络规划:确定公路网络的布局、等级、容量等,形成合理的公路网络结构。
(2)公路设施规划:规划公路桥梁、隧道、交叉口等设施,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
(3)公路运输组织规划:优化公路交通组织、信号控制、收费管理等,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
4.4 城市水路交通规划
城市水路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水路交通系统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水路交通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路网络规划:确定水路网络的布局、等级、容量等,形成合理的的水路网络结构。
(2)水路设施规划:规划港口、码头、船坞等设施,提高水路运输的效率。
(3)水路运输组织规划:优化水路运输组织、调度、安全监管等,提高水路运输的服务水平。
4.5 城市航空交通规划(上)
城市航空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航空交通系统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航空交通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场布局规划:确定机场的选址、规模、跑道布局等,形成合理的机场布局。
(2)机场设施规划:规划航站楼、停机坪、货运站等设施,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
(3)航空运输组织规划:优化航空运输组织、航班计划、空中交通管理等,提高航空运输的服务水平。
4.6 城市航空交通规划(下)
城市航空交通规划还包括以下内容:
(4)机场与城市交通的衔接规划:实现机场与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和衔接。
(5)机场建设时序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机场设施的建设时序,确保机场建设的有序推进。
(6)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航空交通的发展,规划航空产业链的布局,促进航空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5.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概述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通行有序、安全舒适的城市道路网络,以满足城市交通发展和居民出行的需求。
5.2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是评价城市道路网络性能的重要依据。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道路密度:指单位面积内道路的长度,反映道路网络的覆盖程度。
(2)道路宽度:指道路的通行宽度,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道路容量:指道路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反映道路的通行能力。
(4)道路服务水平:指道路在实际运行中的通行状况,包括速度、拥堵程度等。
(5)道路安全性:指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反映道路的安全性能。
5.3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上)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需求,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空间布局。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网络结构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网络的等级结构,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网络。
(2)道路网络布局规划: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需求,规划各级道路的走向、宽度、连接关系等。
(3)道路网络节点规划:规划道路交叉口、立交桥、行人过街设施等,提高道路网络的通行效率。
5.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下)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还包括以下内容:
(4)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协调:确保道路网络布局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协
调,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5)道路网络与交通需求的匹配:根据交通需求预测结果,调整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网络的适应性。
(6)道路网络与交通政策的衔接:落实城市交通政策,如公交优先、交通需求管理等,优化道路网络布局。
5.5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流的畅通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口设计:根据交通流量、道路等级和周边用地情况,设计交叉口的类型、尺寸和交通组织方式。
(2)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3)交叉口渠化:通过设置导流岛、车道分隔带等,引导车流和行人有序通过交叉口。
5.6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是指根据交通流量、道路等级和周边用地情况,对道路的横向空间进行合理分配。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道宽度: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确定车道宽度。
(2)路侧带宽度:根据行人流量、非机动车流量和周边用地情况,确定路侧带宽度。
(3)绿化带设置:根据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需求,设置绿化带。
(4)道路照明:根据交通安全和城市夜景需求,规划道路照明设施。
5.7 城市快速路布局规划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快速路布局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路网络规划:根据城市规模、交通需求和空间条件,规划快速路网络布局。
(2)快速路出入口设置:合理设置快速路出入口,提高快速路的通行能力。
(3)快速路交通组织:优化快速路车道划分、交通信号控制等,提高快速路运行效率。
第六章:城市停车交通规划
6.1 城市停车交通规划基本问题分析(上)
城市停车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停车设施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停车交通规划的基本问题包括:(1)停车需求分析:预测城市未来的停车需求,确定停车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布局。
(2)停车设施供给:规划不同类型的停车设施,如路内停车、路外停车、立体停车等,满足停车需求。
(3)停车管理政策:制定停车收费、时间限制、违章停车处罚等管理政策,调控停车需求。
6.2 城市停车交通规划基本问题分析2(下)
城市停车交通规划的基本问题还包括:
(4)停车设施布局:根据城市用地布局、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合理布局停车设施。
(5)停车设施设计:设计停车设施的出入口、车道宽度、停车间距等,提高停车效率和安全性。
(6)停车信息诱导系统:建立停车信息诱导系统,提供实时停车信息,引导驾驶员合理选择停车地点。
6.3 城市停车交通供需平衡规划——分区配置
