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都市圈视角的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都市圈视角的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研究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硕士生:潘勇
指导教师:陈晓键教授
摘要
产业迁移现象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美国工业化早期。

国内的三线建设时期,大量与国防工业相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了西部地区,也属于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西安都市圈的工业企业转移呈现规律的空间变化。

基于此,本文对这个特定区域的工业空间转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究西安工业空间演变的复杂路径,构建适应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本文先介绍了西安都市圈工业空间转移的背景,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工业布局研究的现状,回顾了转移研究相关的方法和相关理论。

再结合工业空间转移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西安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针对各区县工业空间转移趋势分析及工业梯度分析,总结出西安都市圈工业企业转移的路径和类型。

再根据对工业转移承接地的实证分析,得出西安都市圈工业转移承接地承载转移的适宜度分级,并结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章分六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工业布局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回顾。

第三部分介绍了西安市及都市圈的工业发展概况,分别详细阐述了西安工业发展情况、西安工业空间形成分析、西安工业现状转移情况与主要特征。

第四部分分析了工业空间转移趋势,对西安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转移趋势分析。

分别详细分析了现阶段西安都市圈地区产业发展、工业转移路径及方向、工业发展梯度,以及总结西安都市圈工业空间转移的特点。

第五部分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工业转移承接地实证分析。

接着提出了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构建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对策。

这一部分分别包括国内外实证经验模式总结、国际化大都市下的新型产业格局的构建以及新一轮的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措施及建议、西安产业空间布局。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文中的不足。

关键词:工业空间转移;转移路径;新产业格局
The industrial spatial transfer based on Xi'an metropolitan
perspective
Specialty: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ostgraduate:Pan Yong
Instructor: Chen Xiaojia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1950s enterprise transfer phenomena in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appear. Our country in the 1970s happened by the government leading industry shift, when a lot of and defense industry by the heavy industry, coastal areas moved to the Midwest. This paper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 Xi'an city circle the location of enterprise migration phenomen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xian city circle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terprise migr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 migration, review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 migra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y. Then combin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layout theory fo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of xi 'an circle statu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layout, and the view of each area county industrial space transfer trend analysis and industrial gradient analysis, summed up the city of Xi'an circle of the transfer of the path and type of industry. Again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o undertak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of the bearing suitability classifi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metropol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article points seven asp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research scope of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research status. The second part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migration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 are reviewed.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Xi'an city circle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in xian, xian city circle, the advantage industry leading status, xian city industrial layou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rt of metropolis circl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area county the transfer trend analysis. This part of the four section, wer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Xi'an city circl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er in path and dire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radient, the city of Xi'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industry circle transfer. The fifth part adopt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o undertak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sixth part is put forward in xi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his part of the empirical and inclu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pectively summarized experience mode, xi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 new round of xian industrial space of the transfer of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review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Keywords:Industrial enterprise transfer; Transfer path;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countermeasures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
1.2 研究背景 (2)
1.2.1 全球经济一体化 (2)
1.2.2 西部大开发战略 (2)
1.2.3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3)
1.3 研究意义 (3)
1.4 研究现状 (5)
1.4.1 国外研究现状 (5)
1.4.2 国内研究现状 (7)
1.4.3 西部地区研究现状 (8)
1.4.4 研究现状评述 (9)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0)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 (10)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2工业空间转移的相关理论阐述 (15)
2.1工业空间转移的相关理论 (15)
2.1.1 相关区位理论 (15)
2.1.2 产业集群理论 (18)
2.1.3 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 (19)
2.2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基本动因 (19)
2.2.1 产业移出地进行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因 (19)
2.2.2 产业承接地进行产业承接的基本动因 (20)
2.3 本章小结 (22)
I
3西安工业转移基础 (23)
3.1 西安工业发展情况 (23)
3.1.1 西安工业发展初判 (23)
3.1.2 西安工业园区发展情况 (24)
3.1.3 西安工业化阶段的总体判断 (26)
3.2 西安工业空间形成分析 (29)
3.2.1 工业空间初步形成阶段(1950—1980年代) (29)
3.2.2 工业空间调整变动时期(1980—1990年代) (30)
3.2.3 工业空间均衡发展时期(1990—至今) (31)
3.3 西安工业现状转移情况与主要特征 (32)
3.3.1 西安工业转移总体情况 (32)
3.3.2 西安及周边地区工业产出规模分析 (33)
3.3.3 西安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规模和数量变化情况 (34)
3.3.4 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典型实例 (43)
3.3.5 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主要特征 (45)
3.4 本章小结 (47)
4西安工业空间转移趋势 (49)
4.1 西安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评价 (49)
4.1.1 西安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现状分析 (49)
4.1.2 西安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功能定位 (52)
4.1.3 西安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总体分析 (53)
4.1.4 西安都市圈的县市圈层划分 (57)
4.2 西安及周边地区工业发展梯度分析及评价 (58)
4.2.1 产业梯度系数的相关理论问题 (58)
4.2.2 西安都市圈地区工业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59)
4.2.3 西安工业转移类型分析 (64)
4.3 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65)
4.3.1 政策性因素及外部投资 (65)
4.3.2 产业结构调整因素 (66)
II
4.3.3 企业自身发展因素 (66)
4.4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构建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67)
4.4.1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重点 (67)
4.4.2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定位 (68)
4.4.3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69)
4.5 本章小结 (69)
5西安都市圈新产业格局构建 (71)
5.1 西安都市圈工业转移承接地发展潜力评价 (71)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
5.1.2 因子分析法的过程 (72)
5.1.3 结果分析 (76)
5.2 国内外实证研究及经验模式总结 (78)
5.2.1 国外经验借鉴 (78)
5.2.2 国内经验借鉴 (79)
5.3 国际化大都市下的新型产业格局的构建 (81)
5.3.1 都市圈核心地区服务业、新兴战略产业基地的构建 (81)
5.3.2 都市圈外围地区的产业集群的构建 (82)
5.3.3 周边区县工业园对转移工业的承接 (82)
5.3.4 促进新产业格局形成的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82)
5.4 西安产业空间布局 (83)
5.4.1 核心区的构建 (83)
5.4.2 优化区的构建 (84)
5.4.3 吸引区的构建 (85)
5.5 本章小结 (85)
6总结 (87)
6.1 主要研究结论 (87)
6.2 后续研究展望与不足 (88)
III
致谢 (89)
参考文献 (91)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5)
图表目录 (97)
IV
1绪论
1.1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作为地域背景,以期探寻都市圈内以西安市为主的工业空间转移。

