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影响。
方法对糖尿病高危
人群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将我院近一年
内就诊的80例IGT患者分为对照组(口服药物组)和护理干预强化组,每半年进行OGTT复查。
结果 1年末,对照组和护理干预强化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均有明显下降,平均对照组糖尿病发生率为40%,护理干预组糖尿病发病
率为10%。
结论强化护理干预能降低IGF患者向糖尿病发展的发病率。
【关键词】糖耐量减低强化干预护理
糖耐量减低是指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正常值,又没达到糖尿病
的诊断标准,在7.8mmol/L—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受损。
这一阶段的血糖
水平已经能够使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损害,尤其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机
会显著增加。
普遍将其视为糖尿病(DM)前期改变,IGT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
和临床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其稳态受损,DM转化率是正常糖
耐量的10倍[1],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多数IGT患者未得到有效的干预,每
年约有10%的IGT患者转化为DM,因此在IGT阶段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减少IGT向DM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自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符合IGT诊断标准的80例住院
病人。
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5~68岁,年龄为(46±5.5)岁。
1.2 方法将我院近一年内就诊的80例IGT患者分为对照组(口服药物组)和护理
干预强化组,对照组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措施,不再施加任何其它措施,干预组
除同对照组的治疗外,还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监测患者的空腹与血糖,记录运动、
限糖执行情况,进行交谈和指导,对两组患者每半年进行OGTT复查。
2 干预措施
2.1饮食干预多数IGT患者饮食方式不合理,伴有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危险
因素[2]。
这进一步加剧IGT转化为DM的风险,因此饮食干预是干预措施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等制定
饮食规划表,确定个体需要的总热量按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热
量的55%~65%,10%~15%,25%~30%,指导病人合理搭配,三餐定时,结合病人自己的饮食习惯最好是以1/5、2/5、2/5或者1/3、1/3、1/3进行。
同时限制食用油,酒,盐,鼓励多食水果,蔬菜等高纤维低热量的食物,对肾功能不全者限制蛋白
质的摄入。
2.2运动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
有研究表明,IGT患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及肥胖[3],随着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也上升,我们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一般可安排在
餐后1h~2h,以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60min为宜,以慢跑,散步,
骑自行车为主,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2.3 药物干预我们指导患者根据医嘱实施药物治疗,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更
换药物的种类及剂量,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4 健康教育干预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向其宣
教IGT的病因及危害性及防治方法,增强自我防护能力,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同时告知其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不熬夜,戒烟,酒,使其能自我按时监测
血糖,每周至少要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督促病人严格按计划控制饮食、坚持中
度体育锻炼,长期坚持不懈,以免前功尽弃。
2.5 心理干预有研究表明IGT人群心理会出现焦虑,恐怖,抑郁,等心理障碍。
由于不良情绪反应可引起激素分泌紊乱,使血糖控制不良且加重病情[4],所
以我们通过倾听,同情,理解和疏导的方式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多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身心状态。
3 结果
经过1年强化干预后,干预组中有12例转归为正常,4例转归为DM;而对照组中
有16例转归为DM,仅6例转归为正常。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转归分析 (例)
4 总结
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预防的重中之重。
血糖在糖调节受损阶段仍然不能得到控制,就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群,不仅单纯的通过药物治疗,更加应该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合理的节食,运动和糖尿病知识的健
康宣教和自我监测可以提高IGT患者的知识水平,改善糖代谢控制情况,可见护
理干预可使IGT患者在最后的关口大大减低向糖尿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俊江,朱俊真,临床糖尿病并发症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10.
[2]于磊.饮食干预队糖尿病高危人群生物学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7(30).
[3]戴武.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人群胰岛素细胞功能的研究[J].安徽医学,2006,27.
[4]赵林双,向光大.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