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环境保护 选修综合复习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复习环境保护选修
高考考点提示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认识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举例说明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5.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6.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7.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8.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9.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原因、危害
10.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11.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14.以某种环境污染事例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15.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手段
16.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7.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18.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知识网络
环境与环境问题
①理解环境的概念,
②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③理解认识当代环境问题、表现、分类及特点
④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尤其是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危
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⑤能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某一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和成因
⑥能理解新的环境观、发展观的概念、原则和特点
环境污染与防治
①掌握环境污染的几大类型,能理解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②能理解不同位置河流自净作用及净化机理
③能根据水污染现象资料,分析水体污染的的污染源、污染物,明确水污染的成因
④能理解水污染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⑤了解固体废弃物的概念、理解分析其来源及城市垃圾的特点
⑥能掌握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⑦可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可吸入颗粒污染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⑧能根据资料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过程
⑨理解调节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治理大气污染的意义
⑩能分析大气污染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①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基本含义
②能根据资料分析,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③能理解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④能根据图文资料比较分析,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⑤理解中国各类资源的特点、分布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⑥了解世界、中国化石燃料的分布情况
⑦可根据资料分析,化石燃料在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⑧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可再生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⑨了解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⑩针对世界、中国耕地问题,了解耕地的利用及保护措施;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
①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及危害
②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的种类和分布地区,理解森林生态功能
③了解草地特点、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④运用世界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及分布
⑤理解草场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⑥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保护湿地重要性
⑦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⑧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⑨读图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及防治措施
⑩结合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①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和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②通过案例认识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法知识
③认识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④通过资料理解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及努力履行国际公约的情况
⑤认识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⑥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思想
知识讲解
如何理解环境问题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A. 环境
环境是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即指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情况。
我国环境法所指的环境是: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即把人类以外的生物
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人工环境包括:⑴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需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⑵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B.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布置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为该环境的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大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征、污染物本身的物化性质有关。
C.环境自净
环境受到污染后,通过一定的作用,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称为环境自净。
按其发生的机理可分为物理建华、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包括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化学净化:包括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结合等。
而生物净化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可以使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和消失。
D.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E.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当中,向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即环境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昂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一系列现象。
环境污染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发展过程,轻度污染造成的危害人们不易察觉,一旦发展成严重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且难以恢复。
F.生态的平衡:
在一个正常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的动态平衡叫生态平衡。
G.生态破坏
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状态,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原有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即为生态破坏。
表现为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被破坏、湿地干涸、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
H.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
其核心思想:健康经济发展以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参与自身发展为基础。
追求目标:人类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充分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I.自然资源
广义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地说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按照能否再生活恢复的特性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J.可再生资源
指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久利用的资源。
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等。
K.非可再生资源
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矿产资源。
L. 资源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偿、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一旦超过了极限,就会出现资源问题。
M.环境管理
狭义地说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
广义地说环境管理是指按照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体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是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
怎样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来源于人类活动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形式有:①工业“三废”和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②生产和生活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③交通、工厂造成的噪声污染;④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放射性污染;⑤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主要形式有:①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②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④环境破坏和过度捕猎,使部分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关于环境污染的几个概念
A.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应其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生物、建筑物及设施等造成损
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包括地方性大气污染,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还包括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
B.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C.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的施加、大气沉降等进入土壤,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发生版画,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D.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深灰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其排放量的日益增加,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E.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逆温现象的类型和分布
逆温现象会导致大气污染。
辐射逆温:中高纬度地区的黎明前最强
平流逆温:中纬度的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谷地、盆地中
垃圾的处理方法
堆肥法:投资较小。
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垃圾
焚烧法:减容、减量、无害化、能源化效果显著。
投资大,控制不当会带来大气污染。
