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与贾谊习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高中历史】浅谈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
![【高中历史】浅谈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68df236195f312b3069a574.png)
【高中历史】浅谈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陆贾是汉初复兴儒学的先驱,并以其特殊的贡献成为秦汉交替之际颇具影响的人物。
陆贾的思想儒道杂揉,并吸收了法家某些因素,但以儒学为主。
他在代表作《新语》中总结秦亡汉兴的政治经验教训,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的德治方针,着重阐释了以仁义为体而以刑罚为用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大力培养和选拔人才以充实各级官僚队伍的用人之道以及得之于民的重民思想,切实加强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工作,包含有较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仁义为本的政治主张陆贾是汉初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根据秦亡汉兴的史实,提出"攻守异术,文武并用"的思想,力谏刘邦以仁义治国,指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而不可以"马上治之"。
《史记?哪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功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以"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不可专任"刑法"而需"行仁义,法先王"的道理,并在《新语》中确立了"得天下"以后应当从战时政治转为和平政治的总方针,得到了汉初君臣的一致赞同,为复兴儒学找到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作为汉初的儒者,陆贾高扬了作为儒学之标志的"仁义"思想。
他把仁义作为批判秦苛法暴政的标准,确立先秦孺学的价值性、权威性和合法性标准。
这就意味着汉王朝欲进行拨乱反正,就必须吸取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和治世方式。
陆贾与贾谊
![陆贾与贾谊](https://img.taocdn.com/s3/m/0d6178115f0e7cd184253673.png)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的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的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的几家,亦是学术整合的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的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的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的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的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的思想成为诸子的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的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的道路。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6943ab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c.png)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个阶段在汉代,儒学是统治阶级的主流学术思想,而陆贾和贾谊则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代表人物。
他们影响深远,为汉代儒学的不同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陆贾和贾谊分别在汉代儒学中的阶段性贡献。
陆贾与儒学的早期阶段陆贾(约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53年)是汉代儒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代表了儒家在思想、学术、政治方面的发展。
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史学、文学、补选等各方面,其中《通书》被誉为史学经典,被后人奉为“二十四史之首”。
在经学方面,陆贾注重收集各类经籍,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典分类体系。
他认为“读书当以立志为本”,强调经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以助成才。
因此,陆贾开拓了儒学的发展领域,为儒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贾谊与儒学的中期阶段贾谊(公元前77年至公元前6年)是汉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儒学思想对政治的最出色的运用者之一,以“曲直不阿,清白无私”著称。
他的思想主张较为新颖,特别是对于儒家“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政治学方面,贾谊强调治理能力和政治技巧,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素质。
同时,他还主张“天下为公”,即君主要以天下人民之福为至高理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人或特定的群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为汉代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陆贾与儒学的后期阶段陆贾在后期的儒学发展中,提出了“声教优先”的理念,即文化教育的价值要高于刑罚。
他以《声教》为代表的著作,阐述了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礼教,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汉代文化的发展。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官府教育、士人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贾谊与儒学的后期阶段贾谊在儒学后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接轨天命”,即君主要符合天命的要求。
他认为君主在治理时应该以“仁”为核心,注重民生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这一思想强调了君主德行在治理中的作用,对汉代的治理和政治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fb39e3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17.png)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c20a9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7.png)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西汉初年政治家陆贾简介
![西汉初年政治家陆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f93d5d8195f312b3169a598.png)
民的负担,结果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渐渐繁荣起
来,一改战乱后荒凉凋敝的景象。
审时度势
惠帝时期,吕太后当权,想封吕氏亲族为王,害怕
会说理的大臣。陆贾审时度势,称病辞官回家。他认为
好 畤的田地肥沃,可以在那里安家。于是他拿出出使
了皇帝后,天下初定,赵佗却在南越(今广东、广西一
带)称王。陆贾奉高祖命出使南越,赵佗梳着椎形发
髻,叉开两腿坐着,样子很是傲慢无礼。陆贾就说:
“你是中国人,亲族的坟墓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市)。
而今你却抛弃戴帽系带的习俗,想凭小小的南越国和天
子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秦末,朝政混乱,豪杰纷
起,只有汉王(刘邦)首先占据咸阳,并在5年内平定
外乎少主、诸吕的事。”陈平一听,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忙向陆贾问计。陆贾说:“天下安定,注意丞相;天下
危急,注意大将。将相和睦,士大夫亲附,即使天下变
乱,大权也不会分散。你何不与太尉交好,团结共事?”
