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在一定条件下,12g碳和20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后容器内的气体为
()
A.CO2B.CO C.CO和CO2D.CO2和O2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4.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5.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10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待测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7.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连接好装置;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⑤②③①④⑦⑥B.③④⑤⑥⑦①②
C.②③⑤①④⑦⑥D.②④③⑤①⑥⑦
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10.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13.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202137
反应后质量/g15321未知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14.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
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 B.S C.SO2 D.H2SO3
15.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16.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17.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隙
19.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20.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列装置常用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通过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需要改进的是
_____。
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看到_____时说明已经集满。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也能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发生装置一般用C 而不用B,原因是_____。
(3)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D制取二氧化碳与B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
二氧化碳可用F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
把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试管中,溶液变为_____色;将变色的溶液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又变为紫色,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 将水槽换成烧杯
B 试管口橡皮塞未塞紧
C 先用手捂住试管,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
22.如图所示,为鉴别H2、CO、CH4三种气体,分别把它们的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甲、乙两装置,甲瓶中为浓硫酸,乙瓶中为澄清石灰水。
(浓H2SO4有吸水性)
(1)若甲瓶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乙瓶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则燃烧的气体为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若甲瓶中物质的质量不变,乙瓶中生成白色沉淀,则燃烧的气体为_________,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若甲,乙两瓶中物质的质量都增加,则燃烧的气体为_________;若乙的质量增加2.2g,则甲的质量增加________g。
23.某兴趣小组计划对空气成分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装置和操作步骤略。
(2)除去氧气:该小组根据教材中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除去了(1)中得到的气体中的氧气。
在拉瓦锡的经典实验中(装置如图),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
A 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B 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C 无法观察装置中气体体积的变化
(3)分析误差:该小组按设计方案得到的氮气密度(假设要除去的气体均已除净)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
(4)拓展与延伸: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1.重铬酸铵为橘黄色粉末,加热至180°C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
③根据已有知识,收集氮气只能用____法,理由是______。
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1/5体积的氮气,该如何操作______。
24.有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CO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确定其组成,小明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
(1)若观察到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证明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2)若观察到B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则无色气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
(3)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并不能确定原无色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 25.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_____,b是_____。
(2)若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稀盐酸一加入锥形瓶内立即用排水法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然后做蜡烛熄灭实验,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是
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NH4C1)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同时
得到氯化钙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4)收集氨气时只能选用E装置,把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到集气瓶内有大量液体进入,并变成红色。
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出氨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回答两条即可)。
26.利用下图可进行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发生的反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
②平放试管,用_________将反应物送至试管底端。
③先________试管,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底部,观察记录。
④结束反应时,先将导管移离液体,再____________。
(3)为探究炭粉还原氧化铜的最佳条件,有研究小组进行了三组对照试验。
各组实验结果如下。
①上述记录能说明有铜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固体红热 B.细小红色金属光泽固体
C.黑色固体 D.球状金属光泽固体
②归纳以上实验结果可知,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条件是:反应物质量比(C:CuO)为_____,反应物要先分别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混合起来__________。
27.根据下国所给的仪器和实验用品,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组装一套发生并导出氧气的装置,应选取的仪器和用品是A_________________K(请补齐编号)。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发生前后的质量和_________________不会发生没变。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若要组装一套能控制该反应发生和停止的发生装置,则可选择的仪器和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若用L装置收集CO2,则气体应从_______口(填“a”或“b)通入,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组装一套制取少量蒸馏水的简易装置,需要用到A、C、D、E、F、G,制取时,D中需加入几颗沸石,目的是____________,E中需装入冷水,起_______________作用。
28.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A装置来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时不再上升。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指出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
(4)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______________。
(5)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此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4;而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由于密闭容器内碳与氧气的质量比=12g:20g=3:5,可判断此时12克碳和20克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故选C。
2.B
解析: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正常燃烧的为空气,燃烧更旺的为氧气,熄灭的为二氧化碳,故答案选择B
5.C
解析:C
【解析】
A. 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
B. 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错误;
C.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正确;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312314163
⨯⨯+⨯+⨯ ×100%,错误。
故选C 。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 ﹣3.2g=6.8g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 ;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 ﹣4.8g=3.2g ;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 ﹣2.8g=3.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
A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错误;C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
6.8g :3.4g=2:1,错误;D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D 。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7.A
解析:A
【解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解答。
解:由分析可知,应选A 。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
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
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
A、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2%:16%=1:8,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质量分数直方图的形式出现,要先看懂图形的变化,分析数据,弄清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再结合质量分数的数据确定物质变化的质量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
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碳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00%40.0%
126121166
⨯
⨯=
⨯+⨯+⨯
,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
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
因此:A、该反应为: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 的质量比为:5:25=1: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4.D
解析:D
【解析】A、H2S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正确;B、S是单质,化合价为0,正确;C、S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正确;D、H2S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是解题关键。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化学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d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9.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和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错误。
故选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20.D
解析:D
【解析】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故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正确。
故选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瓶外冒出跟B中的长颈漏斗比,C中使用的是分液漏斗具有控制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的作
用,同时分液漏斗还能控制滴加液体药品的量具有节 解析: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瓶外冒出 222222H O 2O H n O+O M ↑ 跟B 中的长颈漏斗比,C 中使用的是分液漏斗具有控制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的作用,同时分液漏斗还能控制滴加液体药品的量具有节约药品的优点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跟空气中的氧气等成分反应 红 23
22H CO H O+CO Δ↑ BC
【解析】
【分析】
【详解】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为了防止反应时高锰酸钾随氧气流进入导气管,该装置需要改进的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瓶中充满氧气后,氧气就会从瓶口向瓶外冒出,因此若用G 装置收集氧气看到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瓶外冒出时说明已经集满。
(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也能制取氧气,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22H O 2O H n O+O M ↑;发生装置一般用C 而不用B ,原因是:跟B 中的长颈漏斗比,C 中使用的是分液漏斗具有控制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的作用,同时分液漏斗还能控制滴加液体药品的量具有节约药品的优点。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D 装置具有启普发生器的特点,用D 制取二氧化碳与B 相比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F 装置是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二氧化碳可用F 装置收集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跟空气中的氧气等成分反应;把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试管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溶液变为红色;将变色的溶液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又变为紫色,其原因是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22H CO H O+CO Δ↑。
(4)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图示装置检查气密性,如果将水槽换成烧杯,不会影响检查结果;如果装置中试管口橡皮塞未塞紧,装置就漏气,检查时就不会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如果先用手捂住试管,试管中的空气体积膨胀从导管另一端管口逸出,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就不会看到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
因此若按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是:BC 。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