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穷人》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穷人》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名家名作。
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那,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两个小孩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那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篇幅长,写作背景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感悟很有难度。
针对于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精研深挖教材,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熟读课文,分散难点。
成功之处:
1、精心设计问题,把握重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时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学得相对透彻。
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本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2、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两把”原则,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学习之前,给学生的阅读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确目标导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读思考,在形成自己独有的体验后,再到小组中交流。
3、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如何让孩子从课文的学习中学会写作,也一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课堂上通过学习作者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标点符号的写作方法补白课文最后部分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的两个沉默。
“此时的桑娜会有怎样的心情,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大胆想象。
不足之处: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
在这节课中,我虽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有些地方读的还是不充分、不畅快。
特别是在学生体会出桑娜不同的心情后,没有抓住好时机,训练学生读出桑娜的那种害怕、紧张、愧疚等心情。
还有时间把握不够好,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们的写作片段没来得及展示,所以在备课时还要把时间再细
致的规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