城市停车交通供需平衡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停车需求和供给状况,制定分区停车配置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区停车需求预测:预测城市不同区域的停车需求,确定分区的停车设施建设规模。
(2)分区停车供给策略:根据分区停车需求和供给状况,制定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策略。
(3)分区停车政策:制定分区停车收费、时间限制等政策,调控分区停车需求。
6.4 城市停车交通供需平衡规划——停车换乘
城市停车交通供需平衡规划还包括停车换乘策略,即通过建设停车换乘设
施,引导驾驶员在城市外围停车,然后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城市中心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停车换乘设施布局:在城市外围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等地点,布局停车换乘设施。
(2)停车换乘优惠政策:制定停车换乘优惠政策,鼓励驾驶员停车换乘。
(3)停车换乘信息诱导:提供实时停车换乘信息,引导驾驶员合理选择停车换乘地点。
6.5 停车交通供需平衡规划的其他方法
除了分区配置和停车换乘,停车交通供需平衡规划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1)停车需求管理:通过停车收费、时间限制等手段,调控停车需求。
(2)停车共享:鼓励不同用地性质的建筑物共享停车设施,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
(3)停车设施建设补贴:对符合规划要求的停车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停车设施建设。
6.6 路内停车规划
路内停车规划是指在城市道路两侧、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规划停车设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内停车布局:根据交通流量、停车需求和道路条件,合理布局路内停车设施。
(2)路内停车设计:设计路内停车设施的停车位数、停车方式、出入口等。
(3)路内停车管理:制定路内停车收费、时间限制等管理政策,调控路内停车需求。
6.7 路外停车规划
路外停车规划是指在城市道路以外用地规划停车设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外停车布局: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停车需求和交通流量,合理布局路外停车设施。
(2)路外停车设计:设计路外停车设施的停车位数、停车方式、出入口等。
(3)路外停车管理:制定路外停车收费、时间限制等管理政策,调控路外停车需求。
第七章:城市慢行交通规划
7.1 路段人行道规划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路段人行道规划是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行道宽度:根据步行流量、非机动车流量和周边用地情况,确定人行道宽度。
(2)人行道铺装:选择适合的人行道铺装材料,提高人行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3)人行道设施:规划人行道上的设施,如路灯、座椅、垃圾箱等,提供便利的步行环境。
7.2 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设置
交叉口人行横道是行人穿越道路的安全设施。
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口类型:根据交叉口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人行横道类型,如标准型、斜交型等。
(2)人行横道宽度:根据行人流量和交叉口宽度,确定人行横道的宽度。
(3)人行横道位置:合理设置人行横道的位置,尽量减少行人穿越道路的距离。
7.3 自行车交通规划(上)
自行车交通规划是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行车交通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行车道布局:根据自行车流量、道路条件和周边用地情况,规划自行车道的布局。
(2)自行车道宽度:根据自行车流量和骑行速度,确定自行车道的宽度。
(3)自行车道设施:规划自行车道上的设施,如标志、标线、信号灯等,提高自行车道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7.4 自行车交通规划(下)
自行车交通规划还包括以下内容:
(4)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根据自行车流量和停车需求,规划自行车停车设施,如停车架、停车棚等。
(5)自行车交通政策:制定鼓励自行车出行的政策,如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等。
(6)自行车交通宣传教育:加强自行车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7.5 自行车在交叉口的规划
自行车在交叉口的规划是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行车在交叉口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口自行车道设计:根据自行车流量和交叉口类型,设计交叉口自行车道的宽度、布局和交通组织方式。
(2)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为自行车提供优先通行的信号相位。
(3)交叉口渠化:通过设置导流岛、车道分隔带等,引导自行车和行人有序通过交叉口。
第八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8.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概述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布局合理、高效运营、服务优质、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8.2 公共交通优先及相关技术指标
公共交通优先是指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给予公共交通更高的通行权和优先级,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吸引力。
公共交通优先的相关技术指标包括:(1)公共交通优先车道:设置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减少公共交通的运行时间。
(2)公共交通优先信号:优化交通信号控制,为公共交通提供优先通行的信号相位。
(3)公共交通优先交叉口设计:优化交叉口设计,减少公共交通在交叉口的延误。
8.3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基本理念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理念包括:
(1)网络化: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和可达性。
(2)一体化:实现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和衔接,提供无缝衔接的出行服务。
(3)智能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4)绿色化: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减少公共交通的环境影响。
8.4 公共交通线网规划
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交通线路布局:根据城市用地布局、交通需求和公共交通网络结构,规划公共交通线路的走向、长度和连接关系。
(2)公共交通站点规划:根据公共交通需求和周边用地情况,规划公共交通站点的位置、规模和设施。
(3)公共交通运营规划:制定公共交通的运营计划、车辆配置和班次间隔,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