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尘
理化特性: 粉尘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可引起肺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等;可燃性粉尘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健康危害: 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以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
尘肺有矽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煤工尘肺等十三种。
尘肺病人可出现气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目前尘肺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1、职工进入接尘岗位必须正确佩戴防尘口罩;
2、接触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重点是X射线胸片检查,以早期发现损伤,早诊断、早治疗;
3、利用通风、除尘、湿式作业等措施降低粉尘浓度。
防护措施: 通风佩戴防尘口罩及防尘面罩
高温
理化特性: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是适应反映,但超出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健康危害:高温作业会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造成消化系统运动减慢,导致胃肠道疾病;加重肾脏负担等;降低反应速度和注意力。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
预防措施:
1、加强个人防护,穿防高温服,合理组织生产,减少高温场所和时段的工作时间,供给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2、对高温设备进行隔热,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交换车间内外空气;
3、改进工艺设备尽量实现自动化;
4、上岗前和入暑前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重点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等。
应急处臵措施: 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给予适量的清凉含盐饮料,并可选服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
防护措施: 通风,降温,适量增加盐类的摄量入
一氧化碳
理化特性:一氧化碳纯品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
分子量28.01,密度0.967g ∕L。
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
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高炉煤气含一氧化碳23%~30%,转炉煤气含一氧化碳60%~80%。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
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或反复发生轻度中毒,可引起神经机能的降低,有头昏、头痛、失眠、四肢乏力等症状,还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
预防措施:
1、进入煤气区域巡检,需两人同行,相距一定距离,并佩戴煤气报警仪;
2、可能产生或接触一氧化碳的的工作场所应加强通风;
3、进入一氧化碳浓度高的场所作业,应佩戴空气呼吸器;
4、加强煤气作业人员自救、互救和防护器材使用及维护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5、定期对煤气作业人员体检,重点检查心血管。
应急处臵措施:应立即将中毒病人抬到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解开病人的衣领、裤带,放低头部,并使其头向后仰,有利于病人呼吸道畅通;中毒较重者,应迅速送医院治疗。
防护措施: 通风、佩戴呼吸器
噪声
理化特性: 噪音由强度和频率组成。
噪音的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噪音在80db(A)以下,对听力损害甚小,在90db(A)以上,对听力损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健康危害: 短时间暴露在噪声条件下,可引起以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下降为表现的听觉疲劳。
长期在高噪音环境内工作,可引起永久性耳聋,还可以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症状。
预防措施:
1、职工进入噪音岗位必须正确佩戴耳塞或耳罩;
2、接触噪音危害的职工必须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重点是听力检查,以早期发现损伤,早诊断、早治疗;
3、利用消音、减震、隔声等措施作业现场的噪声强度;
4、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缩短暴露在高噪声环境的时间和频次。
防护措施: 佩戴耳塞、耳罩
放射性辐射
理化特性: X射线和γ射线不带电荷,穿透力强,其外照射对机体损伤很小,进入体内后损伤作用很大。
β辐射穿透力比γ射线强得多,照射机体时使组织中的多种元素如钠、磷等产生感生放射性,生物效应严重。
健康危害: 辐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包括全身受照射引起的放射病,局部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局部损伤、皮炎、白内障,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的内照射放射病,以及受照射后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才出现的疾病如恶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晚期效应。
预防措施:
1、对辐射源进行屏蔽防护或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接触时间和剂量;
2、员工操作、巡检、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正确使用个人剂量笔,移动放射源穿戴
好防护服;
3、定期对作业现场辐射剂量进行监测;
4、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防护措施: 穿戴防辐射服
氨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强碱性、极易挥发的气体、有刺激性恶臭气味。
相对密度(水=1):0.82(-79℃)
相对密度(空气=1):0.6
熔点:-77.7℃
沸点:-33.5℃
爆炸上限%(V/V):27.4%
爆炸下限%(V/V):15.7%
饱和蒸气压:506.62kpa(4.7℃)
临界温度:132.5℃
临界压力:11.4Mpa
引燃温度:651℃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侵入途径:食入,吸入,皮肤及眼睛接触。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氨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中毒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预防措施:
个体防护及安全预防措施:
1、氨浓度超标的场合,应穿戴全面罩过滤式面具(或全面罩送风呼吸器)、护目
镜及抗氨渗防静电防护服(手套、围裙、足靴);
2、氨气浓度严重超标的场合,应穿戴全套自给式呼吸器(带有送风源);
3、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4、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
5、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6、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防护措施: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氨渗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