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晋南地区民居墙体材料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西省为例,全省共计28 263个行政村(山西省统计局2006年数据),286个省级传统村落(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事业发展中心2021年数据),普通村落风貌建设不可忽视。

对普通民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可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也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活力。

晋南地区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侯马、曲沃地区则是晋南地理中心,其普通民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研究侯马、曲沃地区普通民居墙体材料的演进,可以进一步了解近代以来该地区及周边地区房屋建造的变迁,探究现代建造技术对传统营建方式的影响。

比较传统建筑材料与新式的建筑材料,有助于对乡村民居的建造现状进行反思,对未来新农村建设进行展望。

1晋南民居墙体材料变迁概述
1.1地理位置与区位背景
“晋南地区”一般指山西省西南部,包括临汾、运城二市,其北靠韩信岭,东邻太岳山,南有中条山,西南绕黄河,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文化风格和民居建筑体系。

侯马市、曲沃县位于临汾与运城交界处,侯马原为曲沃一镇,1971年曲沃县与侯马市分署办公,两地行政区划一分为二。

但由于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两地方言、风俗习惯,以及民居建筑等依然相近。

1.2近代以来墙体材料的演变
目前,原曲沃县(包括现在的侯马市和曲沃县)现存的少量清代民居可以展现近代甚至更早以前本地民居墙体材料的状况,这些民居墙体为内含木结构框架的夯土墙或胡基墙(见图1)。

经济状况较好者的住宅,如曲沃县薛家大院、侯马市南杨村张氏民居等,其墙体为包砌青砖的胡基墙;财力一般者所建房屋仅前檐墙在下碱处包砖,后檐墙则为夯土墙。

大部分墙体为生土,需要做防雨保护,故屋顶多采取悬山形式[1]。

摘要 改善乡村面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民居住宅作为乡
村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受建筑材料的种类与性质影响明显。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民居材料发生了剧烈演变。

为研究晋南地区普通民居墙体材料的变迁,对近代以来侯马、曲沃一带的乡村民居进行研究。

可知以夯土、胡基等材料为墙体的旧式民居正在逐渐消失,目前民居墙体材料以砖混为主。

晋南普通民居在结构与外观上具有地域特点,研究其地域特征并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有助于保护民居种类的多样性。

将自发的民居营建纳入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助于保障乡村建筑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晋南;民居墙体;胡基;夯土;砖混中图分类号 TU241.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2.20
Abstract Improving the rural appearanc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ural building clusters, the appearanc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types and properti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residential materials have taken great chang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 of the materials of comm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Shanxi,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ouma and Quwo areas in modern tim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ld houses with rammed earth, soil brick and other materials as walls gradually disappeared. At present, the main wall material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e brick and concrete. The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 of the comm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Shanxi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tudying thei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ucting conscious design can help protect the diversity of residential types. Incorporating spontaneou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to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helps to ensure the artistry, technicality, and safety of rur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 south Shanxi; residential wall; soil brick; rammed earth; brick and concrete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围绕乡村风貌建设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大量研究聚焦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普通农村的民居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

普通村落是“乡村”
作者简介:严嘉驰(2001-),女。

研究方向:应用物理学。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理学院
近代以来晋南地区民居墙体材料的变迁
The Change of Wall Material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Shanxi since Modern Times
严嘉驰
Yan Jiachi
夯土墙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城市和堡寨外墙的主要形式,是文明历史的重要痕迹,如今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晋南地区具有丰富的黄土资源且易于挖掘,土质具有良好的黏性,相比于需要一系列制作加工过程的胡基或砖,成本更低廉,建筑装饰方面也几乎没有特殊要求。

在早期生产力落后、人们经济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被广泛用于民居营建。

以夯土墙作为主要墙壁的房屋,在晋南地区历时较长,主要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2]。