陈平恍然大悟,就送500斤黄金给太尉周勃,并办了丰
盛的酒席宴请太尉。太尉也用同样的厚礼答谢。两人来
留陆贾住了好几个月,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然后又不断
赏赐财物,价值几千金。
最后,陆贾宣布汉帝赐封赵佗为南越王,让他对汉
称臣,受朝廷约束。陆贾回朝汇报,汉高祖很高兴,任
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郎中令一类的官,专门
向朝廷提出建议,发表议论,供皇帝作决策参考。
撰写《新语》
பைடு நூலகம்
陆贾两次出使南越,未费一兵一卒,说服了有分裂
主义倾向的赵佗内附,维护了西汉疆域的统一,在历史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满分练(四)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满分练(四)](https://img.taocdn.com/s3/m/ee868e85284ac850ad024260.png)
满分练(四)24.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2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市、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市(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选C。
宋朝地方实行州县制,县是基层单位,州是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北宋在地方设立知县长官,与君主权力行使无关,故B项错误;派知县监理、监管各县,可以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因而使地方官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C项正确;北宋地方实行州县制,材料仅体现派出知县监督县一级地方长官,未体现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故D项错误。
26.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66ac5284daef5ef7ba0d3c73.png)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的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的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的几家,亦是学术整合的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的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的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的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的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的思想成为诸子的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的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的道路。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bb8109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d.png)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荀子的思想主张生平简介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荀子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荀子塑像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帝王之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后世评论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
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59557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1.png)
文档标题:揭秘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让你一秒变学霸!正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哦!保证让你一秒变学霸!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诞生这个时期,咱们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子爷爷。
他创办了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
那时候,国家乱糟糟的,孔子爷爷希望人们能讲礼貌、懂规矩,这样国家就能和谐发展。
这就是儒学的最初模样。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崛起到了汉代,儒学开始崛起。
那时候,有个叫董仲舒的大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意思是说,别的学派都不靠谱,咱们得听儒家的。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儒学就成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从此,儒学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儒学的成熟到了宋朝,儒学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流派——理学。
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等大佬。
他们把儒学跟佛教、道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让儒学变得更丰富、更有深度。
这个时期,儒学已经非常成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第四阶段:近现代——儒学的变革到了近现代,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我国,儒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儒学,提出要“批判地继承”。
他们认为,儒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过时的地方。
于是,儒学开始变革,努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如今,儒学已经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但它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传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让它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好啦,今天关于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儒学的小学霸!加油!。
2019高考历史选择题满分练(四)(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选择题满分练(四)(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cf4884c281e53a5902ff3d.png)
满分练(四)24.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2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市、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市(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选C。
宋朝地方实行州县制,县是基层单位,州是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北宋在地方设立知县长官,与君主权力行使无关,故B项错误;派知县监理、监管各县,可以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因而使地方官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C项正确;北宋地方实行州县制,材料仅体现派出知县监督县一级地方长官,未体现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故D项错误。
