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第一场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教案《第一场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雨的基本特征,知道雨的形成原因。
2.培养观察雨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雨的特征,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1.教具:雨伞、雨衣、雨靴、水杯、图片等。
2.环境布置:在教室内布置雨天的场景,如雨滴、云朵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雨伞、雨衣、雨靴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出示水杯,让幼儿观察水杯里的水,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雨天的场景,引导幼儿说出雨天的特点。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雨是什么吗?”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雨滴,说出雨滴的形状、颜色等。
(3)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讲解雨的形成原因。
(1)教师简单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
(2)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雨的形成。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观察雨的活动。
(1)教师分发水杯,让幼儿自己接雨水。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雨水,说出雨水的特点。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活动,共同完成观察雨的任务。
4.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1)教师提问:“你们在观察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2)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交流。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观察雨,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但活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部分幼儿在观察雨时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重难点补充:
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注意过雨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吗?”
幼儿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你们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教师可以举例说:“就像我们喝水后要上厕所一样,大自然也需要释放它的水分,这就是雨的形成。
”
教师说:“现在我们要去观察雨了,请大家排好队,注意安全。
”
到达观察点后,教师说:“请你们仔细看看,雨滴是什么形状的?掉在手上是什么感觉?”
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谁能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看到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过程补充:
(二)基本环节
1.观察雨天的场景
幼儿回答后,教师继续问:“那你们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我们一起来找答案。
”
2.讲解雨的形成原因
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天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变成了雨。
”
教师通过互动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云朵?云朵里的水蒸气是怎么变成雨滴的?”
3.观察雨的活动
教师说:“现在我们要用杯子接一些雨,看看雨水和我们平时用的水有什么不同。
”
幼儿接雨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雨水和自来水有什么不一样?有没有味道?”
4.讨论环节
教师组织讨论:“谁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你是怎么发现的?和你的朋友一起分享你的观察。
”
通过这些补充,教学过程更加条理清晰,幼儿能够在一个互动和参与感强的环境中学习。
注意事项:
1.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尽量使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的科学术语。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关注和引导,鼓励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尤其是内向或胆怯的幼儿。
3.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使用视觉和触觉辅助材料,如雨滴模型、水杯等,以增强幼儿的直观体验和感官认知。
4.雨天进行户外观察时,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并为幼儿准备适当的雨具。
5.教学方式要多样化,结合集体教学和小组活动,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同时也要给予幼儿个别探索的空间。
6.在讨论环节,教师要耐心倾听每个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避免打断或批评。
7.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