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
卷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2分)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
..填在方格内。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zhuāng(),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啬.()了。
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斯,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选自《雨的四季》)
2.(3分)选出对名著的表述错误的
...两项()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句中的“友人”指的是“范爱农”。
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我”在阅读“老莱娱亲”和“程门立雪”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D.《父亲的病》中陈莲河给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E.《五猖会》中,“我”所见的赛会一次比一次繁盛,赛会后“我”都留存很多纪念品。
3.(2分)下列对句中词语运用分析错误的
...一项是()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两句中加点字的词性一样。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
..不算重……”句中的“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C.“欢迎您光临寒舍。
”句中的“寒舍”是谦辞。
D.“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
..,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
”句中“惭愧”的和“悔
..,也不悔恨
恨”不是同义词。
4.(4分)阅读网友针对当下生活中的“低头族”引发的相关评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
(2)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二、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9分)
5.(3分)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题目。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三、四两句诗人借月抒怀,这一片“愁心”中包含着诗人的哪些
..情感?6.(6分)默写。
(1)夕阳西下,。
(2),山岛竦峙。
(3)遥怜故园菊,。
(4),于我如浮云。
(5)《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序交替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7.(12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周宅酆、镐①,近戎人。
与诸侯约,为高葆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酆(fēng):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镐(hào):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
②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去后乃.至
②下车引.之
③褒姒大说.
④因.数击鼓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3)甲文中友人最后都认错了,元方却置之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8.(6分)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各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
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段从多角度对百草园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相对应的句子。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2)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结合选段的描述,说说“乐”体现在哪里?9.(9分)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选段(有删改),完成各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
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
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
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
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
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
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
一家人送他出了门。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之一。
请从文中举
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赏析开头两段文字景物描写的作用。
10.(13分)阅读丁立梅的散文《秋天的黄昏》,回答各题。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
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
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
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
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
它们是有眼睛的。
它们的眼睛,
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
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
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
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
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
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
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
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
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
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
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
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捡
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
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
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
手里。
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
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
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
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
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
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
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
不多见了啊。
人和牛,都老了。
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
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
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
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
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
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
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
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
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
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刊》)
(1)选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从“河堤”、“从河堤往下看”、“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这些词和短语可知本文是以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B.第1段中的“吞”字写出了城市灯光亮得早,与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C.第5段中“繁华落尽的大片田野”在秋天的黄昏显得沉寂和忧伤。
D.文中第13段画线句的朗读建议为: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者的不舍留恋之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7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的“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
三、作文(40分)
11.(40分)请以“只是因为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
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2分)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
..填在方格内。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zhuāng(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莅)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吝)啬.(sè)了。
它既不倾盆瓢泼.(pō),又不绵绵如斯,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选自《雨的四季》)【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解答】答案:
妆,莅,吝,sè,pō
【点评】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3分)选出对名著的表述错误的
...两项()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句中的“友人”指的是“范爱农”。
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我”在阅读“老莱娱亲”和“程门立雪”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D.《父亲的病》中陈莲河给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E.《五猖会》中,“我”所见的赛会一次比一次繁盛,赛会后“我”都留存很多纪念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积累作答。
【解答】ABD.正确;
C.有误,“程门立雪”改为“郭巨埋儿”;
E.有误,根据《五猖会》中“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
可知赛会并不是一次比一次繁盛,只是作者的希望。
故选:CE。
【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
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
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
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
因此,考生要重视
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
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
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
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常网络。
3.(2分)下列对句中词语运用分析错误的
...一项是()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两句中加点字的词性一样。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
..不算重……”句中的“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C.“欢迎您光临寒舍。
”句中的“寒舍”是谦辞。
D.“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
..,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
”句中“惭愧”的和“悔
..,也不悔恨
恨”不是同义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语知识中有关词性、词义以及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做好题
目,需要认真读好每一个题干,结合语境认真辨析词性、词义然后做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下点小雪”中的“下”是动词;“山上”的“上”是表示方位的名词。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包括好多语文知识,词性、词义、古文化常识。
要想准确的掌握这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同学们平时积累,多加训练。
4.(4分)阅读网友针对当下生活中的“低头族”引发的相关评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
(2)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分析】这是一道材料阅读题。
第一题考查材料探究。
第二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
【解答】(1)细读三则材料,根据材料二中的“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材料三中的“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可得两种负面影响:一、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
二、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本题时,围绕着日常生活中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多与亲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表述即可。
答案:
(1)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2)示例:我们平常应该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多与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拉近心
与心的距离。
【点评】多个材料比较提取信息的方法:①看这多个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是围绕什么共同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举例。
②围绕话题分析题目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赞同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组织语言。
③回答时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
因此做此类题,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二、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9分)
5.(3分)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题目。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三、四两句诗人借月抒怀,这一片“愁心”中包含着诗人的哪些
..情感?这里有对好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安慰之情。
【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王昌龄贬龙标尉,李白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解答】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理解诗意,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诗人的好友属于被贬,所去之地非常的荒凉偏远,这首诗里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此去遥远,长途跋涉,作者心中有对友人的担忧。
好友一心为国,却被贬,所以有对现实的不满。
友人将要远离,所以有对友人的思念。
一路行去,山高水远,所以有对友人的关怀与安慰之情。
答案:
这里有对好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有恳切的思念,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安慰之情。
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6.(6分)默写。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序交替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
(1)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2)水何澹澹(注意“澹”的书写)
(3)应傍战场开
(4)不义而富且贵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注意“残”的书写)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7.(12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周宅酆、镐①,近戎人。
与诸侯约,为高葆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酆(fēng):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镐(hào):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
②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去后乃.至才
②下车引.之拉,牵拉
③褒姒大说.同“悦”,愉快,高兴
④因.数击鼓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3)甲文中友人最后都认错了,元方却置之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分析】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