26.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af7cb9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8.png)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摘要】汉代儒学在陆贾与贾谊的丰富贡献下迎来了一个重要阶段。
陆贾致力于弘扬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仁义之道”与“明德之风”,强调儒家价值观对社会的重要性。
贾谊则在治国方面有着独到见解,主张通过律法治国,奠定了后来汉代法家的基础。
二人虽各有特点,但也有着共同点,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致力于社会治理与道德伦理的探讨。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风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在汉代儒学发展史上,陆贾与贾谊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对儒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仍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引言、汉代儒学、兴起、陆贾、贾谊、贡献、思想特点、关系、影响、后世、重要性、发展。
1. 引言1.1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代儒学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
在汉代,儒学逐渐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陆贾与贾谊成为了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儒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由百家争鸣逐渐走向儒家主导的时代。
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提倡以仁爱为本,以礼制为纲,以孝友为重。
这种以人伦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汉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陆贾与贾谊作为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对儒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发展。
他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提倡忠孝廉节的品德,致力于培育具有儒者风范的治理者。
他们的思想贡献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陆贾与贾谊对儒学的具体贡献、思想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儒学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2. 正文2.1 陆贾与贾谊对儒学的贡献陆贾与贾谊作为汉代儒学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儒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在不同方面都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4f13b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b.png)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摘要】汉代儒学始于陆贾与贾谊,两位儒家思想家在推动儒学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陆贾致力于推广儒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汉代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贾谊则提出了“立法当以百姓为本”的理念,对汉代社会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他们的贡献开启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使儒学逐渐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学思想的传承也由此得以延续,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陆贾与贾谊对汉代儒学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他们的影响不仅在当时,也深远地影响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他们的思想贡献使儒学在汉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汉代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陆贾、贾谊、汉代、儒学、阶段、贡献、影响、发展、新阶段、社会关系、传承、重要性、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陆贾与贾谊的背景介绍陆贾(约前119年-约前77年)和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
陆贾,字子华,汉代杰出的学者、政治家,是当时儒学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他曾经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对儒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贾谊,字子长,也是汉代的著名儒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贾和贾谊出生于汉代的繁荣时期,受到了古代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们都深谙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发。
他们以崇尚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努力探索人类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
在当时儒学地位日益凸显的汉代社会中,陆贾和贾谊的思想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他们的作品被视为儒家经典,对汉代社会的稳定和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和政治舞台,为汉代儒学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儒学在汉代的地位在汉代,儒学是社会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儒学作为士人的核心信仰和学术体系,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汉代的儒学家们将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汉代儒学体系。
浅析陆贾对汉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推动
![浅析陆贾对汉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推动](https://img.taocdn.com/s3/m/6a0256c6daef5ef7bb0d3c43.png)
浅析陆贾对汉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推动作者:朱永胜王新霞董小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1期摘要:陆贾是汉代第一个提倡大力发展儒学的思想家。
他提出儒家思想为适应社会发展应做出调整,调整的过程中应有选择地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使儒学的发展为统治者所关注。
