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
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摘要:在思政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程需要改进教学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采用议题式教学,加强师生间的
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创
造能力的学生,并且探究该模式下课堂教学实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议题式教学模式,核心素养,合作探
究
一、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教育的改革,要求道德与法治科目走进中考,升学的压力下,部分教师
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知识点变的枯燥无味,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而这种教学
方式只会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空洞化,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
还要部分教师对道德法治教学实行了分段式、片段式的分割型教学模式,并没有
将初中整段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作业模式传统化,只是一味的抄写,学生并不
能领会到其中的精神和内涵。
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此学科产生抵触情绪,使这门学
科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二、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议题式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会将知识点片段化,做到了融
会贯通,又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议题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议题,可以采用时政热点,
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情境,也可以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
可以讨论的话题。
主题就是学生围绕着一个话题讨论的时候,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到课本所学的哪个部分的知识,不能脱离课本[2]。
除此之外,教师要针
对合适的话题和主题设计恰当的问题,问题要起到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讨论的
作用。
问题的设置除了要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后针对解决的问题有显性的收获以外,还要做到隐性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所以说,议题实际上是话题、主题和问题的结合,而话题、主题和问题则是议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呈现和
要求。
三、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本解读不够深刻,没能做到融会贯通
基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全册课本的研究发现,每册书的内容设计完美融合了
时代特点,十分贴合当代各个年级、各个年龄段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思维方式,如:课本中的探究与分享直击当下初中生的思维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初
中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
教师要做到在各个年级的教
学中把握好知识教授的难度和深度,做到螺旋式上升,使之适应对应年龄段学生
的理解能力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知识点的逐级深化中,逐渐领悟到正确对待生
活的思维方式以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我们的梦想》《共圆中国梦》中提到的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这也是对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课时中《少年有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起到了引导学生在为中国梦的奋斗的同时实现自己人生
梦想的作用。
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可以结合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将社会规则、集体规则和法律法规建立显性联系,让
学生有规则意识,深知在哪里都有规则,遵守规则给予我们自由。
(二)议题设计不够合理
议题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师所选取的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然后在探
索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或困惑的时候,尝
试运用道德与法治的观点去解决[1],这是真正意义上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隐性
地培育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间接引领了学生的思
维方式。
但是部分教师对于议题的选取和设计还不是很合理[3],无论是选择时政热点还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议题选取的重点在于:第一,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中引出问题,由问题引领兴趣,由兴趣启迪思维;第二,注意所选取的议题要具有开放性,发散性,要选用可思考性的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将教学重点与难点感悟出来,然后教师总结,给学生思考探究后知识点一个落脚点,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难点。
(三)过于追求议题的多元化,忽略了问题的多角度设计
议题式教学对议题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选取与生活相联系的议题,要求具有时效性。
因此,部分老师过于追求议题的多元化,将教材中探究与分享以及时政热点全部作为议题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对于每个议题的探究深度不足,而且会使学生思想混乱,不能明确教学重难点。
此外,过于追求议题的多元化就会间接导致教师忽略问题设计的多角度性,忽视问题设计的深度,问题的可思考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样是错误的。
四、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研读解析教材,选定议题,明确重难点
开展议题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围绕核心素养目标,从教材中提炼出议题,将重点整合起来,由问题引领学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时代精神与当下的学生特点、生活实际、课本内容几方面融合起来,实施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在讲解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时,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和要讨论的主题“梦想”,引导学生思考“梦想是什么”。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有梦的青少年,比如冬奥会中夺金的苏翊鸣,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等人物,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在网上寻找相关资料,了解社会中追梦人的故事,让学生去探究,这些人的梦想是什么?探讨一下他们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思考一下他们的梦想给他们自己带来了什么?给其他人带来了什么?学生提炼出这些人实现梦想的意义,明白成功实现梦想的关
键在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拼搏。
这是青少年要有的品质——寻找梦想,坚守梦想并为之努力。
(二)创设议题式教学情境,巧妙设计多角度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新奇有趣的游戏、生活体验式的表演等多种方式来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例如,教师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维护秩序”时,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早晨上学途中马路口的交通情况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上学途中的经历去思考,社会秩序在生活中作用。
交通出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走路的人,还是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开私家车的人,他们都要遵守法交通法律法规[1],给学生设置问题,由问题引领,组织学生思考他们都要遵循什么样的法规,如果不遵循交通法规,会造成什么样的场面,以此导入情景。
在导入情境的基础上拓展,交通法规要求行车要靠右行驶,那当下雨天的时候,我们校门口来接同学们的家长,有些没有做到靠右行驶的,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思考,学生得到结论:这样门口秩序会很混乱,学校没有办法正常放学,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进而教师提出问题,想要让下雨天学校门口有秩序靠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不难得出结论维护秩序需要靠规则。
教师在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议题下,创设情境,从不同角度不断提出问题,由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后得出结论[6],社会生活必须要有秩序,维护秩序要靠规则,自由与规则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帮助学生在探究思考后明确重难点,掌握知识。
五、结语
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议题[7],并且创设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设计多角度问题,通过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也真正做到了思政教育生活化。
这样不仅将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中,逻辑清晰,又能通过情境和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
思维潜力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在深入思考和深度探究中学到基础知识,强化核心素养[8]。
参考文献:
[1]李小燕.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00-101.
[2]罗蓉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3):104-106.
[3]毛希妍.浅谈利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