但夯土墙的寿命有限,作为房屋墙体时因有悬山屋顶保护,减少了降雨影响,延长了使用时间。

作为院墙的夯土墙,因为缺乏遮挡,受降雨、风蚀、鼠患等影响较大,寿命明显较短。

黄土作为建筑材料,兼具经济性与实用性,但美观程度不足。

晋南旧民居夯土墙表面粗糙,砖块难以贴合,加之旧式砖块为纯手工制作,产量低,品质要求高,砖块价格昂贵,所以一般外部不包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经济状况也逐步改善,人口增长和人们互助意识的增强推动了墙体材料的制作,集体劳动解决了大量制作胡基所需的劳动力问题,农村出现了集体经济形式的砖瓦窑,青砖的生产变得便捷,胡基和砖开始更多地应用到民居墙体的砌筑中,胡基砌筑墙的主体、青砖包砌墙体的易潮部位、墙根部分甚至内外全用砖砌,晋南民居普遍放弃了墙内木质立柱,承重功能由砖砌腿子和胡基墙体共同承担。

木质框架集中于屋顶部分,由互不连属的上下栿组成,下栿施于砖砌腿子之上、房间顶棚高度处,施好后继续向上砌墙1 m 余,再放上栿,上栿放置稳定后,由横向的檩条连接。

上栿实际上是一种预制的等腰三角形框架,材料间用榫卯和扒钉共同连接,技术上并不精巧。

这种房屋流行了大约50年。

相比于夯土墙屋,以砖砌腿子和胡基承重的房屋墙体有更多部分使用青砖包砌,抗水、虫、鼠的性能进一步提高(见图2)。

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砖的产量大幅增长,胡基墙体被尽可能地包砌起来。

晋南普通民居在20世纪后期最大的变化是用青砖整体包砌胡基墙体,解决了土质墙体易受风雨侵蚀的问题,民间俗称为“一砖到顶”,从而促
使房顶由悬山向硬山转化。

这种转化的早期,朝向北面的后檐墙仍有很大的面积不用砖包,因为晋南地区的雨季常刮南风,后檐墙并无淋雨之虞,当然也是受人们的财力所限。

在此期间,短暂地出现了预制板房顶的平顶房屋,并在墙体中放弃使用胡基,纯粹使用砖砌。

由于预制板平顶屋弊端过多,如易漏雨、冬季保温效果不佳、夏季散热效果较差等,很快被民众放弃,但这种现象是楼房兴起的前奏。

到21世纪初期,人们几乎已经完全放弃使用胡基,从那时以来,由于治理污染和保护国土资源,晋南村中的砖瓦窑普遍被关停,村民自制建筑材料的活动基本停止,民居的建造施工也由用户自主建造逐渐转为由半专业的建筑团队完成,建筑材料和技术逐渐与现代建筑业先进的技术接轨,砖混结构房屋的建造成为主流,砖块和混凝土逐渐成为主要的墙体材料[3](见图3),房屋以混凝土和红砖砌成的墙壁承重,其表面用水泥抹灰,或在表面粘贴各色瓷砖,形成了新的农村风貌。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建筑的粗糙质朴,瓷砖和内墙的白色涂料给人整洁明快的感觉,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逐渐被改变;另一方面,在城市住宅楼房的影响下,人们渐渐习惯了现代建材呈现的风格[4]。

总体来说,夯土墙外形原始而粗糙,极易风化,承重能力差是其硬伤。

胡基墙的外形得到改善,但承重能力最弱,需要砖砌腿子扶持。

生土材料墙体易被鼠类掏挖,给墙体结构造成隐患。

相比之下,水泥与砖块砌成的墙体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可作为二层楼房的承重墙,而更高层的楼房需要钢筋混凝土承重。

良好的承重能力能够满足当地居民对于房屋高度的要求,顺应了当地居民喜好高大房屋的传统。

1.3近代以来晋南民居施工组织的变化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被民居建造采用之前,晋南民居建造的全过程主要由房屋主人主导。

较为专业的泥瓦匠和木工需要指定或聘请,另外还有少量需要铁匠完成的工作。

泥瓦匠与木工往往是普通乡亲,而铁匠则是远道而来的较为专业的工匠。

从以上情况来看,晋南民居的建造基本上
是一种村民互助的集体活动。

图2 侯马市某村旧房拆除后裸露出的胡基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 
晋南旧式普通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民居墙体建造进入砖混及钢筋混凝土时代后,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使得原来的完全自建模式无法延续,建造工程多承包给半专业的建筑业团队,邻里间在建造房屋时的互助行为大为减少,墙体砌筑中传统的磨砖对缝等工艺也逐渐失传。