填埋法:操作简单。
浪费土地资源,存在二次污染。
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引淡水灌溉,适于低产区、盐渍化荒地
用光解地膜、作物秸秆覆盖, 适于低产区、盐渍化荒地
营造防护林,采用间作、培肥、良种等,适于中低产区
抽取盐水,补充淡水,适于重盐渍化地区
关于生态破坏的几个概念
A.湿地
湿地简单讲是指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广义上还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B.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根除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机械防治。
D.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区别
从分布上区分:荒漠化集中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的西部。
水土流失集中在湿润、半湿润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从危害上区分:荒漠化不仅危害本地,还可通过沙尘暴影响其它地区。
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
从成因上区分: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及人为因素破坏造成。
水土流失是由于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及人为因素破坏造成。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因素(原生环境问题),也有人为的原因(次生环境问题),而以人为原因最重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从而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分析我国环境污染及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
A.基础工业的迅猛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上升,形成结构性污染。
B.工业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
C.工业布局不合理。
加剧了污染危害
D.人口压力过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E.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
F.环保投入不足,监管薄弱。
G.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A.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总体恶化,局部改善。
破坏速度快,治理速度慢。
B.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分布:
水土流失严重,集中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南方山地丘陵等(植被严重破坏)
森林破坏严重,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林区。
(过度砍伐造成)
荒漠化发展迅速,集中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生物物种灭绝,集中于林区、草原、近海等(人为乱捕乱杀等)
草原退化加剧,集中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等(过度放牧等)
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集中于三江平原、近湖海地区(围湖造田等)
城市周围垃圾堆放量大。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乡镇企业的粗放经营)
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的区别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能源: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一部分属于自然资源,一部分是人工加工制造的,如电池等。
矿产资源:矿产是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富集在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的区别
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水利资源: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养殖等,从发展经济角度出发。
水力资源:指河流所蕴含的动能资源。
土地、土地资源和土壤三个概念
土地、土地资源和土壤三个概念的关系,
土地>土地资源>土壤
能源的多元化系统、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A. 太阳能
B. 风能
C. 水能
D. 生物能
E. 地热能
F. 潮汐能
草地、草甸、草原的区别
草地是所有天然的和人工的草本群落的统称。
草原是最终要的天然草地。
草甸市发育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
是一种非地带性植被。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可耕地相对较少,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数量少,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的地区差异显著。
(2)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中的两个显著特点(3)当前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4)我国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原则及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a.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理论根据:土地资源人均数量少。
主要内容:一方面在土地利用上加强管理、制定保护土地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强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流、开源)b.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理论根据:第一、我国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
可耕地更少,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第二、根据各地的土地结构类型和人口、民族及经济基础等。
主要内容:根据这个原则,安排农、林、牧、矿等各业生产,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土地生产优势,建立起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比较
A.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长期的矛盾。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B.两者的比较:传统经济是“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单向流线模式。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传统经济对资源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增长以带来环境问题为代价。
循环经济对资源利用是“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资源利用率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
是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
使一个企业产出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能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
应全面了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事件、政策等
A. 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垦,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B. 南水北调工程
C. 西气东输工程
D. 西部大开发
E. 三峡水库
F. 小浪底水利工程
G. 青藏铁路
H. 长江中下游的河湖治理
I. 西电东送
J. 晋煤外运
K. 白色污染、一次性消费的治理
L. 绿色产品和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及绿色消费
M. 臭氧层的破坏
重点例题分析
1.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市的发展战略。
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
回答(1)
-(2)题。
⑴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⑵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其海拔高度在()
A.800~1000米之间B.1800~2000米之间
C.2800~3000米之间D.3800~4000米之间
⑶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解析:⑴、⑵题主要考查“春城”昆明的自然地理知识,解答⑴题从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入手。
A、C所提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主要活动时间在夏季使得气候高温多雨;B提及滇池和森林植被只可改善局部气候。
故选D,由于昆明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此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昆明的气候特点。
⑵题由于云贵高原的海拔约为1000~2000米,西高东低,而滇池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因此海拔接近2000米,答案选B。
⑶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建设发展措施。
解答⑶题用排除法,C、D会加重滇池污染,故而排除;A之做法会缩小湖泊面积,影响滇池生态功能,亦排出。
故选B. 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答案:⑴D ⑵B ⑶B
2.海洋水域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谁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加速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若开发过度,将会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
枯竭。
读后完成⑴—⑶题。
⑴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A. 藻类
B.虾类
C. 鱼类
D. 哺乳类
⑵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物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对一个平衡的动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⑶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全面禁止捕捞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洋资源的知识与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⑴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藻类。
⑵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成分间相互制约、协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远远多于动物的数量。
所以C是错误的。
⑶保护海洋资源可采取的措施有: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期;控制渔网网眼的大小,保护幼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答案:⑴A ⑵C ⑶D
3.图8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子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类登上南极大陆之前,人类对南极地区就有了影响。
答案:AD
4.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读图并结合已掌握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
⑵1993年后,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生产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是____________。
目前我国可以
出口的能源产品主要是____________。
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
这种能源在我国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⑷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__。
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____________趋势。
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
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分布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为70%左右;世界能源则以石油为主。
由于燃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空气,而且煤炭为非可再生资源,故我国要重视对水能等可再生资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⑴我国以煤炭为主,世界以石油为主⑵石油煤炭⑶水能西南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⑷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高) ⑸上升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能力培养测试
单项选择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
据此回答: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总量D.改善生态环境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表达了控制能源消耗、减少废气排放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