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精”的来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度副词“精”的来源和发展
王虎
【摘要】"精(jing)" is a particular degree adverb in dialect of northeast China.It evolves from a noun to a verb,adjunctive and an adverb,displaying a typical grammaticalization feature.On basis of full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corpu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精(jing)" from a notional character to a function one.Besides,he explai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aspects such as
syntax,semantics,pragmatics and cognition.%"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
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6
【总页数】5页(P39-43)
【关键词】程度副词;精;语法化;过程;路径;机制
【作者】王虎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2
“精”作副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存在,然而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保留,如辽北方言中便有这种用法,当然,在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等其他地区也都有使用。
本文不讨论副词“精”的方言分布,而是考察它的演变和发展,据我们所知,学界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对于它的最初用例还有些误解,我们将对此进行辨析,并在考察“精”的语法特征及语义内容、历时发展的基础上对其语法化过程及路线进行分析,从语义、语用、认知三个层面对其语法化的机制进行解释。
一、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
(一)句法特征
1.“精”的分布特征
①只修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精”只用于一些表小量的形容词前,不用于动词前。
从语音形式或音节数目上来看,“精”只用于修饰单音形容词,不修饰双音或多音形容词。
如说“衣服精湿”“棉袄精薄”,但不说“衣服精潮湿”“棉袄精单薄”。
“精”也只能修饰性质形容词,不能修饰状态形容词、不定量形容词或形容词重叠式。
如不说“精少”“精多”“精清清楚楚”等。
②没有否定式和重叠式
严格地说,“精”没有否定形式,没有“不精瘦”这样的说法。
“精”自身不能重叠,只能与它的被修饰成分一起重叠,表示程度的加重。
如: “粥精稀精稀(的)、绳子精细精细 (的)、毛衣精湿精湿(的)、纸精薄精薄 (的)”,重叠起来以后一般要加助词“的”。
2.“精+形容词”的分布特征
“精”与其被修饰成分一起可以做谓语、补语和定语,也可以单独成句。
如:
(1)我刚才拿的那衣服精湿。
(做谓语)
(2)他衣服被浇得精湿。
(做补语)
(3)精湿的衣服可别穿,小心感冒!(做定语)
(二)语义特征
从语义特征上来看,“精”一般只修饰表小量的形容词,即带有“[+小]、[+薄]、[+浅]”等语义特征的形容词。
如说“精薄”但不说“精厚”,说“精短”不说“精长”,说“精细”不说“精粗”,又如:
(1)那个女孩长得精瘦。
(2)*那个女孩长得精肥。
(三)语用功能
1.带有口语色彩
在辽北方言中,“精”是个口语副词,因此只用于修饰口语形容词,不用于修饰书面语形容词。
由之前的考察——只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可见一斑,因为通常口语中
的形容词多为单音节形容词[1]。
2.带有感情色彩
“精”用在形容词前使整个状中结构带有一种轻微的“不合心意”的感情色彩。
如:
(1)刚下完雨的路精泞,你要多加小心。
(2)这屋子精潮的,没法住啊。
(3)这棉袄精薄的,也不抗风啊。
(4)那女孩长得精瘦,能干得了这个吗?
二、“精”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
学界通常认为,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
义转变,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项或结构在一定语言学语境下形成语法功能的过程,并且在语法功能固定下来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即一个词语或若干个词
语演变为语法语素的过程[2]。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是促生汉语演进的重要手段。
由于汉语是一种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的语言,因而语法关系主要依靠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而汉语词汇的语法化则促成了汉语虚词的大量产生。
程度副词“精”的产生就是语法化的结果。
其语法化过程表现如下:(“精”作动词有两个义项:加工;光。
我们分别称之为动词①和动词②)
(一)“精”作名词和动词①
1.“精”作名词。
“精”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而见于简帛。
其字形从“米”,
可见“经过简择的上等米”是它的本义,
(1)食不厌精。
(《论语·乡党》)清·刘宝楠《正义》:“精者,善米也。
”
(2)鼓筴 (策)播精,足以食十人。
(《庄子·人间世》)王先谦《集解》引司马
彪曰:“鼓,簸也。
小箕曰筴。
简米曰精。
”转为抽象名词,“精”于物表示精华,于人表示精神,它是和肉体相对的。
(3)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易·乾》)
孔颖达《疏》:“六爻俱阳,是纯粹也,纯粹不杂是精灵,故云纯粹精也。
”高亨《注》:“色不杂曰纯,米不杂曰粹,米至细曰精。
此用以形容天德,是其引申义。
”
2.“精”作动词①。
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常常活用,“精”作动词的意思是“择米、加工米”。