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陆贾;《新语》;儒学;发展作者简介:朱永胜,男(1967-),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2-67-02盛极一时的秦王朝仅仅经过十几年的统治便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初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不仅要面对连年战争造成的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还要总结出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在这一历史大环境下,陆贾及其《新语》应运而生。
陆贾根据秦亡汉兴的史实,力谏刘邦以仁义治国。
史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陆贾于是“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1]《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之所以写《新语》,就是为高祖分析秦衰汉兴的原因,阐述治国之道。
大致包括仁义德政、与民休息、重德少刑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仁义为本。
陆贾认为,天生万物,天生万物,地养万物,圣人以仁义道德合于天地,“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
”[2]《新语·道基》因此,仁义是最基本的道德。
自处不安则坠,任杖不固则仆。
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
”[2]《新语·辅政》所谓盛世,皆是仁义道德至上。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a291051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1.png)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陆贾(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和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5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人共同开创了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们在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贾,字欣卿,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儒学家、文学家,尊奉儒家学说,将其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他注重思辨和推理的方法,主张臣子要明智、严谨地辅佐君主,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陆贾认为君主应当委任贤能之人,以让他们参与国家政务。
他强调君主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与陆贾不同,贾谊更加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
贾谊主张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
他提出了“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
贾谊主张要保证法律的适用性和公平性,而不是任意性和不公正性。
他的主张为汉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的法家学说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陆贾和贾谊都强调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为准则来管理国家,通过仁政和恩德来感化民众,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们主张明君应当服从“仁”的原则,使人民在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之下享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
此外,陆贾和贾谊的学术思想还涉及到了教育和文化领域。
陆贾强调君主应当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有合格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贾谊则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文化的价值,主张要保护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他提倡读书教育,鼓励人们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陆贾和贾谊的学术思想,代表了汉代儒家学派的一次新的发展。
他们注重实践,强调政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他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文化教育的关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学说为汉代儒家学派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2021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34 汉代儒学
![2021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34 汉代儒学](https://img.taocdn.com/s3/m/1145afac551810a6f5248697.png)
课时作业(三十四)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太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B)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初期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将阴阳家、道家的某些思想融于儒家思想之中,从而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
汉高祖登基称帝以至汉武帝初年,黄老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的活动并不能表明当时儒学具有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A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不能代表诸子思想,C项错误;D项“开始融合”表述错误,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如荀子已开始融合道家思想,排除。
2.《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C)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解析:据材料“富之”、“教之”,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故B项错误;租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
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B)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初复兴儒学之先驱——陆贾思想探析
![汉初复兴儒学之先驱——陆贾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0b58f002020740bf1e9b1f.png)
关键词:陆贾;《新语》;仁义;儒学
II
Abstract
king of the South Vietnamese------ZhaoTuo to return the Han Dynasty all to obtain the
Success in Han Gao Zu and Hart Wen Di time.He supplied ideas for eliminating Nv to stabilize the Han Dynasty political power to make the new contribution in Liu and Nv struggle.But the Lu Jia's main merit,certainly was not his political activity,but was
中文摘要
