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1 / 13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5 白杨礼赞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
,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绝不旁逸.
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 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
挺立的一种 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
,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
着西北风。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靠拢.
( ) 旁逸.斜出( ) 晕.圈( ) 倔强.( ) (3)请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
文语意连贯。

答案 (1)略。

(2)l ǒn ɡ y ì yùn ji àn ɡ (3)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解析 (1)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画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 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2)本题考查字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两丈,参天耸立”,提炼出“向上发展”。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 ) (4)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答案(1)抒情(2)记叙(3)描写(4)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表达方式的能力。

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辨析。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B.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C.读罢这
篇散文,我感触颇深,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我从中读出了两个字,那就是“坚强”。

D.人间需要关爱,人间呼唤关爱。

答案 C 应该在“给我”之前加上“这篇文章”。

2 / 13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答案(示例)山泉在崎岖险峻的山谷歌唱,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

小草从狭窄贫瘠的石缝昂首,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要做到话题统一,可以选取自然界的景物作为对象, 并发掘其象征意义。

同时要做到句式统一,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不少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野间、森林里,许多大树消失了。

它们最终的命运,不是死在城市的绿化带里,就是活在城里的楼房中间。

2014 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禁止采挖的区域和树木的类型。

(1)什么是“大树进城”?
答:
(2)观察漫画,用一句话表述漫画的内容。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答案(1)(示例)大树由乡下移植进城。

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政绩,盲目攀比绿化速度和树木档次,强求一日成林、一夜成景,大量非法移植大树古树搞绿化形象工程。

(2)(示例)大树在进城的路上哭泣。

解析(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可以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如“在不少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野间、森林里,许多大树消失了。

它们最终的命运,不是死在城市的绿化带里,就是活在城里的楼房中间”,由此明确大树的来源及目的地。

同时,根据“明确了禁止采挖的区域和树木的类型”,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提炼。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答题时,仔细观察漫画,扣住装在卡车上的大树“哭泣”的内容,再结合“拔根掘金”所蕴含的讽刺意义,进而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2019辽宁大连七十九中期中,20—2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17分)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 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 我只朝旷野走去。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

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④渐渐地,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
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多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 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 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

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

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

“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

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

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 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霭,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 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

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

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本文作者写了寻春时所见所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2分)
2.(★★☆)文章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答:
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衰草连天的景象?(3分)
答:
4.(★★☆)请赏析文中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5.(★★☆)第⑦段画线句“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2 分)
答:
6.(★★☆)你从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不超过30字)(3分)
答:
1.答案①一片新绿②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所对应的语段进行概括, 如抓住“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可填出①②。

2.答案①点明中心:人生道路上,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挫折、苦难,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眼前, 应扬眉放眼,在困苦中胸怀美好希望,去迎接人生春天的到来。

②标题引用韩愈的诗句,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意蕴深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内容上,包括概括主旨、表达情感(人生感悟)等,二是形式上,包括引用诗句、使用修辞等,分析其作用。

3.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近看衰草连天的景象与远看绿意萌动的景象的对比,突
出了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也突出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人生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此文写的是早春的草的绿意萌动,先描写衰草连天的
7 / 13
景象,目的是与草的绿意萌动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8 / 13
现了春草萌动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草萌发的热爱和惊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题时,可以抓住句子中有表现力的词语,可以先从本义上解释“泛出”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景物特点,最后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作用。

5.答案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词语指代义的能力。

答题时,可以结合全文内容及主旨进行分析。

第⑦ 段中,“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用自己的心去暖和它, 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很显然,文章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目标等的思考。

6.答案(示例1)在生活中,尤其在困难时,要抬头放眼,登高望远。

(示例2)要心怀春天,勇敢地往前走。

(示例3)将自己心中的春光,融入时代的洪流。

(示例4)只要胸中怀有春光,努力创造春天,就会迎来美好的春景。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

答题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生活、成长等分析。

如抓住文章第⑦⑨两段相关语句,可得到作者的体会,由此谈谈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同时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2018四川达州中考,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9 / 13
A.2017春晚上演了众多精彩小品,如《真假老师》《提意见》《为您服务》,这些笑中有泪
10 / 13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5白杨礼赞
战。

C.专利战已成为手机巨头们的一种竞争利器,在国外“战场”上,苹果、三星、高通等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大战打得如.胶.似.漆.。

D.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

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答案 B A.“抑扬顿挫”用来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停顿转折,这里用来形容故事,属用错对象。

B.“磨刀霍霍”形容敌人准备杀人或即将发动战争,符合语境。

C.“如胶似漆”指像胶或漆一样粘在一起,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这里用来形容对手间的竞争,不恰当。

D.“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 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这里应该是指长期付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偶然间得到的。

属望文生义。

2.(2017湖南长沙中考,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答案 B 语段分为两层,①③为第一层,引入话题,阐述“竹”的特点,把握①中的关键词“入诗入画”,③通过对“竹林”的描绘,进一步强调“竹”是“抒情诗”“水墨
画”;②⑤④是语段的第二层,着重阐述历代文人雅士对竹的青睐,②是这一层的总起句,⑤ 中的“不仅仅是”和④中的“是”“则是”则决定了⑤和④的顺序。

3.(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5,★★☆)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分)
湛蓝的天空像碧玉一样澄澈,苍翠的树木像卫士一样挺拔,。

答案(示例)碧绿的池塘像眸子一样闪亮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例句使用了连续的两个比喻,空上再填写一个比喻句即可; 同时要注意句式应符合“……的……像……一样……”的句式。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
答。

材料一2015年5月30日1时许,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

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材料二刘锐所在团被确定为全军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后,他作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改装。

随后,刘锐一鼓作气, 创造性提出“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形成一批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轰-6K 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答: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内容及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火海蓝天忠心报国舍生取义勇蹈捍卫
答:
答案(1)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为抢救大火中的孩子而光荣牺牲。

(2)(示例)舍生取义勇蹈火海忠心报国捍卫蓝天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交代清楚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对联“一一对应”的特点组合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