(1)精,择米也。
从米,青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
(2)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楚辞·离骚》)王逸注:“精,凿也。
”
(3)夫妇人之礼,精五饭,羃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
(汉·刘向《列女传·邹
孟轲母》)
(二)“精”作形容词和动词②
1.“精”作形容词。
“精”由“简择的上等米”引申出“上等、精粹、精华”等
形容词义。
精米是去掉杂质的,所以作形容词用时,“精”和“粗”是相对称的。
引申为纯洁、纯净、完美、精华等。
《国语·周语上》:“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注: “精,洁也。
” 《广韵·清韵》:“精,善也,好也。
”凡事物纯粹最好的便是其精华。
“精”被用作定语,经常被用来形容质地纯粹的、洁净的、细密的、经过挑选和加工提炼的东西。
如:
(1)精甲耀日,铁骑前驱。
(《晋书·成都王颖传》)
(2)赫连龙升七年……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镮,号曰大夏龙雀。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
(3)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
(《管子·幼官》)尹知章《注》:“精材,可以为
军之器用者。
”“精材”这里指优良的材料。
2.“精”作动词②。
“精”从事物的精华,即不含杂质、没有瑕疵等,引申出“光溜、光”等词义。
这次引申很关键,是“精”语法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甚城南破瓦窑,闪下个精寒料。
(明·汤显祖《牡丹亭·旅寄》)
“精寒料”指穷光蛋。
精有光溜义。
(5)宝船又行了七八日,到鹦哥嘴山。
只见满山下,都是些没枝没叶的精光树。
光
树上都是些五色鹦哥,青的青、红的红、白的白、黑的黑。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
(6)举起枪来,往东一拨,就拨在东边地上。
把东边地上的草,烧一个精光。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
有学者认为“精光”中的“精”是程度副词,但是从词义引申发展看,“精”当
解释为“光”,是形容词,“精”“光”是同义连用。
(三)“精”作副词。
(1)见这个人有三十多岁,穿着一件旧布僧袍,精短白袜青鞋,黄中透青的脸膛,
斗鸡眉,小眼睛,薄片嘴,锤子把耳朵。
(清《小五义 (中)》)
(2)管家们来看被褥,见是精潮的了,先把他卷出去,然后请大人和姨太太换衣裳,闹了一宵。
(清《文明小史》)
(3)狄周媳妇问说: “热的流水来没?”玉兰说: “一大些水,这腿上精湿的。
(明《醒世姻缘传 (中)》)
(4)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拿在手里都是精滑的。
(汪曾祺《羊舍一夕》)
三、“精”的语法化机制探因
语言学家Hopper和Traugott指出语义相宜性和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语义动因
在汉语中,有一类表示“没有、尽、光(无)”的实词 (如既、绝、白等),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副词。
从“语义相宜性”看,“没有、尽”表示了一定范围内的极限,或程度强度上的极限,处于连续统的极端位置,这就很容易引申出程度副词“很”、范围副词“全”等义。
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既”有“尽”义。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杨伯峻注:“既,尽也。
日全食也。
”,后“既”引申出副词义:全;都。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
”(引自《汉语大词典》)
再如“绝”有“尽”义。
《后汉书·马援传》:“名灭爵绝,国土不传。
”《吴子·治兵》:“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淮南子·本经训》:“是以松柏箘露夏槁,江河三川绝而不流。
”高诱注: “绝,竭也。
”后“绝”引申出副词义:极;最。
《诗·小雅·正月》:“终踰绝险,曾是不意。
”《史记·伍子胥列传》: “平王遂自娶秦女而绝爱幸之。
”唐杜甫《新安吏》诗:“中男
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
通过观察“精”的语义演变,我们可以发现,“精”的副词产生路径也与此类似。
(二)句法动因
形容词“精”大约在元代产生了动词② (光)的用法,可作谓语带宾语,如“精着腿”,这是其由形容词虚化为副词的主要句法原因。
请见例:
前文谈及“精”的本义是“经过简择的上等米”,汉朝产生双音节词“精米”。
(1)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楚辞·离骚》)王逸注:“糈,精米,所以享神。
”
(2)脔一斗,盐一升八合,精米三升,炊作饭,酒二合,橘皮、姜半合,茱萸二十颗,抑著器中。
(六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精米”“糙米”是相对的,所谓“糙米”指仅仅除去稻壳的米;“精米”指除去稻壳和米糠的米,指米粒舂得非常干净洁白,不附着一点米糠,很是光溜。
大约在元代,“精”引申出光溜溜的意思,可以作形容词,如:
(3)谁教你夤夜辄入人家花园,做得个非奸即盗。
先生呵,准备精皮肤吃顿打。
(元《西厢记杂剧》)
(4)行主人家点个灯来。
我整理睡处。
这的灯来了。
壁子上挂著。
这般精土坑上怎的睡。
有甚麽稿荐。
将几领来。
(《老乞大谚解》)
这两例“精”都是“光”的意思,“精土坑”指没有垫席,光秃秃的一个土坑。
(5)还有精着腿,无个袴儿穿的。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
(6)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红楼梦》第九七回)
例(6)“精” “光”对文,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中的“精”用作动词,表示光着,裸露着。
“精”又组成复合词“精赤”“精光”,可作谓语、状语、补语。
(7)这幞头呵,除下来与你戴只,这罗襕呵,脱下来与你穿只,弄的来身儿上精赤
条条的。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
