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读往来
作者:暂无
来源:《文化纵横》 2011年第2期
总体来说,杂志主题能跟上时代,立场多元,有些文章有深度。
关键是慧眼识作者。
但目
前问题是读者定位不明。
如果对多界读者群就要泛,如果对知识界就要精,最好还能反映重大
问题的争辩。
比如2月刊中,保卫家庭和保卫权利的关系,家庭价值和财产利益的关系,中国家庭传统
的核心价值究竟是生存还是情感为主等等,都还有很大讨论空间。
如果不是乌托邦想象,不是
回避现实,结论可能是很多人明白,但却不愿意承认的。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文化纵横》杂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在美国做访问时,拜访司徒雷登助手傅经波先生
的家人,在傅海澜女士的桌面上竟然意外地发现了《文化纵横》杂志。
——师永刚(《凤凰周刊》执行主编)
感觉《文化纵横》现阶段的文人气还是比较重,比较小众,而“文化重建”不仅仅是文人
的事,更是全体民众参与的过程,刊物对真实的现实问题关注还不够。
中国的文化重建应该是
在基本共识基础上的文化多元,而刊物基本立场偏左,部分文章还有点主旋律。
另外定价有点高。
——毕竟悦(《改革内参》执行主编)
《文化纵横》有思想但缺特色。
特色可能来源于形式、立场、领域等等,现在杂志的感觉
是期期都有灵光乍现,但却仿佛游击战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立场、内容领域、形式等方面,都有点不好把握。
在《文化纵横》本身的品位已经获得认可的情况下,是不是相应地在选
题上适当增强连续性,以便更清晰地体现编辑意图?
——周林刚(中国法制出版社)
一期杂志就像一桌宴席,十几篇文章就像十几道菜,冷热搭配、南北口味、花式刀法,都
要斟酌到位。
开篇的“编者手记”和“域外”是开胃凉菜,清新爽口,刀法细腻,装盘精致。
封面选题和专题是大菜,要费心准备,延请名厨操刀。
问题在于,现在和80年代“文化热”不同,那时的读者阅读饥渴,随便上份整只的羊腿都能啃下去,而现在读者口味刁钻了,做法要
细腻入味才行。
如果说学术文章是整只羊腿的话,那么一本文化刊物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原料
重新切丝、加工、装盘。
“在民间”、“人物”是时蔬,讲究就地取材,鲜活明快,理应
由本刊记者操刀做成私房菜,以后应该多下功夫。
至于“经典重温”、“阅读”等栏目,是
餐后甜品,讲究的是回味悠长,切不可死板说教,那就败了口味。
——白龙(人民日报政文部)
@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文化纵横》上期主题是保卫家庭,主要针对最高法院对婚姻法的最新解释,从历史、法律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婚姻法十年来的演变。
中国这方面
似乎非常的自由派,司法解释的总体走向是逐步明晰家庭财产的个别归属,离婚时好判。
这种
对社会结构和观念有重大影响的司法解释是否应先充分辩论?
@苏秋的世界:目前看到的三本很好的报摊买不到的杂志:《领导者》《炎黄春秋》《文化纵横》。
@天涯:这一年里印象比较严肃的刊物《文化纵横》,也玩起了那些门户小编标题党的把戏。
这个刊物本来喜欢搞平衡,摆出一副左右平衡的架势。
但最近也按捺不住,搞了一个“暴戾的
中国”的专辑。
这一概念其实是来自于对学者赵鼎新的采访。
赵的原意是“中国冲突性政治中
的民粹化倾向”,说的是民粹分子的暴戾,也就是这帮子媒体人的自以为是,戾气冲天,上纲
上线,赵教授十分担忧这种没事找事的做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文化纵横》的编辑去
掉上下文背景,单独抽取出来,配上一个血流成河、岩浆遍地的封面,把赵教授的“暴戾的中
国媒体”,变成了“暴戾的中国”(其实意思是“暴戾的中国政府”),招摇过市,用标题党
的滥手段博取不明幕后事实的年轻人肤浅的喝彩。
作者与读者是一份杂志的宝贵资源。
杂志的成长,需要时时汲取各方的意见。
没有外界的
关注与鼓励、鞭策与批评,杂志便有沦为自娱自乐甚至堕入闭目塞听的危险。
《文化纵横》
期待您不隐恶,不虚美,提供一针见血的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