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32回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第32回读书笔记
一、主要情节。

1. 袁氏兄弟争冀州。

- 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争夺权力。

袁尚占据冀州,袁谭不服,兄弟二人产生矛盾。

袁谭兵少,于是向曹操求救。

这反映出袁绍死后袁家内部的分裂,袁绍在世时未能妥善安排后事,导致诸子不和。

他的几个儿子都有一定的势力,但缺乏团结,各自为战。

这种家族内部的纷争往往是一个势力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 在争夺冀州的过程中,袁尚亲自领兵与袁谭交战。

双方互有胜负,但这种内耗极大地消耗了袁家的实力。

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共同对抗曹操这个外部强大敌人上,而是陷入了兄弟阋墙的局面。

2. 曹操坐收渔利。

- 曹操听从谋士郭嘉的建议,先不急于攻打袁氏兄弟,而是坐山观虎斗。

曹操深知袁氏兄弟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出兵可能会使他们暂时团结起来对抗自己。

让他们自相残杀,然后再出兵就可以轻松取胜。

这体现了曹操的战略眼光和对敌人内部矛盾的精准把握。

- 当袁氏兄弟争斗到一定程度时,曹操开始出兵。

他先是击败了袁谭,然后把矛头指向袁尚。

曹操的军队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利用袁氏兄弟的内乱,逐步蚕食袁家的地盘。

3. 许攸献计决漳河。

- 曹操攻打冀州时遇到困难,许攸向曹操献计,决漳河水淹冀州城。

许攸对冀州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他的这个计策十分狠毒但却非常有效。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漳河水灌入冀州城,城中大乱。

这一情节再次显示了许攸的智谋,同时也反映出曹操善于纳谏的特点。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他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并果断决策,这是他能够在乱世中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物形象。

1. 曹操。

- 曹操在这一回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他不急着参与袁氏兄弟的争斗,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他对待敌人的策略是灵活多变的,既能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又能在军事进攻上果断决策。

同时,他善于纳谏,对于许攸的计策毫不犹豫地采纳,这使得他在攻打冀州的战役中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曹操的形象在这里是一个老谋深算、善于把握战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 袁尚与袁谭。

- 袁尚和袁谭都是目光短浅之人。

他们在父亲死后,只想着争夺权力,而不顾家族的整体利益。

袁尚占据冀州后,未能妥善处理与袁谭的关系,导致兄弟反目。

他们在军事上也缺乏足够的谋略,与曹操相比,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智慧都相形见绌。

袁家兄弟的形象是愚蠢、短视且内部不和的,这也预示了袁家最终走向覆灭的命运。

3. 许攸。

- 许攸是一个智谋之士。

他对冀州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提出水淹冀州这样的妙计。

但许攸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他自恃有功,对曹操可能有些傲慢。

不过他的智谋在曹操攻打冀州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的存在也反映了曹操阵营中谋士众多、人才济济的局面。

三、艺术特色。

1. 情节的曲折性。

- 本回情节跌宕起伏。

袁氏兄弟的争斗充满了变数,先是袁谭向曹操求救,然后曹操的观望态度,再到袁氏兄弟继续内斗,最后曹操出兵。

而在曹操攻打冀州时,又遇到困难,许攸献计才得以解决。

这种情节的曲折性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读者始终保持着对故事发展的关注。

2. 对比描写。

- 通过曹操与袁氏兄弟的对比描写,更加突出了曹操的智慧和谋略。

曹操能够冷静地分析局势,而袁氏兄弟却陷入内乱无法自拔。

同时,曹操阵营谋士众多且能各尽其才,如许攸献计水淹冀州,而袁氏兄弟身边似乎缺乏这样有智谋的人出谋划策。

这种对比使得双方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中各方势力的兴衰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