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探索□王凤媛/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传递着这个国家的人民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华美食、传统建筑和医学等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国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走进去”,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一个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一任务是高职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英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在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 高职英语课程的现状
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英语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也在不断演变。
在过去,高职英语教育主要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也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但如今,除了工具性,人文性也逐渐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重点。
这意味着,英语教学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1]。
然而,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状况并不理想。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许多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误区,往往偏重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传播,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以至于当问起学生如何用英文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表达和传播时,他们竟然一问三不知。
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材,其主要涉及具有典型西方文化背景的语境材料,涉及中华文化内容的较少。
此外,高职院校的分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融入。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足。
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大大减少,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失语”状态。
2 高职英语课程的问题分析
2.1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文化素养不均衡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队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大多数英语教师所接受的英语教育知识结构相对较为单一[2]。
这些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往往直接从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为了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英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词汇积累等作为教学重心。
这些技能确实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呈现。
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也是侧重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忽视让教师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
2.2 高职英语教材的内容存在片面性
教材承载着教学内容,在英语教材中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素材,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提供便利。
然而,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中,西
52
| 艺术教育
方文化内容和职业英语内容占据了核心板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却鲜有体现。
这些教材的语言材料大多来自英美国家,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生活等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如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华美食、传统建筑和医学等几乎没有涉及。
教材如此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不利于他们认知和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虽然部分高职英语教材尝试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但这些改变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挖掘其精髓。
很多教材只是在附录部分添加了一些中华文化知识,或者生硬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本中,没有真正做到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仍然不够广泛,这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用英语输出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力不从心。
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也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尽管当前高职英语教材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不足,但教材中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的一篇课文“关门者,是你吗?”(Door closer, are you?)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英语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开篇用中国成语典故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作为导入,这个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
通过这一典故,不但为学生成功地导入了文章的主题,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的有机融合。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后,学生能用英语来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并深刻了解到中国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这样的教材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有机融入的方式值得在教材中推广,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化。
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公共英语课程。
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当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学科性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大班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很多高职院校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英语课程重视不够,常常一个专业的学生甚至多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学生数量太多。
这种大班教学使得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也难以因材施教地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
(3)文化教学内容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教学。
这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用英语表达和展示中国文化。
(4)学生参与度低: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度普遍较低。
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上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更加困难。
3 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及案例
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一个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高职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度挖掘教材:虽然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限,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理念,进行拓展教学。
1)在讲解某个单词或短语时,可以引出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或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意
53
艺术教育 |
义。
例如:Confucius(孔子):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爱”“礼制”等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讲述孔子的内容时,适当介绍仁义礼智信(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worthiness)等儒家思想的内容,这就在英语课堂有机地融入了传统文化。
2)深度挖掘课文内容所暗含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容。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有一些课文的内涵就值得深挖,第二单元的“儿时百宝箱,老大归家梦”( 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对已经离家自立的孩子的思念,文章想要传达的理念类似于中国人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常回家看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孝道的重要性,还为后世提供了实践孝道的榜样。
(2)引入中华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中华文化元素,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人物等。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四单元的“我们身边的英雄”(Heroes among us),课文讲述了普通人的英雄事迹,传递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的主题。
文中涉及的英雄人物代表丹尼尔·埃尔南德斯(Daniel Hernandez)、多莉·斯托达德(Dory Stoddard)等都是西方人物。
那么作为教师,就可以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引入中国的英雄人物。
中国历史上平凡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
例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事迹的荆轲;为了汉王朝的和平与安全,自愿前往匈奴和亲的王昭君。
(3)组织文化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化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中国文化周、中华文化讲座、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运用项目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选择一个特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作为项目,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
教师可以在微信群或企业微信群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布置几个课前预习任务,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英语水平选择完成相关的预习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包括撰写文章、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PPT)、准备小组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了解传统文化。
学生选定任务后,可以通过参考群内学习资料、自行搜集素材等方式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阅读文章、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完成项目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4 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举有助于提升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观意愿和行动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
■
引用
[1] 王志凤.跨文化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
教育途径探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
(2):77-80.
[2] 陈娇.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知识经济,2020
(23):92-93.
作者简介:王凤媛(1980—),女,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就职于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