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师从业者必须参加和通过的一项重要考试。

其中,教育经济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部分,对于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经济学概述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益评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学问。

教育经济学的特点包括非完全市场性、外部效应和双重目标等。

2. 教育资源的分类与配置:教育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资和环境等要素,而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考虑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

3. 教育的投资与回报:教育被视为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个体和社会通过教育投资来提高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衡量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

4. 教育产业经济学:教育产业经济学研究教育市场的运作机制,包括教育供给、需求和价格形成等。

教育产业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是教育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5. 教育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而教育效率则是指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效果。

教育公平与效率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教育生产函数等。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研究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教育供给取决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投入,而教育需求则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影响。

2.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劳动力的生产力。

3.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个体在教育上的投资决策。

个体在教育投资时需要考虑教育成本、回报期和风险等因素。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能够增加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如同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

个体通过接受教育,积累了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构成了他们的人力资本。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的外溢效应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外溢效应。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更有可能进行创新和发明,推动技术进步;他们还可能具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密切,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1、教育与就业机会一般来说,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现代社会,许多职业都对教育程度有明确的要求。

例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通常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事。

2、教育与收入水平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3、教育的信号作用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还具有信号作用。

雇主在招聘时,往往难以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而教育程度可以作为一种信号,表明求职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在考虑教育投资时,需要分析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书本费、学杂费等;间接成本则包括因上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等。

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可以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投入和产出以及教育政策等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现象,还可以指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一、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常见的知识点有:1.1 教育资源获取的途径和方式:教育资源的获取可以通过自主生产和外部采购两种方式。

自主生产是指学校通过培养和储备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外部采购则是指学校通过招聘、购买和合作等方式从外部获取所需的资源。

1.2 教育资源的分配原则: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遵循公平、效率和优质的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资源的分配应该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效率原则强调资源的分配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优质原则则要求资源的分配应该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3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评价: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评价是指对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和分析。

常见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生产函数分析和效用分析等。

二、教育投入和产出教育投入和产出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的是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成果的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投入和产出中,常见的知识点有:2.1 教育投入的形式和途径:教育投入的形式包括人力投入、物质投入和财务投入等;途径可以从政府、家庭和市场等方面进行。

2.2 教育成果的评价指标:教育成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学生就业率和社会效益等指标来评价。

其中,学生成绩是最常见的评价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学生在学术上的表现和水平。

2.3 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呈现为“教育投入增加,教育产出提高”的趋势。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6.【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问题的学科,它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分析和研究。

教育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经济影响和效益,并为制定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总结教育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教育投资教育被视为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为个人和社会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

教育投资的回报可以体现在个人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投资的决策需要考虑学习成本、机会成本和预期回报等因素。

2.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是指政府、家庭和个人为教育目的所支付的费用。

教育支出可以用于教育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采购和教师工资的支付等。

教育支出的分配和使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3.教育财政教育财政是指政府为教育目的而筹集和分配的资金。

教育财政可以通过税收、预算拨款、捐赠和国际援助等方式来实现。

教育财政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公平性。

4.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指教育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教育市场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品等。

教育市场的运作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5.教育效率教育效率是指在给定的资源和条件下,教育系统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教育效率可以通过教育产出和教育投入之间的比较来衡量。

提高教育效率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6.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指的是不同人群在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上的差异。

教育不平等可以体现在性别、地区、社会经济地位和民族等方面。

减少教育不平等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7.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教育政策可以包括教育财政、教育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法规等方面。

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证研究。

总结起来,教育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更复杂和高效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2、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3、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教育,可以传播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决定教育投入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

2、影响教育需求经济的发展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选择。

3、制约教育规模和质量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例如在贫困地区,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

二、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为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而耗费的资源。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教材采购、教师薪酬等直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费用。

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家庭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

教育成本的核算对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教育成本的分析,可以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三、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指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的经济和非经济回报。

1、经济收益经济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因接受教育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通常来说,教育程度越高,个人的收入水平也越高。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和职业稳定性。

最新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 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 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 世纪60 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 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投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课程、设备、资金等,它们在社会中的分配和配置对教育公平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资源不平等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均衡,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3.教育投资效益教育投资是指个人或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和精力等。

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教育投资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投资的效益是评估教育投入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

4.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指教育服务的供求关系和交易行为。

教育市场的发展程度对教育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市场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并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对教育市场进行监管和引导,防止市场失灵和不公平。

5.教育与发展6.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等可能源于地域、贫富差距、性别等因素,不平等的存在会削弱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关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7.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可以为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

教育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8.国际教育比较国际教育比较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和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指标,可以了解不同教育体制的特点和优势,为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以上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资效益、教育市场、教育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知识要点

