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之后,修建私家园林。

园林不仅是宴饮游乐、赏花作诗的场所,园中容纳自然山水于的造景美学也蕴藏着期求隐逸的情志,让士大夫兼得入世和出世,无须告别朝廷而得以享受之趣。

自此园林艺术中也就逐渐融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

A. 如火如荼尺寸之间洗尘
B. 如火如荼瞬息之间超尘
C. 方兴未已瞬息之间洗尘
D. 方兴未已尺寸之间超尘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过桥,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①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②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③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
④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⑤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
⑥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A. ⑤④③②⑥①
B. ③②⑥①④⑤
C. ⑤④③②①⑥
D. ③②①⑥④⑤
3.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万条。

③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A. ①寒食②中秋③端午④重阳
B. ①除夕②七夕③端午④清明
C. ①寒食②七夕③元宵④重阳
D. ①除夕②中秋③元宵④清明
4.下列各项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寓意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会徽上方的三颗“五角星”相连,寓意合作,下方的“彩带”和“五角星”突
出了军队和军人特征。

B. 会徽呈“7”字型,象征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五角星”手牵手寓意世界各
国军人齐聚武汉,共庆和平盛会。

C. 会徽造型,形似我国古代兵器“戈”的造型,体现了军人的勇武精神和我国军
事强国战略思想。

D. 会徽的“彩带”造型,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又形似
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和地域文化特色。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刻意回避刘备,第
三次时被刘备打动,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答应辅助刘备。

B. .《茶馆》的结尾,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三位老人在经历了三个黑暗的年
代后,绝望地撒纸钱“祭奠自己”,这同时也是在给旧时代送葬。

说,这种水平的普及毫无意。

C. 《边城》既歌颂了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等自然朴实的生活方
式,也隐含着作者对传统美德、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的痛心。

D. 《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的人,他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
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民众的守旧和顽固。

E. 《老人与海》中,马诺林从老人那里学到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并懂得了生活的
艰辛与男人的责任,他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出门打鱼的生活。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______ ,信以成之。

(《论语》)
彼童子之师,______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______ 。

(《诗经•氓》)
惟草木之零落,______ 。

(屈原《离骚》)
______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______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______ ,约于身而广于世。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试简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简答题
唐代胡曾有诗叹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诗中的长者是谁?他的做法难以被称为真正的长者,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54.0分)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灾
庐隐
丝丝的细雨,从早飘到夜,从夜飘到明。

天空黑黝黝的,如同泼上了一层淡墨。

天地间充塞着非常沉重的气流,便连呼吸也像是不容易呢。

雨随着时间不断加增它的积量,愁苦也更深地剥蚀着村民的心。

忠信村的农夫王大闷坐在草棚下,看着被雨打得偃伏在地上的青麦梗和渐渐萎黄的嫩麦穗,内心充满着忧苦。

“唉,老天爷!”他讷讷地叫着。

忽然,一张绛红色的小圆脸从草屋的门口现了出来,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不住地看着正在叹气的王大。

“爹爹,我要念书,你得给我买一顶好看的帽子,也要做一件长衫。

”黑儿笑嘻嘻的扳着王大的颈子道。

这是一种沁心的甜美的声调,王大的心弦不禁颤动了。

“只要今年有收成,爹爹全给你买。

”他拉过孩子,温和地抚弄他的短发。

但是雨滴又一阵急狂地敲在草棚上,王大长叹:“这雨要是还不止,这地方就不用想再有人活了!”
“唉,黑儿的爹,这是天老爷的责罚,还是到村东关帝庙求求关帝爷吧!也许天可怜见,雨不下了呢?“王大的妻在绝望中想出这唯一的办法来。

王大觉得妻说得
对,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洗净了手脸,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着,祈祝了许久。

这一天下午,雨像是有住的意思,泼墨似的黑云也渐渐退去,王大虔信关帝爷的灵验,便心里许愿,如能免了这次水灾,他一定买个三牲供祭。

同时美丽的幻梦,也在脑子里织起来,他在麦地里绕着圈,虽是有些麦子已经涝了,但若立刻天晴,至少还有六七成的收获,于是一担担的米谷挑到打麦场去,跟着一把把的银圆握在了手里。

半夜里一个霹雷,草房上飞击着急骤的雨点,窗眼里闪着火龙似的电光。

王大跳下地来,双手合十念:“救苦救难的关帝爷……”
轰隆,轰隆,一阵巨响。

王大借着一道闪电的光亮,看见山那边一团一团的山水向下奔,他失声叫道:“老天,这可罢了,快逃命吧!”
王大帮着妻抓了一堆衣服,背起黑儿,冒着急雨,一脚高一脚低地奔那高坡去。

轰隆,轰隆,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

他们看见许多的黑影都向高处狂奔着,凄厉地叫着哭着。

王大喘着气,拉着妻子来到了高坡上,这时天色渐亮了,村子已成了茫茫的大海,而水势依然狂涨,看看离这高坡只有二三尺了。

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但是一切的神明都像聋了耳朵,再也听不进这绝望的呼声。

这时候,一个高掀的大浪卷过来,土坡瞬间被淹没,于是这三个人影便不见了,只露出那土面上的一株树梢。

恐怖的三天过去了,水渐渐退去,天色也已开晴。

有些怀恋着故土的村人,仍然回来,草草搭个草棚,苦挨着度日。

一天早晨,村民阿泉下田时,看见一个老农坐在一个土坡前低头垂泪,他走近细认,原来正是失踪的王大。

他站住叫道:“大叔,是你啊!婶子和黑儿兄弟呢?”
王大听到妻子和黑儿,又流下泪来,抖颤着声音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这些日子在什么地方躲着的?”
王大抹了把泪,说起了他被救的经过。

