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道德修养: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崇高的道德水平和境界的过程,是主体自身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即道德主体的自我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及阶级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社会的道德要求,规范,原则和观念,对受教育者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具备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所需的道德素质和品德,自觉的践行其道德义务的活动。

道德评价: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和否定某种行为和方法,使人的行为纳入社会式阶级要求的轨道,并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道德选择: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的职业行为的实践行为。

道德冲突:在道德行为选择中因价值观和价值量的不同而引发的善恶矛盾和对立状态。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对称伦理关系:伦理对当事人双方的义务求不仅是双向的,而且在要求的程度上完全相同的伦理关系。

不对称伦理关系:伦理对当事人双方的义务虽然是双向的,但是在要求的程度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伦理关系。

职业道德: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将做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化为自己的个体品质,然后通过自己教书育人的道德表现达到既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道德境界等精神需要的主体追求。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根据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借助一定的理论
和途径,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

敬业精神:对本质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种出自从业者内心的,从情感上对本质工作深深的爱恋,从行为上愿为本质工作倾尽全力,尽职尽责,在效果上始终追求一种自己力所能及的至善至美的境界的内在品质。

他是一个在从业过程中追求的在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效果三方面的完美统一。

道德的起源:1.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是道德产生的条件。

3.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

4.人类自身存在的二重性(个体和群体的存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利益的二重性是道德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

5.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

6.人类对人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原因。

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1.慎独修身,保持操守2.内省自讼,改之为贵3.防微杜渐,积善成德4.虚心学习,相互切磋5.勇于实践,不断磨练
高校道德教育评价的形式:1.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高校教师道德评价得基本形式。

2.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是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操作方式。

3.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结果得基本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