承揽新民居建筑工程的本地人进城务工后习得了现代建造技术,又因为深受当地习俗与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某些居住和建筑习惯,这使得他们建造的当代民居中保存了一些传统民居的影子。

2晋南民居的地域性结构
晋南普通民居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墙体结构上。

近代及以前,晋南地区基层民众的普通民居,只是为满足遮风避雨的基本要求而建,采取了最简便的营造方式,没有过多的建筑装饰。

屋顶无举折,省略了复杂的梁架结构,可以减省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步架数。

中国传统建筑中砖木雕饰、弧形屋面、檐角起翘等特征,也由于不具必要性而被省略。

此类建筑具有汉代遗风,也反映了当时此地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5]。

夯土墙受到生土材料性能和建造技术的限制,需收分以避免坍塌,因此夯土墙围合的部分呈梯形,显得敦实稳定(见图4)。

晋南普通人家所营造的夯土墙房屋,夯土墙的高度只略高于房间仰尘,在此之上的胡基墙体,与木架共同组成屋顶,这一部分,民间用方言发音为pié的字来称呼。

该字在民间口口相传,无文本可鉴,不易考证,故暂用发音与意义相近的“庇”暂代。

“庇”的前檐墙上留有低矮门窗,用于出入和通风。

夯土墙房屋时代所形成的有“庇”房屋的结构在事实上成为后世晋南民居房屋的标准,主人无论贫富,所建房屋基本上都有“庇”。

襄汾丁村(见图5)和万荣阎景村李家的传统民居(见图6)为晋南民居的考察提供了标本,虽然这两地的民居规格较高,无法代表大多数普通民居,但其基本形制与普通民居相同,且与普通民居存在地域上的共同性。

两处民居主人财力雄厚,明清时期就先行实现了普通人家20世纪中期才实施的房屋墙体改进。

以砖砌腿子和胡基承重的房屋墙体不必收分,房屋墙壁部分上下等厚,使房屋在外形上较夯土屋的梯形有明显变化。

在阎景村李家大院中,院落厢房是有“庇”的硬山房屋,正房是厅堂或楼。

丁村的厢房为有“庇”的悬山,正房为楼。

普通人家无力营造如此规格的民居,往往将大户人家的厢房升级为自家的正房,即有“庇”的正房,而院内其他建筑则为简陋的单坡无“庇”房屋。

一些民居资料把“庇”认定为阁楼,实际上晋南民居的这一部分空间难以符合阁楼的要求。

“庇”的高度不足一
夯土
胡基与砖砖混道路
院墙

图3 侯马市某村房屋墙体类型分布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4 悬山式夯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 万荣阎景村李家民居中的“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5 丁村民居中的“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层房屋高,加之分隔“庇”与房间的材料只能作为下层主要房屋的天花,刚度不足,围合“庇”的墙体与屋顶之间没有密封措施,所以“庇”在晋南民居中仅可用来存放一些杂物,人们无法在“庇”上自由活动并居住。

目前,随着楼房在农村中的普及,晋南民居中原来的“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新式民居由于采用两面坡的硬山,屋顶与上层天花板之间仍有一定空间,虽按习惯仍称为“庇”,但较之于旧屋上的“庇”,高度降低,没有檐墙上的窗户和门洞,这在民居外观上比较彻底地告别了晋南民居的传统,一种有地域特征的民居类型行将消失,晋南民居结构发生了质变。

3旧式房屋胡基与青砖的制备
晋南地区流行于过去百年间的生土建材筑墙的民居建造活动已经逐渐停止,多种传统墙体材料与做法退出实际应用,面临失传,对当时生产场景进行文本记载是保存这一段营造历史的有效手段。