教育经济学知识要点

第三章教育成本与财政的研究涉及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成本与效益的评价,教育收支对教育的成本分析通过引入经济成本或者机会成本的概念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还唤起了人们对学生所放弃的机会和家长在教育上的花费及其对教育影响的关注。

有三种通用的原则或标准可以用来判断教育财政体制的好坏:资金投入的充足与否,资源获取和分配的效益高低、资源获取和分配是否公平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资金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教育资金并非来源于学校通过生产劳动自己创造的资金,而是来源于国家企业和社会以及个人的投资,受制于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相对较高。

经济发展从总体上决定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绩效。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形成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首先,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制约教育的类别结构,其次,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的程度结构。

再次,地区经济结构对教育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体制。

(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经济运行。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函数。

教育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运行,也影响经济的实绩。

比如,发展中落后国家,文盲充斥,劳动者素质低下,管理水平低下,资本吸收能力低下,大量引进外资并不能较快提高其经济的效率。

美国的人力资源综合指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814,呈负相关。

人力资源综合指数何以美元计算的GNP的相关系数为0.888,成正相关。

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力行为,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安定。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

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教育是一种选择机制,受教育程度具有信号作用。

教育经济学知识

教育经济学知识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论一、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和经济条件。

它从教育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观点出发,分析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探讨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效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节约增长的目的。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归纳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经济分析法(效率研究、成本-收益分析)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经济学假设--稀缺、经济人(理性、利益、最大化)。

教育学假设--人可以改变、人具有教育性。

四、经济学基本理论与范畴:1、资源稀缺问题。

经济学把资源问题归结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生产?产品为谁生产?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方式作出经济决策?这六个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选择就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以计划为主配置资源:劳动力资本消费品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价格信号对三种主要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经济主体及其约束经济人假设市场3、价格如何配置资源:资源稀缺——效率为谁生产——谁出得起价(均衡价格)生产什么——市场价格变动来传递信号怎么生产——如谁当农民生产多少——由均衡数量决定价格的自发调整能使得供需均衡,避免了资源浪费。

五、市场1、买与卖——需求与供给2、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价格(负相关)收入(正常商品正相关、低档商品负相关)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嗜好预期(收入、价格)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价格(正相关)成本(负相关)技术(正相关)预期卖者人数3、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均衡点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

供给者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售量。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

买者愿意提高价格以免买不到商品,而卖者可以提高价格而不会失去销售量。

4、消费者剩余: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实际支付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出售商品的价格超过愿意出售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合计就是社会福利。

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教育经济学是高校教育管理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探讨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资分析、教育市场、教育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教育资源配置1. 教育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事业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条件,包括师资、教材、设施、经费等。

根据其性质和来源,教育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2. 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教育资源配置应遵循公平、效率、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是指根据需求和能力进行资源的公平分配;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佳的配置;效益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是指保证教育资源的持续供给。

3. 教育资源配置的方法:教育资源配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和社会协调等方法来实现。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的配置;政府调控通过政府的计划和政策来进行资源的配置;社会协调则侧重于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协商。

二、教育投资分析1. 教育投资的概念和特点:教育投资是指个体或机构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个人能力而进行的投资行为。

教育投资具有特殊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非市场性的特点。

2. 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教育投资回报率是衡量教育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它是通过比较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的。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和回收期法。

3. 教育投资的决策:教育投资决策是指个体或机构在面临教育投资选择时所做的决策。

影响教育投资决策的因素包括个人的资金状况、教育质量、职业前景等。

三、教育市场1. 教育市场的概念和特点:教育市场是指供求双方在教育服务领域进行交换的场所。

教育市场具有商品属性不明显、信息不对称、外部性较高等特点。

2. 教育市场的市场结构:教育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教育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教育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问题与经济问题的交叉学科,它是对有关教育经济方面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经济评价和经济决策的一门学科。

2.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教育市场与公平、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等方面。

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1.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教育经济学强调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教育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公平,追求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2. 教育投入产出理论教育投入产出理论是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分析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

3. 教育市场理论教育市场理论是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规律。

它从供需关系、价格机制、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探讨教育市场的特点,为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经济学的应用范围1.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问题,分析教育经费来源与使用状况,提出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3. 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市场与竞争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可以帮助决策者更科学地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既包含了教育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内容。

在教育经济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到经济领域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投入是指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各种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质等方面。

而教育产出则是指教育对社会、对个体产生的各种效果。

在教育经济学中,我们需要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在教育领域,各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对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也是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3. 教育效率与公平教育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投入下,教育所能够产生的效果。