(8)心中少觉宽解。
岂知朦胧睡去,做成一梦。
明明见少府慌慌忙忙,精赤剥的跑
入门来,满身都是鲜血。
(《醒世恒言 (下)》)
(9)床上睡卧。
那丫鬟专等他开门,就奔进去。
看见饭儿、菜儿,都吃得精光。
(《醒世恒言 (下)》)
因为“精”有“光”的意思,所以“精光”中的“精”还不是副词,“精光”的构词形式是并列式。
但是“精”有“光”义很关键,它为“精”引申出程度副词提供了条件。
我们知道“光”表示没有,没有到极限就是一点没有,完全没有,这是个表绝对的量,再发展就可以在形容词前表示事物的状态或性质到了个比较高的程度,相当于“很”。
(段玉裁曾有过精彩论断。
他在解释《说文·糸部》:“绝,断丝也。
”时说:“又绝则穷,故引申为极。
如言绝美、绝妙是也。
”[3])如:
(10)不叫人检你婆婆,我只叫人验验你汉子的伤!”素姐说: “没的扯那精臭淡!俺
两口子争锋打仗,累的那做妗子的腿疼么?可说我让你骂了。
(明《醒世姻缘传》) (11)那座角门哗拉一响,早走出两个和尚来:一个是个高身量,生得浑身精瘦,约
有三十来岁。
(清《儿女英雄传 (上)》)
(12)全都哈哈一笑说,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那个精瘦小孩儿,会胜那两个大身量的。
(清《侠女奇缘 (上)》)
(13)一只大红高底鞋、一只白纱洒线裤腿、一根漂白布裹脚,都着臭尿泡的精湿。
(清《醒世姻缘传 (中)》)
通过观察“精”的句法分布,可以看出,“精”大致经历“名词——形容词——
动词——副词”的演变路径。
四、传统观点的辨析
一般认为,程度副词“精”出现于汉代,先看权威词典的解释:
1.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的《辞海 (语词分册)》中对“精”的第11条解为: “精”通“净”。
如:精光;精空。
引申为尤甚。
《吕氏春秋·铁躬》:“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高诱注:“精,甚”。
2.《汉语大词典》中对“精”的第22条解为:甚;极。
《吕氏春秋·至忠》:“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高诱注:“精,犹甚。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四:“她夹着她的一条精薄的麻花被子,冒着雪走了。
”
3.《汉语大字典》中对“精”的第20条解为:副词。
表示程度,相当于
“甚”“极”。
《吕氏春秋·勿攻》:“君自蔽,则莫之敢禁,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高诱注:“精,甚。
”明·汤显祖《牡丹亭·旅寄》:“甚城南破瓦窑,闪下个精寒料。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再二年,再省一回亲,只怕是精穷了!”从上述例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界普遍认为程度副词“精”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
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程度副词“精”所引例句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汉朝直接跳跃到明朝,中间间隔时间达一千多年。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编撰字典时,未顾及到各个时期,缺少中古等时代例证;还有一种可能是早期例证值得商榷。
我们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即《吕氏春秋》中“精”不可以理解为程度副词,而是形容词。
字典编撰者认为“精”是副词,可能是受到高诱注“精,犹甚”的误导。
因为,学界一般认为“甚”在先秦有副词的用法。
下面,我们结合上古汉语的实际和词义发展,考察下“甚”的形容词性质及其语法作用。
我们判断“甚”最初是形容词,理由如下:
(一)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如:
(1)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
(《礼记》)
“甚雨”“疾风”“迅雷”对举,都是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在句中都作宾语。
(2)有君子,白皙,鬒鬚眉,甚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甚”即“大”,孔颖达疏:“甚口,大口也。
”
(二)“甚”在作谓语时,它可以受其他副词的修饰,如:
(3)法者,民之父母也。
太上以制制度,其次失而能追之,虽有过,亦不甚矣。
(《管子》)
(4)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爱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
(《吕氏春秋》)
这两例“甚”分别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太”的修饰。
(三)“甚”还可以和其他词或短语一起构成述补结构,如: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这里“甚”是谓语中心词,后面的介宾结构作补语表比较。
(四)它还可以单独作宾语。
如:
(6)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
李杰群在《“甚”的词性演变》中通过对《左传》《公羊传》等八部典籍统计分析,“甚”共出现292次,其中作谓语151次,状语109次,宾语12次,补语11次,定语9次。
他根据形容词可以作谓语、状语等语法规律,判定“甚”在先秦
两汉时期应该是形容词,到六朝时期“甚”字作状语的数量越来越多,副词词性固定,演变为程度副词[4]。
我们认为,李杰群的分析比较可信。
高诱注“精,犹甚”中“甚”是形容词,而非副词。
所以,认为汉代“精”作程度副词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认为“精”有副词的用法不早于明代,众多辞书的观点缺乏语言材料的论证。
参考文献:
[1]张明辉,王虎.辽宁铁岭方言语法二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1.
[2] HOPPER P J,TRAUGOTT E C.Grammaticalization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 [4]李杰群.“甚”的词性演变[J].语文研究,19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