汉代儒学的发展,不论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都占 有重要地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汉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标志。而在汉代儒学发展的 过程中,汉初儒学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陆贾是汉初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在刘邦角逐中原、兴建汉朝 的过程中,曾以自己的“口辩”相随左右。建汉后,他在高祖和文帝时代先后两 次出使割据岭南的南越国,劝说南越王赵佗归汉并皆如旨意。刘、吕之争中,他 又出谋划策为诛灭诸吕稳定刘汉政权作出了新的贡献。但陆贾的主要功绩,并不 是他的政治活动,而是在秦“焚书坑儒”后,以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具有高度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开复兴儒学之先河,并为高祖刘邦选择了一条“文武并用” 的治国之道。
从陆贾到贾谊:看先秦儒学对汉初思想界的影响
![从陆贾到贾谊:看先秦儒学对汉初思想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862cce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a.png)
从陆贾到贾谊:看先秦儒学对汉初思想界的影响
王继训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26)002
【摘要】陆贾和贾谊都是汉初重要的思想家,通过对陆贾和贾谊思想的分析,我们得出汉代儒家思想间的多元、融合是在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而来的.新学说总是对原有的旧学说继承的要比发展的更多一些.陆贾和贾谊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汉初现实情况和对先秦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也代表了一种区别于先秦儒学的新趋向.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王继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从思想史层面看贾谊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J], 王继训
2.论陆贾新儒学对先秦诸子说的批判继承——兼论陆贾"厚今薄古"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J], 李禹阶;何多奇
3.陆贾与汉初儒学的复兴 [J], 胡胜军
4.叔孙通、陆贾与汉初的儒学走向 [J], 黄宛峰
5.汉初社会和谐思想与实践的初探者——陆贾与贾谊 [J], 张江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历史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66d0713cc7931b765ce1513.png)
③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这 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 古今同纲纪。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以仁义为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这是儒 家的一贯思想。 家的一贯思想。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 ④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他 夫道莫大于无为。 说:“夫道莫大于无为。”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陆贾为两汉前期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勾画了一个基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④在历史观方面,《淮南子》提出“事”与“道” 在历史观方面, 淮南子》提出“ 一对范畴。 一对范畴。 “事”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治国方 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 伦理规范、风俗习惯; 略、伦理规范、风俗习惯;“道”指社会历史生活的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 是变化的现象,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事”是变化的现象,“ 是不变的本质。 道”是不变的本质。
④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他认为秦之所 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即没有推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失礼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 而是“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而是“ 有为” 建立和推行礼制。 有为”——建立和推行礼制。 建立和推行礼制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而把二者统一 起来。 起来。他提出的一系列治安对策都贯穿着二者统一的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又主张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治观念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贾与贾谊习〈论文集〉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作者:夏增民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之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之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之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之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之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之几家,亦是学术整合之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之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之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之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之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之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之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之“一”之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之思想成为诸子之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之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之“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之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之道路。
这种学术之综合,是以自家学术为体,兼采他家;而且,是在与他家之相非过程中完成这一综合过程之。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韩非子·显学篇》、《庄子·天下篇》、《荀子》、《易传》及《吕氏春秋》中可以窥见。
韩非子融法术势于一体,集法家之大成,使法家思想达至极致。
“道生法”,韩非子“归本于黄老”[6],以《喻老》、《解老》发扬老子思想,进而吸取了其自然天道观、先王之否定论、仁义无是非论。
不仅如此,韩非子于他家亦有采获。
《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述其学术支流甚祥,然亦讥儒墨为“愚诬之学”、“杂学缪行同异之辞”[7],因而黜儒墨以倡耕战、行赏罚、明法度。
