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地域的舞蹈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越地域的舞蹈文化
梁宇
内容摘要:吴越地域的舞蹈艺术是带有稻作文化特点的,并且蕴涵着来自于远古的图腾崇拜与巫术礼仪,由于吴越地处南方,其文化又受到了与之相邻
的楚文化的一定影响,因而不同于北方各地,北方对于神灵是敬畏的,是尊崇、拜服、五体投地的,衍生在文化和艺术中是——我敬神,营造出的氛围即庄严又肃穆;而南方各地,多受楚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神崇拜,认为神也有七情
六欲、神也有悲欢离合,神可以和人一同交流、一同玩耍,呈现在文化和艺术
中便是——我娱神亦娱己,因而营造出的氛围是轻松、活跃、快乐的。
关键词:春秋、吴越、断发、文身、西施、响屐舞、犴舞
吴国和越国是相继在商代末年和周朝初期形成于长江下游,江、浙地区的两个国家,并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
这个地区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虽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大体上还是南蛮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为发达的支系。
到了汉代中晚期,吴、越文化就基本汇流于中国主体文化之中了。
吴、越文化从秦、汉时期逐渐转型,这个过程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在此期间,吴、越地域的百姓大量入海南奔,导致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转换,中原人与楚人先后进入吴、越地域,吴、越文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到西汉晚期至东汉始初,皖南、苏南、太湖平原、宁绍平原等地相继汉化。
到魏晋以后,吴越大部地区也由北向南逐渐汉化。
古越人的“断发文身”1习俗除深山区外,已经不再见诸记载。
文明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于语言上,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汉语代替了吴、越语。
到了春秋战国,长江下游完全属于吴、越两个国家分制了。
公元前四百七
1
《淮南子·原道训》。
十三年,越国灭吴以后,长江下游尽归越国。
吴、越两国的主要居民是越族人和越化的东夷人,民间语言基本上是古越语。
古越语属古侗台语,与中原、楚域的华夏语不同。
楚国境内也有越人,他们是楚国的少数民族,而在吴、越二国,越人则是主体民族。
夏朝王室与南方越族本来就有血缘关系,越国的宫廷贵族中有不少是夏族后裔,所以历史上出现先是禹为越后,然后是越为禹后。
在距今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的新石器时代,他们就会制作骨哨并能够吹奏简单的音调。
由此推测,新石器时代的越地可能就已经出现用骨制乐器吹奏的原始音乐了。
《淮南子》载:“越俗宴饮,即鼓槃以为乐,取左手五指更弹之以为节,舞者应节而舞。
”通过对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该句的分析,我认为:从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汉代盘鼓舞的咨讯,因有关盘鼓舞的画像砖石多出土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中原地带,于是有研究者认为汉代的“吴越地域,是没有盘鼓舞的”,然而《淮南子》里的记载更正了这个片面的说法。
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的文物来看,吴、越地域在远古时期就有民间舞蹈了,骨哨或者也可以称为骨笛的器物大概是当时某种用来伴舞的乐器。
乐、舞、歌三者同源,而且是互为连体的孪生姐妹,它们一同诞生、一同成长。
“载歌载舞”一词,恰好反映出中国乐、舞、歌紧密联系的特点。
舞,是以人体的动作来表现韵律美和旋律美的艺术,它是乐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乐”的“面容”。
而“歌”是以人体的发声器官来表达情感和韵律的,可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乐”。
《淮南子》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动力之歌也。
”这说明歌、舞、乐都是来自于劳动生活的过程之中,今天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较早出现在文献中的有关于劳动号子的记载,或许这也是最早的越地风俗吧!在《述异记》卷上就有这样的描写:“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
上述这些古风古俗,到春秋时期便更加凸显。
越国“美人宫”中就有专门培训乐舞伎人的乐师和舞师,当年,西施在那里面很快便学会了歌、舞、乐等艺术,在被派送往吴国后,竟使得吴王夫差终日陶醉于歌舞声色中而乱了朝纲,以致亡
国。
我们在这里涉及这个历史故事是因为西施也是对舞蹈做出过贡献的中国古代文化人物。
当时吴、越地域的蚕桑业十分发达,于是浣纱和采桑便成为当地女子经常从事的农事活动,越国擅长艺术的人就把这种活动编成歌舞,农闲休息时演唱娱乐,这些在汉代的《诗经》中就有记载。