3.1胡基制备与胡基墙搭建
胡基成分为黄土,制作工具为模具和胡基锤,由于锤打后晾干需要一定时间,以胡基为墙体主要材料的房屋建造周期较长。

为房屋建造而进行的胡基制作是一种有规模的集体劳动,村民在获得新的宅基地后,择期在基地内开展该项工作。

进行宅地平整的同时可以获得胡基制作所需的黄土,若宅地高度已符合要求,则从他处运输。

无论是院墙还是房屋墙体,胡基墙一般会有下碱以防止雨水溅蚀,作为院墙的胡基墙下碱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作为房屋墙体时下碱为砖块垒砌而成。

墙体内胡基叠垒次序与其晾晒时的状态基本相同,只是各层间还会用纯黄土泥浆黏结。

胡基的模具尺寸统一,这使得胡基成为一种标准预制建材,胡基墙体垒砌达标后,用麦秸泥涂封表面,从而使墙壁在一定的密封处理下又保持一定的通透性。

3.2青砖加工
晋南农村烧制建筑用砖的砖窑建在高度适当的台地,在距离台地崖面丈余位置,从地面垂直向下挖掘覆钵式窑腔,窑腔内有“炕”形土台,顶端修成有烟囱的穹顶,中间留圆孔。

从台崖面向窑腔挖窑洞作为窑炉,窑炉分两段,近窑段生火,近崖段司火。

砖窑顶部圆孔在青砖开烧后要封闭,停火后顶端蓄水,水慢慢渗入窑内,民间称之为“洇窑”。

洇窑完成后,窑内冷却,人们开启窑顶圆孔,拆除窑炉,运出烧成的青砖备用。

晋南农村中用砖窑自制青砖的活动大约在21世纪初期彻底结束,专业制砖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基本上只生产红砖。

这使得建房用砖由青砖逐渐全面转化为红砖,农村景观也由此改变。

4结语
墙体材料的变迁是自然、社会与人为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墙体材料种类既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也会受经济状况、相关政策以及人们的居住观念等影响。

随着技术与社会进步,晋南民居夯土墙、胡基墙,以及有“庇”的房屋皆逐渐消失。

现代的建筑材料与技术具有许多优势,更加符合当下的营造方式与审美观念,传统建筑材料已经不可能勉强复兴。

但是现代流行的砖、混凝土乃至钢材等墙体材料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其生产统一化、标准化,仅有生产成本的差异和质量上的优劣,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二是现代化材料能满足基本的坚固、保温等要求,但房屋的性能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考虑,在保证良好气密性的同时不一定能满足居住所需要的透气性,建筑材料也未必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三是现代标准化的墙体未必符合人的审美要求,扁平而统一的建筑外观很难让人“记得住乡愁”。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解传统建筑材料的智慧、理解蕴藏在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内涵。

通过回顾晋南地区民居墙体的演变和各种墙体的利弊,可以认识到:
(1)20世纪后半期以来,晋南地区普通民居墙体的变迁基本以夯土墙为起点,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从夯土墙到砖腿胡基墙的更替;20世纪80年代从砖腿胡基墙至全包砖墙的更替;20世纪末从砖胡基到砖混的更替。

(2)墙体材料对民居建筑的外观影响很大,墙体材料的变迁也引起了乡村风貌和审美观念的改变[6]。

原始的营造技术缺乏现代的机械性美感,体现出粗糙与质朴。

新材料、新技术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也更与新营造技术相匹配。

传统的墙体材料虽然逐渐被现代建筑材料取代,但其在保暖、通风和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不应被彻底遗忘,研究并了解旧材料的性能有助于对其进行恰当使用,使之在未来还有机会充分发挥效能,满足建筑要求,进而保障房屋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多样性[7]。

(3)晋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地处山河之间,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

保护乡村特色居住风俗,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乡村,能为该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2] 史向红.山西生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王蕾.乡村风貌整体提升策略及实践:以封开县励志新村改造为例
[J].城市建筑,2021,18(32):43-45.
[4] 虞志淳.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2009.
[5]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传统民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合编.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3.
[7] 赵东军.我国农村住宅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青岛市
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1):83-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