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表达观点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表达观点的思路
鸿门宴的故事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近乎妇孺皆知。
对于鸿门宴的解读似乎大都千篇一律,项羽一次次错过机会,不肯杀掉刘邦而造成以后的遗憾。
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轻而易举,但是项羽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而且对范增的提议置之不理,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人们认为项羽的恻隐之心最终害了自己,但是很少考虑,如果没有这种恻隐之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提到项羽,人们往往不屑一顾,只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
即使是赞扬他的人,也多是赞扬他的勇猛和才气。
在赞美项羽的诗文中我们所瞥见的也多是赞美他的英雄豪气。
如李清照的“上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却很少有人赞美他放走刘邦的恻隐和仁义,后人对于这件事,往往表达的是- -种惋惜。
正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所说的,灭秦之后,刘邦之于项羽就像可以任意宰割的鱼肉。
但是这个机会,让他白白的错过了,导致后患无穷。
因此常用来警醒别人,在关键的时候千万不要像项羽那样对对手仁慈,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可见-斑。
当人们在斥责项羽的侧隐之心的时候,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内心的道德准绳,抛弃了人之初的那种善性?生活在算计之中?刘邦的斗智不斗力的思维方式,不那么诚实守信却在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刘邦和韩信似乎对仁义划分了两种标准,一种是,妇人之仁,另外一种是,大仁大义;将项羽归结为妇人之仁,加以鄙夷。
但是可曾想过,不积小流,怎能成江河;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没有小的仁义,何以有大仁大义?
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批评主要在暴力而不是仁慈。
在生活在,在利益和仁慈单项选择的时候,或许很少有人真的会学项羽,这样做人,做企业,怎么能够真正关注他人,和顾客的利益?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失去妇人之仁的大仁大义,终将:失去人心,失去生命力。
再之,我们来分析项伯,事先约好先入咸阳者为王,如果当时项羽杀掉刘邦,当陷入不仁不义之中。
大家还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在咸阳附近驻扎的不仅仅有刘邦还有其他诸候,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死刘邦,刘邦军队必将誓死为其报仇,其它诸侯此时隔岸观火,当项羽和刘邦的军队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其他诸侯正好可以坐收渔利。
是否项伯也考虑到这点呢,我们不得而知。
项伯事先通知张良,仅仅是欠恩情的缘故吗?是否有考虑这个层次的原因呢?如果真的是这样考虑,既还了恩情,也避免了项羽军队的劫难,何等的智慧和大局意识?
真实的想法,或许只有事情发生的当事人才知道。
对于历史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时过境迁,对于我们,要通过读史来明智,历史能够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解读,去体会。
通过读史,更加成熟的区思考,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