其实,就其思想传统而言,其于儒墨,也是相反相成。
韩非子为荀子门生,其思想受荀卿影响自不待言。
尤其是荀卿之唯物论,承认分、辩、别、养之“礼”论,认识事物之“参验”思想,以及性恶论和积习说,皆深刻地影响了韩非子之思想。
而韩非子思想源于墨子者,一在于名理之承继,二在于其强调非命强力、贵贱无常[8]。
诸子相灭相生,此可力证不诬。
《庄子·天下篇》概为庄子后学所作,成书亦在战国之末,距荀韩之时不远。
其总结各家思想,亦主张“一”之思路,“天下之治方术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天下篇》点评墨子、宋尹学派、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惠施桓團公孙龙诸派,是是非非,深感“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以致“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而欲发明“内圣外王”之道,须“一”于儒学。
所以其言君子,乃“以仁为思,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其述《六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9]。
意在说明体现在儒家经典《六经》中之理论,是最高最完美之理论。
以故,《天下篇》是在道家术语下,全面阐述了儒家之观点[10]。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个大儒。
荀子之意,“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11]。
所以,荀子非它嚣、魏牟、陈仲、史鰌、墨子、宋鈃、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子等十二子,认为其虽“饰邪说,交奸言,以枭乱天下,譎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然而亦皆“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12]。
是故,荀子对各家也非一概否定,而是加以分析,承认各家也是各有“有见”。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13]如此,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吸取道墨名法特别是道法之思想,对儒家进行改造和充实,集先秦思想之大成。
所以,傅山说,荀子思想实际“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而且在一些观点上,“又有近于墨家者言”[14]。
《易传》亦成于战国之末,作者不专一人,也非一时写就,然其基本思想“大抵和思孟学派——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相符合,无疑地多半出于他们后学之手”[15]。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16],《易》很受儒家重视。
儒者读《易》,非为占卜,而重于义理引申发挥,于是始有《易传》。
《易传》隆礼、明德、慎罚,援引道家之天道观,“神道设教”以及综合阴阳五行、稷下黄老学说以总结各家思想,在学术路径与荀子一致,在思想特质上亦大用共通之处。
《吕氏春秋》号为杂家之作,恰好说明其欲总结先秦思想之意图。
其述先秦诸子,云“老耽(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田)骈贵齐,阳(杨)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17]。
《吕氏春秋》集论成书,杂取诸家之说,对于各家,较少批评,而偏重于吸取可取之处,力图超出门户之见。
它在兼收并蓄各家思想时,用儒家思想改造了各家思想[18]。
其书强调仁政、德治、王道、爱民,强调文化、知识及教育,“无论是在世界观或政治思想方面,都与《荀子》最为接近”[19]。
这与《易传》是极为相似之。
综上所述,在战国末之学术综合总结过程中,各家均欲以自家之思想体系整合先秦各家学术思想,但事实上,儒学占了上风,而且儒学中之荀学一派风头独健。
这必将深刻影响汉初学术流变,预示了其可能成为社会之思想主潮。
蒙文通先生讲:“盖周秦之季诸子之学,皆互为采获,以相融合。
韩非集法家之成,更取道家言以为南面之术,而非固荀氏之徒也。
荀之取于道法二家,事尤至显……六艺经传之事,盖亦类此。
汇各家之学,而综其旨要以于儒家。
”[20]也正揭示了这种趋势。
汉初儒学之传播发展亦与荀子有十分密切之关系。
荀子后学曾言:“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21]汉初之《诗》、《书》、《礼》、《乐》、《易》、《春秋》流传,均与荀子传授有关。
汪中《荀卿子通论》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汉诸儒未兴……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22]荀子于汉初儒学发展,有先开风气之功。
汉初儒者不仅坚守儒学基本价值,还承继了周秦以来学术走向总结综合之精神和路径,儒学开始在儒者对他家学术批判扬弃之下,逐渐形成新之思想体系。
二汉初儒家之发展:陆贾与贾谊汉初,陆贾和贾谊对儒学发展功莫大焉。
但由于他们思想之综合性,却常被目为道家或法家。
实际上,陆子与贾生,不过是汉初儒学演进过程中两个不同发展路径之代表。
陆子守本于儒家,自古即有定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这一点,今本陆子著《新语》可证,《新语》凡引文处,除一处出自《老子》外,其他皆出自儒家经典如《诗》、《论语》、《易》、《孝经》等[23],而称述先圣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论更是比比皆是。
可见《史记》所记不诬。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陆贾》二十三篇,而本传不载,其中当有《新语》各篇。
《隋书·经籍志》亦列《新语》入子部儒家类。
四库馆臣相沿不改,认为“据其书论之,则大旨皆崇王道,黜霸术,归本于修身用人。
其称《老子》者,惟《思务篇》引‘上德不德’一语,余皆以孔氏为宗。
所援多《春秋》、《论语》之文。
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
”[24]由上可知,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历代均归陆子为儒家,这从其学术传承上也可得到佐证。
王利器先生认为,陆子之学,盖出于荀子。
《盐铁论·毁学篇》说:“李斯与包邱子俱事荀卿。
”《汉书·楚元王传》也说,楚元王刘交“与申公受诗浮邱伯。
伯者,孙卿门人也”。
浮邱伯即包邱子,亦即鲍丘,文献所载不同,实为一人。
荀子晚年适楚,终老于楚之兰陵。
而陆贾为楚人,从浮邱伯游学,也是意料中事。
《新语·资质篇》说:“鲍丘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利口之臣害之也。
”盖陆子与鲍丘游,因得以闻荀子说于鲍丘[25]。
由此可推知,陆子学宗荀子,而陆子及《新语》宗法儒学可以明辨。
陆子以儒为宗,但不斥黄老道家,尽管其书中仅一处引老子“上德不德”之言,但对老子精神之阐述却可遍见于全书,如此陆子也有尊崇黄老道家之倾向。
其述老子清静无为,曰天地万物“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也”[26];而“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不过,“无为者乃有为也”,目之是达致“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
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27]之为治理想。
其述道家之精神专一,曰“专心一致”,“同一治而明一统”,“天一以大成数,人一以□成伦”;又曰“正心一坚”,“执一统物”[28],然后“壹其道而定其操”[29],与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之意甚合[30]。
另外,老子思想之朴质精神也多见于陆子书中,如曰“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31],又说“朴质者近忠,便巧者近亡,”“谗言似贤,美言似信”[32],皆近老子本义。
而柔刚转化更是老子真义,《新语·辅政篇》曰:“怀刚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长,躁疾者为厥连,退重者为常存,尚勇者为悔近,温厚者行宽舒,怀急促者必有所亏,柔懦者制刚强”。
反观以上所述,综览《新语》全书,陆子仍是以儒为主,而不斥黄老道家。
陆子虽宗儒尚道,却也多表现为力辩之士,《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游走于诸侯群臣之间,以知辩行纵横之事。
他虽说项羽归刘太公吕后未果[41],但两赴南越,数服赵佗,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见其谈辩之能力[42]。
扬雄《法言·渊骞篇》评价说:“言辞:娄敬、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