据传西施在吴国时还亲自组织这种舞蹈表演,有时阵容多达百人之众。
另外,西施自己曾经跳过的“响屐舞”或称“响板舞”也正是吴、越地域流行的“踏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到吴国灭亡以后这些进入宫廷的舞蹈,重又散落民间,一部份融入当地流行的民间舞蹈“踏歌”,一部份汇进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傩舞”之中。
也许是越地的后人为了缅怀倾国倾城的西施,因此称这种歌舞为“西施歌舞”。
此外,以今天我们在吴越地域所能看到的从秦汉时期流传至今的舞蹈——犴舞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来自于千年之前的这股吴越风:根据《四(泗)门谢氏二房谱》中记载,舞犴最初是秦朝时的一种风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汇集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
在民间,犴舞不但有祈神、娱神的功能,而且还有娱人的功能。
据说,犴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先民的图腾,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与先民模糊集合思维的产物。
以前,在浙江余姚西北地区到处都有犴舞的身影。
犴舞以唢呐、锣、鼓、钹等乐器为伴奏,又有独特的舞蹈阵式和阵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犴舞历史悠久。
传说东海龙王生九子,其第九子不成龙却为犴,龙生水、犴生露,性凶猛、食虎豹、镇邪恶。
犴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源于河姆渡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在传统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等民风习俗中保留了下来。
犴舞的表演,有其独特的阵法和招式。
犴舞队伍以一面三角“令”字旗开路,紧接着一面特大黄色帅旗,上绣一巨大的篆体“犴”字,鲜艳夺目,在队伍中,大旗高擎,迎风招展,气势雄壮。
五面五色长杆三角旗,旗的周边镶有犬牙花边,旗上分别绣有“金、木、水、火、土”字各一个,以代表“五行”,
引出犴舞队伍的出行,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古时,在出现天灾或不吉利状况时,人们往往会动用犴舞来祈祷神明,望驱灾消难,赐雨露,滋五谷。
从对于上述资料的研究中我认为:吴越地域的舞蹈艺术是带有稻作文化特点的,并且蕴涵着来自于远古的图腾崇拜与巫术礼仪,由于吴越地处南方,其文化又受到了与之相邻的楚文化的一定影响,因而不同于北方各地,北方对于神灵是敬畏的,是尊崇、拜服、五体投地的,衍生在文化和艺术中是——我敬神,营造出的氛围即庄严又肃穆;而南方各地,多受楚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神崇拜,认为神也有七情六欲、神也有悲欢离合,神可以和人一同交流、一同玩耍,呈现在文化和艺术中便是——我娱神亦娱己,因而营造出的氛围是轻松、活跃、快乐的。
除此之外,吴越地域由于风调雨顺,自然环境和气候都极为舒适,因而那里的人民千百年来一直注重养生和隐逸,吴、越地域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长期以来战争不多,加上有长江、钱塘江作为天然屏障,于是成为隔岸观火的好地方,那里百姓经常处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闲散与恬淡心境中。
吴越土地肥美、气候宜人,但凡家有薄产,便可以潜心做你的学问、安心玩你的艺术与科技。
因此,经学不显、子学发达,文艺与科技人才极多。
在吴、越的地域上曾出现过很多的学者、教育家、作家、诗人、艺术家……其中主要代表人物莫过于王充和他的《论衡》,以及拂袖高蹈的大隐士严子陵……在此后的二千年余年间,这一点始终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此的地域环境,不能不说是修身养生、藏匿隐士的理想去处。
由于“天高皇帝远”,吴、越地域的文人体现于文学和艺术上的独立性就很大,这使他们可能不学或少学直接为“帝王家”服务的仕经儒学,而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在这样的地域文化氛围中,那里的舞蹈艺术也势必带着闲适、安逸、淡泊的风韵、格调和特色!
参考书目:
1、《吴越文化史话——中国地域文化研究》,62页,王遂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月
2、《吴越文化》,124页,冯普仁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04月
3、《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97页,李雪梅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11月
4、《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122页,罗雄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