故本次对西安都市圈的范围划定更注重于在产业发展层面与西安有着紧密联系的区域。

西安市近几年出台的《大西安总体规划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都市圈的范围划定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相比,增加了周至县与渭南的富平县城,在上述规划研究中关于西安都市圈划定的基础上。

本次研究的地域范围,增加了与西安产业合作紧密相关的咸阳市与西安接壤的个别县市,并剔除了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杨凌区。

最终,本次研究范围包含西安、咸阳的21个行政区单元:西安行政辖区全域的九区四县和咸阳市区所辖的秦都区、渭城区以及兴平市、三原县、礼泉县、泾阳县、武功县、乾县。

研究对象共包含1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兴平市)以及9个县(详见图1. 1)。

图1. 1 本次研究范围的界定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以下论文中所涉及的西安都市圈范围,均属于上述范围界定的范畴,第四、五章的分析数据均包含研究范围内的各行政区域,最终的产业格局的构建也以此为基础。

研究中是以西安都市圈为视角,以西安工业空间转移为主要研究对象,都市圈内西安以外地区主要为工业空间转移的承载区域。

1.2 研究背景
1.2.1全球经济一体化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日趋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日渐加强,中国经济更加的趋于全球一体化,使其融入世界经济。

中国的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国际资源、资金、技术与市场,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竞争优势,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下,西安都市圈既面临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关系企业生存的极大挑战。

要求西安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前,必须肃清阻碍产业发展的壁垒,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西安更快更好的融入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1.2.2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安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西安的下一轮发展明确了方向。

20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这一文件,提出了“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有鉴于此,西安都市圈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重点着手于调整、完善现有的产业发展格局,从战略的高度调整思路,找准都市圈产业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以承接中东部的产业转移。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中,将西安都市圈划作为“优化开发区”,起到带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发展的龙头作用。

从西安所处的“优化开发区”的定位来讲,重点在于优化开发和再开发,即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经济过度集聚,避免出现“膨胀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与此同时,相对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拓展空间受限等因素,而西部的政策以及硬件条件逐渐的适宜外来投资的进入,企业未来的拓展空间较大。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新一轮的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尤其是对优先开
[1]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P4
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类型等划分,将促进东部三大都市圈,向国内其他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优化开发区域转移,[2]沿海地区在投资容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相关产业必然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西安的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2.3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大都市是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中心,是城市化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经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但是,对比国内外一些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都市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产业,但是还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不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类型。

