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泊秦淮》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泊秦淮》赏析+译文泊秦淮文|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泊秦淮①文|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②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②[商女]歌女。
③[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群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2)

名句赏析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表面上说商女“不知”亡 国恨,实际上是那些听后庭花的达官贵人; 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 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 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灯红酒绿、纸 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 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本诗主题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 借题发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泊秦淮》。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 的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 3.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泊秦淮 唐 杜牧
读一读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品一品
写景
交代时间、地 点
名句欣赏:
长,对此作简要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
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拓展延伸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 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
中的游客全是达官贵人,他
题临安邸[宋]林升 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
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
山外青山楼外楼, 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 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 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 者的愤慨。
练一练
课堂练习
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
的画面: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
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诗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
句是: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
泊秦淮
杜牧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PPT精品课件

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朗读指导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整体感知
《泊秦淮》是一首什么样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的哪些 思想感情?
《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 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 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 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沉重忧虑。
品味赏析
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 “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 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地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鉴赏评价
简要赏析《泊秦淮》一诗是如何即景抒怀的。 《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 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为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而生出 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朦胧、清冷;次句 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 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 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醉生梦死的豪门贵 族。诗作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 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 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检查预习
(1)重点词语理解 笼:笼罩。 泊:停船靠岸。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
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2)诗歌大意 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
白色沙渚上。 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 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参考教案2(部编本)

《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清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四、课堂检测十分钟测试。
五、拓展延伸比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体会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追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共12张PPT)精品课件

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
与形式发生较大
swa
泊秦淮
杜牧
古诗欣赏
杜牧(公元803-约 852年),字牧之,号樊 川居士,汉族,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 川文集》。
烟笼寒水 月笼沙
朦胧的月色和 轻烟笼罩着寒 水和白沙
本诗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 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qLC0-8R425cbnmdswaqLC0-8R425cbnmd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2、本诗后两句被称为唐诗绝句精品,请你 说说其在表达上有何特色。 表面上是对歌女的埋怨,实际上则 是批评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 诗人的忧虑与愤慨。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 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 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 听歌的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 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 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 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 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 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 演亡国的悲剧。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 亚、东南亚大片区域。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 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 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五6.学生通过相关诗句 的分析,总结诗歌主 旨。
五6.通过相
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9.那么研究到这里,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下本诗的主
题?
(明确:)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
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
忧愤。
六、借诗境、学手法
1.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六.学生根据相关诗 句,学习写作手法。 发言积极踊跃。
七.学生发言踊跃。
八.学生积极交流。
九.学生记录作业
十、学生积极,共同 背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继续积累关于“山”和“水”的诗句,并把它们整
理到积累本上。
十.教师引 导学生再次 背诵诗歌, 领悟诗歌的 语言魅力。
十、齐背《泊秦淮》,再一次领略诗人为国家担忧的心 声。
课堂教学小结(1分钟)
这首即景感怀之作,直书六朝金陵繁华一时,最后还是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满腔愤恨化为慷慨之言,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以身作则,就如《国殇》中所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 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人虽死亡神灵终 究不泯。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改其志。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南京 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 带又是南京城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 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 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3.了解了背景,我们能够窥探出作者感情的冰山一 角,下面我们加快脚步,去领略和聆听作者内心的声 音。
五1.教师引 导学生品读 诗歌一、二 句。
五 1.学生进行探讨 并积极回答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泊秦淮》(精校版可打印)

10 泊秦淮(唐·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凄冷的氛围,朦胧中透出忧凉,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近酒家”既内涵丰富启动思古之幽情,又引出下文“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唐后主陈叔宝所作艳曲之一,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这两句表面上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和批判了不吸取亡国教训、不顾国家安危、依旧沉溺享乐的晚唐统治者,表达诗人的愤慨之情,同时表现(2)虚实相生、借古讽今:以历史上南唐的亡国之音暗讽现在唐王朝的江河日下;(3)曲笔:表面上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
(4)用典:《后庭花》用了亡国之君陈后主所填《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暗指意味明显。
(5)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借助凄冷夜景渲染氛围,迷蒙中透着悲凉,奠定全诗情感主调。
2.前人评析: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写景命意俱妙,绝处怨体反言,与诸作异。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周云: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泊秦淮
杜牧
一、初读古诗 感知诗人
泊秦淮 杜牧
烟 笼 寒水 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后庭花。
【后庭花】《玉树后庭 花》的简称,是南北朝 时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 作的舞曲,被称为亡国 之音。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自读《题临安邸》
自读古诗读出个性美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
读古诗,练学法
吟读古诗,读出音韵 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汴州。
谢谢!
三、品读古诗
读出感情
品读古诗读出感情美 品读: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思考: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 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 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品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考: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哪些人?
(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看似批评歌女,实则批评 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统治者。“不知”二 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 诗人的忧愤之切。以辛辣的嘲讽,表现了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称“小李杜”著有《樊川 文集》。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 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 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 为人们传诵。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外忧患,战 乱不断,民不聊生。晚唐时局已经危机四伏,但统治者 却不以国事为重,视国政为儿戏,整日过着醉生梦死, 寻欢作乐的生活。
初一下学期语文泊秦淮2PPT课件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泊秦淮 杜牧
古诗欣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考:
1、你最欣赏这
首诗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 2、你认为作者
泊秦淮
杜牧
听到了什么?
3、这首诗实际 上是批评谁?哪 个字最有力度?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 写景——夜景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精品资料】部编本七下语文《泊秦淮》 (2)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作者】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杜牧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他的《清明》十分有名。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他才华横溢,称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背景】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注释】①选自《樊川文集》。
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lì)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
②商女:茶楼酒馆里伺候客人的歌女。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泊秦淮 (2)ppt课件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商女”和“《后庭花》”指什么?
• 商女:指歌女,旧时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作的歌曲
词极其绮艳轻荡,被后人称做“亡国之音”。
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 旦夕,可是陈后主依然沉溺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 亡国。
2、“犹唱” 是什么意思?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 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目“隋宫”,指的是隋炀帝杨 都营建的行宫江都宫、显福宫和临江宫等。此诗批 史上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君王,对他们的亡国行 了嘲讽。全诗借古喻今,内容深刻,手法巧妙,风 有力。
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评:诗中歌颂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同时也隐讽赵构的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 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酒楼上正 着《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由过去的历史想到当前的现实 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泊秦淮2-部编版