而教育公平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各个群体的公平待遇。

这两个方面在教育经济学中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4.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和进行教育改革。

在这一方面,教育经济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进行评估与分析。

二、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经济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引入,比如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效益理论、选择理论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主要的理论:1.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教育投资对其未来收入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其工资水平。

因此,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个体愿意为了未来的收益而进行教育投入。

2. 教育效益理论教育效益理论是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教育效益理论,教育对个体的效益可以表现为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率、提高福利水平等。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的效益还包括了提高生产率、降低犯罪率、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学1、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森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②有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专著;③有了这门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著作;④有了较细致的研究方法的著作及评价;⑤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选编书目和资料。

舒尔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1960)、《人力资本投资》(1961)、《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1)等。

P17P23丹尼森,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于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他与舒尔茨不同的地方,是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之中,没有把人力看成是独立的因素,从人力因素中找到教育因素,并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区别。

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他尽可能地把经济增长的原因都一一分解出来。

他在具体计算方法上更加细致和确切,对教育经济学进一步数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计量得十分细致地人。

P24)(三)发展时期:20世纪后代以后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增多,出现了一批学者和著作,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斯、鲁什林、寇恩、戴维斯等。

这一时期的特点: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拓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教育收支预测、教育改革的制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等。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生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3、教育劳动学说?P35(一)教育劳动学说“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校长是老板、学生是顾客、教师是跑堂的”教育活动是生产劳动?是消费?是服务?教育部门是生产机构?是上层建筑?1、生产劳动的含义从最初定义上观察: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从社会形态上观察: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上观察,“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从扩大了的概念上观察:“所有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工人到经理、工程师,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

”2、教育劳动的性质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

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才的劳动。

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劳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教育可以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具有生产的性质,是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闲暇的享受”,非功利性的活动,但是社会政治、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影响?P5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人口素质比人口数量更重要②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③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④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⑤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评价:P66人力资本理论对改进以实物投资为重心的传统西方经济学伦理是有贡献的。

它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因素——土地、人口、物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意义人力资本理论开拓了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多方面探讨。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观。

人力资本理论带来了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革命性变化;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促进了许多领域研究的发展和新理论的生成。

(2)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意义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从而使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得更科学;人力资本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研究和开发(R&D)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局限性:一是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力质量、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尚有诸多疑问。

将工资与受教育程度相连接,是人力资本理论较为薄弱的一环,也是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等反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是一夸大了教育对收入平等所起的作用。

社会公平和平等问题,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

教育虽然可以使劳动者收入有所增加,但并不能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减少。

就教育本身来说,也可能造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更加不平等。

三是计算方法上的不科学性。

人力资本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率并不与受教育程度等比例变化,教育领域有其不同于产业部门特殊的规律,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数量上的计算提供的依据,往往使问题简单化,比如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对收入的影响就在这些量化计算模型中被忽略了。

5、教育需求与供给概念:P84①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②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③教育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处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测在各种需要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个人需求的特点:层次性,多样化。

④教育供给的界定: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⑤教育供给的有效形成1、供给主体:初等及中等教育的供给主体:政府高等教育的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受教育者、社会、学校6、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P87①个人天赋能力。

②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③学杂费的高低。

④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即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

⑤社会经济状况。

⑥就业需要。

7、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P123一、生产发展决定科技发展①社会生产为科技产生与发展提供动力(观念)②社会生产为科技产生与发展提供物质前提③科技的发展除受社会生产所决定,同时也深受社会观念的影响二、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社会生产决定着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发展,但科学技术也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具体表现为:①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社会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

③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8、教育投资的概念: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9、教育投资的特点投资目的的非营利性(教育的性质决定;区别盈利或赢利)投资过程的长周期性、连续性(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后效性)教育投资弹性大(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决定)投资数量的相对稳定性(教育稳定的需要,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投资方式的递增性(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投资结果的间接性、长效性投资环境的多因素制约性10、教育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P207(一)国家财政拨款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即国家财政拨款,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

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二)社会集资用于教育的社会税收:直接的用于教育的税收;教育事业税收减免。

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赠:指厂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资、捐资办学,设立种种教育基金,以及国内外个人捐资办学、助学等。

学校自身投资:中小学勤工俭学财务管理:不上交、不交税,预算外专项资金管理。

高校实行学校基金与对外服务奖酬金制度。

校办企业的净收入和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及后勤服务等收入是学校基金的主要来源,可补充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

(四)厂矿企业单位教育投资(五)学生家庭和个人投资(六)教育投资渠道财政、税收、收费、产业、社会、资金、科研、贷款、利息11、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P235增长原则:教育投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济性收入增长的比例;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