为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西安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必须加快重组与转型,而最为有效的就是产业空间的合理再分布,并且优化西安现有产业板块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使得西安产业发展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立足强势之列。

1.3 研究意义
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经济飞速发展,已达到较为发达的水准,产业结构调整也比较频繁。

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得区域产业转移现象开始出现。

一方面,在新一阶段东部发达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背景下,部分的东部制造业企业纷纷向以西安、成都为首的中西部城市转移。

另一方面,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西安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对产业类型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原来都市圈核心地区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外围区域迁移,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的发展。

从外资投向区位上来看,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是过去和未来直接投资首选地区,并形成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三大区域在全国制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出口总额比重更是超过85%,主要制造产品的生产基地大多位于三大制造区域);不过由于传统沿海投资地正遭受土地费用上涨、劳动力短缺和越来越严重的诸如电力等能源的供给不足。

[2]夏为丽.开发区技术学习的制度驱动过程——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河南大学,2009.P1
考虑到这些因素,目前国外直接投资逐步向内陆转移,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投资采取渐进式推进到加大投资的发展战略。

2011年,西安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99个,实际利用外资20.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创历史新高。

目前已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市设立了130家企业或分支机构。

共有42家已注册外商投资企业增资14.78亿美元,占西安市投资总额的48.8%。

此外,在新一轮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西安地区承担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转移;同时,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背景下,西安的部分企业出现了因各种因素的区位变迁,向外围或内部其他区域转移的现象;周边县市的企业总部向西安转移。

在此背景下,研究西安工业空间转移,有利于西安自身内部产业发展的优化;有利于西安都市圈内部的县市在产业发展中,更准确在与西安产业发展衔接层面方面的定位;有利于拓展西安的产业承载空间以承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企业。

本文选取西安作为工业转移的研究对象,正如上文所选定西安作为西安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一样,在整个区域的企业转移中扮演着既对外承载又对内转移的双重身份。

故选择西安作为工业空间转移研究的对象,更有利于探讨工业空间转移的复杂路径及影响,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从而促进更加符合区域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的建立。

具体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对西安自身的产业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本次研究分析了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复杂路径,以及承载地的情况与优势度。

最后,提出了西安都市圈新产业格局和西安产业空间布局的构建,对西安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化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接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西安都市圈内其他区县主要为西安工业空间转移的承载地,通过对承载地较为全面的分析,以及承载优势度的研判,并通过对转移的类型的甄别,将承载地划分为不同类型工业的承载圈层。

不同类型承载区的划定,有利于承载地自身的产业的专门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3.本次研究中,从较大区域的西安都市圈视角研究工业空间转移出发,能更为有效的研判工业空间转移的动因与路径,以及更为合理的在区域内统筹安排产业,有利于产业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国内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实践与借鉴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有着较长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化程度远高于发展中的中国。

关于产业方面的研究也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许多优秀的产业经济方面的先驱们产生大量的理论研究的结果,对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以下主要从产业转移角度和工业布局角度的现状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

1.基于产业转移角度
1)国外产业转移的现象产生及关注阶段(1930年—195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以日本棉纺工业为例诠释产业跨国转移这一过程。

该理论认为,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而导致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

等到国内已初步掌握了此项生产技术,再因为国内的资源、劳动力优势而使得进口让位于自己生产。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经济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国内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不断上升,最终使得此种商品开始出口。

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

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形似展飞的大雁故称之为“雁行”。

1949年,McLaughlin and Robock针对美国制造企业的迁移现象做出了研究,其《产业为什么向南方转移》的书中针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这样的一个解释:诸多的外部因素如劳动成本增加和战争使得企业迁移的产生,相对的不受这些因素影响的东南部因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2)国外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初步研究阶段(1960—19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说”侧面表达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这一研究发表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上。

通过对国家或地区间产品生产的转移的分析,从市场需求的因素和生产成本这两个方面进行。

弗农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产业转移”这一词,但实际上产品为产业的基础,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得产业具有了生命周期。

而这一概念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有着梯度转移。

相对来说,随后在1978年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并没有上述理论转移更为直接的揭示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

他针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
后,得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应先从本国的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以及扩张,其“产业移植”的理论实质性的接触了产业梯度转移。

(资料来源:相关资料整理)
3)国外产业转移的深入研究及决策划分阶段(1980年代—至今)
1988年,邓宁从微观角度用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这一模型阐述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以此来研究产业跨国转移。