【诗境】 烟笼寒水月笼沙
请体会“笼”和“寒”的妙处。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 联系在了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绘出一 幅朦胧冷清淡雅的秦淮夜景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 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诗境】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请品味“不知”、“犹”两个词表达效果。
资料链接: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读诗意
想诗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的夜晚,烟雾笼罩着冰凉的河水,月 光映照着岸边的沙滩。我的小船停了下来,距酒 肆不远。
一阵轻盈的歌声传来。歌女们不知道亡国的 痛苦,在江对岸婉转高歌,好像在唱《后庭花》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文人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唐)白居易《观刈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张养浩《潼关怀古》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的《咏煤炭》 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泊秦淮
诗人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文学 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 世称“杜樊川”。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修改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bc5b3ba1c7aa00b42acbb2.png)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崇义县茶滩中小学钟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
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贾生》

《泊秦淮》《贾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
4、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而我觉得古诗词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
古诗发展最繁盛的朝代是哪个呢?(唐朝)。
的确,唐朝的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那么你们知道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是哪两个吗?(李白、杜甫)后人合称他们为“大李杜”。
而除此之外,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这指的又是谁吗?板书:杜杜牧李李商隐今天就让我们一睹这两位诗人的风采,学习一下他们的诗。
二、过程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泊秦淮》(一)写作背景: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二)介绍作者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代表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三)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全班齐读。
4.学生个别读。
学生和教师评价。
5.男女生比赛读。
并评价。
(四)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教学设计
——江陵县马家寨中学刘精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朗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诵读品悟,体验情感、把握意境;品味意境。
3.通过两首诗歌的比较、掌握朗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情感,品味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朗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①学生自读古诗,并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杜牧。
②指名介绍《后庭花》
③指名介绍诗人杜牧及写作背景。
二、研读《泊秦淮》
1.吟读古诗,读出音韵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出节奏美
1)师范读一、二句,指导朗读节奏的方法:七言绝句的朗读宜二二三式。
这样节奏分明,但注意不要读断,语速要放慢,适合用延长音。
2)分小组朗读练习,要求边读边划出节奏。
3)分组展示带节奏朗读。
4)师点评。
2.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活动二:朗读古诗读出感情美
1)品读: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思考:①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指名回答(写诗人夜泊秦淮时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②怎样读出这两句的画面美呢?
(师点拨:哪些词最能突出这种景物特点?这些词就要重读)。
(明确: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朦胧凄迷的景象)
③指名朗读这两句诗。
·师生共同讨论,点评。
·有感情齐读一二句。
2)品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考:①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哪些人?
(明确:这两句用了曲笔,表面上批评歌女,实际上批评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统治者,“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以辛辣的嘲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愤慨。
②怎样读出诗人的忧愤之情呢?哪些词应该重读?
·下面分组讨论朗读,品析朗读中的重音。
·分组展示朗读并品析朗读重音。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并示范朗读三四句。
(强调“不知”“犹”应重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三四句。
3)有感情的朗诵《泊秦淮》。
(要求:为了使感情表达更充分,可配上肢体语言。
)三、自读《题临安邸》
活动三:自读古诗读出个性美
要求:用赏读《泊秦淮》的方法自读《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全诗及赏读古诗方法:①初读古诗,感知背景。
②吟读古诗,读出音韵。
③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
1)分组自读并讨论。
2)分组展示朗读。
3)师生讨论点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读了《题临安邸》,已经掌握了赏读七言绝句的基本方法,我们还发现这两首诗在写法及感情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愤之情。
5)有感情齐读《题临安邸》
四、课堂小结:古诗,言有尽而意深远,古代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志士给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
‘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为了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做一个爱读诗,会品诗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