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老子之无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译老子之无为
“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有为”就是瞎折腾,“无为”就是不折腾。

折腾是为了求名求利,老子反对瞎折腾,主张清静无为。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有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反天道而行之→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平衡的行为。

无我无智无欲,平衡者无为;有我有欲有求,不平衡者有为。

老子倡导“无为”:剩余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破坏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所以,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两人思想的交集,大抵就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老子针对人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不平衡,开出处方:无知无欲+知止知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老子路线:无我→无智→无欲→无为→无事→无极,有为是因为有欲,有欲是因为有智。

“无智”是无剩余智慧,而非生存智慧,老子希望人把所有的智慧都用于生存。

“无欲”是无求名求利之欲,而非求存求活之欲,老子提倡人的求存求活之欲能得到满足。

老子意思是在不违天道的前提下,人应当有所作为。

“无事”是不违背平衡规律,不要瞎折腾。

“无极”是保持准平衡,因为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剩余智慧是求名求利根源,求名求利则是破坏自然平衡的根源,所以,要做到“无为”就先得“无欲”,要做到“无欲”就先得“无智”。

《老子》中九次出现“无为”。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的平衡。

所以,老子倡导“无为”: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反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
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

老子“无为”的思想主要是反对人们为求名求利而瞎折腾,而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的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属于瞎折腾,所以要“无不为”。

天之道无为,人之道有为,圣人之道为无为。

“无为”是遵天道的求平衡行为,“有为”是悖天道的反平衡行为。

老子的“不言之教”即自然之教,是以生存为导向的生存教育。

不言之教的实质是生存教育,教人“无为”。

所以,“处无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因果对称,行不言之教是为了处无为之事。

与“不言之教”相反的是“有言之教”,有言之教的实质是名利教育,使人学会“有为”;有言之教属以名利为导向的名利教育。

老子反对剩余智慧(智),反对有言之教(学),反对名利教育,有言之教会逗人剩余智慧,使人远离朴而成为求名求利之工具。

老子十九章“绝学无忧”;四十八章“为学日益”;六十四章“学不学”。

老子中的“学”是名利教育,属于有言之教。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人的行为不违天道、无破坏自然平衡之为,遵循“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无智无欲模式。

统治者的行为遵循平衡法则进行治理,则无不治矣。

治:平衡,包括社会平衡、天人平衡、人我平衡、自己平衡。

《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平衡系统总是自我平衡,又呈动态平衡。

无不为:道作为平衡法则,在整个宇宙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发挥作用。

老子之道主张,求名求利要“无为”,而求存求活要“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德无为而不有意为之;下德为之而是有意而为。

上德自然而然,不有意而为,也不表现出来;下德有意而为,还要表现出来。

上德和下德之区别在于:上德是在求存求活层面上的德,下德是在求名求利层面上的德,真正的德应当是上德。

上德近于道。

《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莫过于无形之道,道嵌于“有”最坚硬的宇宙万物之中,并可任意驰骋。

无有(平衡之道,无形之有)入无间(道嵌入看似无间隙的有形物质,并决定物质之性质)。

老子从最柔的道能驰骋于最坚硬的万物之中,从而得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道自衡,大道至简,至道无为,至教无言,可此道理,即“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很少有人能运用和做到)。

人的求名求利本性,决定了人道总是有悖天道。

因为求名求利者远离朴,领悟不到平衡法则,总是为求名求利而有为;为求名求利而多言。

老子反对人学习求名求利,认为不学求名求利,只知求存求活,则可以无忧(老子十九章:绝学无忧)。

老子提倡大智若愚,提倡“塞其兑,闭其门”;反对“以智治国”,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学:学习求名求利的名利教育。

益:增加求名求利欲望,日益:求名求利欲望愈多。

愈学剩余智慧愈多,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欲望愈多,心理愈不平衡。

人在名利教育环境中所学都是一些求名求利的技巧,这种“知识”学得愈多,反而愈不利于生存。

老子观点: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为道日损。

遵循平衡之道则求名求利欲望愈来愈少,愈来愈平衡。

日损: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愈来愈少。

损之又损是做贪婪的减法,不断地减去欲望,一直减到自然平衡态。

如用本论“三我一体”的说法,就是顺其自然我、少些当然我、多些超然我。

老子认为,剩余智慧(智)通过名利教育(为学),求名求利欲望愈多(日益);剩余智慧(智)通过修炼(为道),求名求利欲望渐渐减少(日损),修炼是为了完善自身。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剩余智慧和求名求利愈来愈少。

剩余智慧和求名求利愈来愈少,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外在与环境的生态和心态不断趋向平衡,达到准平衡时就保持自然平衡。

“无为而无不为。

”人因为求名求利而有为,因有为而破坏自然
平衡,所以,“无为”就是无破坏平衡之行为。

人在求存求活层面的活动并不破坏自然平衡,人为求存求活的任何行为都具有天然之合理性,所以,人类为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

老子思想:在求名求利层面上应做到“无为”;而在求存求活层面上应做到“无不为”。

《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行为不要因求名求利而损害自然平衡;做事不可因求名求利而破坏平衡的事;感官不可追求刺激,保持淡泊,以朴为官长。

有为,谓智巧。

有事,谓功业。

有味,谓功名利欲。

此三者,皆世人之所崇尚。

《老子》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求名求利,不遵循平衡法则必然败之,取得也要失之。

按照平衡法则办事,不做违背平衡法则的行为,就不会遭受失败。

不因求名求利而占有多余的东西,也就不会失去。

对自然和社会平衡问题不可大意,应慎终如始,细心维护平衡,破坏平衡易,恢复平衡难,不然会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人之始呈朴态,后渐渐远离朴,走向不平衡,老子主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朴。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有求存求活之欲,而少或无求名求利之欲。

不要人为地把某些自然之物搞得很珍贵,如此会逗诱大家的求名求利之欲望。

万物平等,本无贵贱,因人求名求利,人为地分贵贱,从而导致争斗。

此为人类不平衡之根源。

“学不学,不复众人之所过。

”学求存求活,而不学求名求利。

老子的“学”是名利教育。

过:为求名求利而反平衡行为的过错,不覆辙和重复别人曾失败之做法,违反平衡法则的行为。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人应是自然之辅,而不应是自然之主,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不敢:谨小慎微,小心翼翼。

人类应遵循和借助自然万物的平衡法则,而不敢打破原有的自然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