2000年以来,国外对于产业转移的直接研究较少,较多的关注对外投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方面。

2.基于工业布局变迁角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工业郊区化时代,随之而来的工业空间变迁问题成为了焦点问题。

Steed(1973)在研究加拿大港口城市温哥华的工业空间转移中,注意到了城市核心区域的的工厂数量的迅速递减,随之城市外缘地区成为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其随后研究了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总结出了两种主要诱因:第一种为城市中心地区难以再吸引工业企业的发展,具体为:①老城区的工业设施环境落后以致于企业不愿留着老区取而代之新区开辟发展。

②老区
的工业用地紧缺,无法满足工业企业的扩展需求。

③老区交通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工业发展。

④老区的地价与税赋相对于新区较高,使得工业向外围转移。

⑤劳动资源的欠缺以及高工资标准。

第二种为外缘地区对工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具体的为:①郊区交通条件优越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输入与输出。

②郊区适应于工业发展的土地价格较低。

③劳动力的保障与其居住的有利解决条件。

④诸如机场等现代交通设施多布置于城市外围。

与此同时,Cadwallader(1985)开始关注工业郊区化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的影响之一为降低了中心区的税收。

Yeates & Gamer(1980)开始重点研究针对工业郊区化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城市的工业郊区化与交通运输的改变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Mores和Williamson于1972年针对制造业的郊区化分析了城际运输车辆的影响。

1.4.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和工业布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由于我国的长期以来的国情所导致的。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政府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经济的迅猛增长,关于产业转移和工业布局的研究也随之增多。

一些产业经济方面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各种角度研究纷纷展开。

1.基于产业转移角度
随着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实践,我国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卢根鑫(1997)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这是国内较早的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

由于还处于初始的摸索阶段,当时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实证的分析,也没有接触到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

王先庆(1998)的《产业扩张》一书中指出,产业转移的基础包含两个方面:“成长差”与“利益差”。

还指出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但产业转移的主轴是技术转移。

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张可云(2001)提出了“产业区际转移”的概念。

曹荣庆(2001,2002)研究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陈红儿(2001)研究了产业区域转移对转移方和承接方双方经济发展作用。

陈建军(2002)等人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浙江省企业的产业转移,提出了一种向西部地区转移生产加工能力,向国外及东、中部地区进行市场扩张的“东扩西进”的产业转移战略。

对产业承接区而言,承接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启动与发展
的良好契机,也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可行方略。

通过分析区域基础、国家政策、发展战略等方面,李小建(2002)认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存在梯度差异,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得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原本的传统工业向内陆不发达地区的转移。

俞国琴(2006)对我国地区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

羊绍武(2008)根据某一产业的成熟度将空间划分为“产业成熟区域和产业潜力区域,认为产业转移通常是从产业成熟区域向产业潜力区域转移的”。

我国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的问题研究,大多只是侧重于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针对某个区域的实证研究与绩效评价。

2.基于工业布局变迁角度
1981年,胡序威开始在研究工业空间分布时涉及到工业在城市中的分配,关注了工业郊区化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齐头并进发展,最早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市区工业企业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现象。

1996年,郭建华通过对广州市的研究得出:工业空间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多因素推动了工业郊区化发展,如工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老城区的改造更新等。

近年来,工业郊区化现象已经不再鲜有所闻,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这些一线城市。

1.4.3 西部地区研究现状
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的理论研究,始于近些年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及东部产业发展环境的下降。

国内较早对产业转移现象展开研究,苏华(1997)针对西部与东南沿海的区域经济差别,提出了产业转移是否能带来西部现代化的疑问。

而在随后一段时间内,诸多学者对西部产业转移的现象、可行性、动因等作出了研究并提出了很多观点。

李忠斌(1988)发表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布局试探》一文,探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总体工业布局,并提出了工业布局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吴燕(2001)较早进行西部工业布局研究,研究了西部工业布局对西部现代化的影响。

西部地区的工业布局变迁始于西安、成都这类西部工业发达的城市。

赵哲(2005)通过多种方法对西安工业布局的研究,意识到只有在更为宽广的西安都市圈区域内统筹考虑西安工业的布局问题,才能解决现存的西安工业布局中的种种问题。

同年,郭险峰通过产业集聚理论分析成都市的主导产业布局,并提出了诸如增强产业集聚的关联性、注重资金要素的聚集方面的对策来解决现阶段成都工业布局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