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
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
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
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
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
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
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
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诗的
开篇描绘了秋风破屋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直接点明了时间和事件。
八月的秋天气候多变,狂风呼啸,竟将作者
屋顶的多层茅草卷起吹走。
这狂风的威力和茅草的飘零,生动地展现
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被风
吹得四处乱飞,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则飘落到池塘和低洼处。
这几句进一步描写了茅草的去向,也从侧面反映出风的猛烈和无法抗拒。
接下来,诗人写到了南村群童的行为,“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
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孩子们当着作者的面抢走茅草,他虽然竭力呼喊制止,却无能为力。
这里既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不懂事,也反映出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年
老体弱的他,面对这样的情景,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描绘了风停之后,天
空变得阴沉黑暗的景象,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雨,也烘托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作者写到自己的布被已经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孩
子睡觉不老实,把被子都蹬破了。
下雨时,屋顶漏水,整个屋子没有
一处干燥的地方,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滴落。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作者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史之乱以来,作者饱受战
乱之苦,睡眠一直不好,如今又遭遇这样的风雨之夜,屋漏床湿,真
不知如何才能熬到天亮。
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仍然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屋,让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都能有栖身之所,过上安稳的生活。
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即使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种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对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屋漏雨湿等生活场景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生活的困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广大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推己及人,展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这不仅是一首个人的悲歌,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写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很难真正体会到杜甫当时的困苦与无奈。
但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也应该从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同时关注那些仍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