大水那夜,当一个浪头盖过来的时候,他攀住一块木板,任着它飘了下去,在呛了不知多少口水后就昏迷了过去,后来被冲到一块沙滩上,一位打鱼的老人把他救了过来。

“唉,你看这还像一个村子吗?我今早看到村边有个大冢,听说里边埋着几十个这次死去的人,妻和黑儿也在里边。

唉,阿泉,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现在打算怎么过活?”
“我要去修河堤。

”王大说。

“昨天我已经见着县里招募民夫去修河堤的告示了!”阿泉停了停,“村里大半的人都要去,这倒是好事,修好了河堤,以后就不会再遭殃了。


“我也这样想。

”王大说,“自己受了苦,不忍心后人再受苦。


“大叔,明天河堤上见吧!”阿泉说完就走了。

王大又向着那大冢滴了些泪,便去应募了。

几个月后,河堤完工了,王大在他原先住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屋,寂寞地生活着。

第二年夏天,虽仍然接连下雨,但村子里是平安的。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水灾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暗示了村民们艰难的处境,也烘托了他们愁苦的心情。

B.小说描写黑儿的可爱与期盼,既使沉郁的氛围变得轻快,也与后文写黑儿被洪水淹死的情节形成反差,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

C.小说结尾写王大“寂寞地生活着”,一方面表现洪水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王大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奋力抗争。

D.小说通过写王大从担忧水灾、寄托神灵到修筑河堤、造福后世的变化,表现了村民们思想的转变,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对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以“水灾”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文章,完下列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

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

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

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法国19 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古琴艺术
吴钊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因人绝弦的千古美谈,讴歌了超越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律学、乐学、斫琴工艺、演奏技巧、传承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

相比于传统乐器,古琴琴体形制特殊,制作工艺精致,兼具视觉审美与实用器物的双重价值。

历代琴人将古琴每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

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似画作之上的题款、刻印,无论是作为寄情寓志,还是作为操弄之后的闲暇把玩,都体现出琴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文化情感。

现存的传统古琴曲目约有三千余首,在标题之下多有提示性的解题。

从思想内涵来看,基本可以归在儒、释、道三家以及清谈玄学的范畴之内,其表现形式多借写景、叙事完成抒情。

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是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指法、奏法,而不记节拍节奏。

现藏于日本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乐谱,其用汉字详细描述的记谱方式像是一份加密文件,缺少古琴这一“密码本”,是无法从中读出音乐的。

繁琐的记谱在唐代得以简化,减字谱沿用至今已逾千年,具有简便易学与记录音位、手法详尽的优点。

也正是由于琴谱是一种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指位谱,因而这一古琴秘笈须通过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完整地传承旋律。

琴谱不记节拍节奏的特点,也使得据谱演奏古琴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这一特殊的过程被称为“打谱”,是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

两千年来,琴人通过“打谱”
的方式,不断地在古老的琴乐艺术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心授”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等关系方面的经验与智慧,使得传统乐曲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放的前进的河流,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

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B.在古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常见体现琴人特有的文化情感的题款、刻印。

C.古琴琴谱不记节拍节奏,难以直接视唱,只有依托古琴,才能读出音乐。

D.琴人在演奏古琴时之所以能够“打谱”,是因为古琴琴谱是一种指位谱。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文章以知音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B.文章从多个方面将古琴艺术和传统器乐艺术作了比较,阐述了古琴艺术的特点。

C.文章以“文字谱”《碣石调•幽兰》为例,论述了古琴琴谱记谱方式的独特性。

D.对于古琴琴谱,文章先交代记载内容,再从旋律传承和演奏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古琴艺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哪些情感追求?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综艺是一个娱乐产品,但本质是一个文化产品。

就在刚刚重回观众视野的一档热门网络辩论综艺秀中,一段夺人眼球的危险发言被炒作成了流量热点,而这位辩论人也俨然被包装成了节目最大亮点,接受包括现场多位嘉宾在内众多网友的掌声与喝彩。

辩题是这样的: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小猫,你救哪一个?这本是一个探讨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的辩题,但辩论者却另辟“蹊径”,三言两语就瓦解了艺术的价值,“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

言语间,甚至否定追求崇高的生命意义,讽刺其他辩手过于“理性”,“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维系这个世界靠的就是我这样自私的人”。

试问,如果“燃烧的名画”更美,那么美术馆、博物馆又意义何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何让全球亿万人为之心碎流泪?承载“南美记忆”的巴西囯家博物馆毁于大火为何让历史学家齐齐扼腕?更遑论,中国人记忆中难以释怀的“火烧圆明园”之痛。

救“燃烧的名画”,还不如救能“抱在怀里的小猫”,这番似是而非的“新奇”言论随着节目组对“精彩片段”的反复强调而不断传播。

其言论中的偏颇、乖戾之处,却被现场大牌嘉宾的笑声与掌声所掩盖,在网络世界里搭乘“流量”快车肆意横行。

不可否认,网络综艺的大部分观众是年轻人,他们渴望以一种新鲜有趣的方式获得知识,了解世界,帮助自我成长。

几年前这档节目能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网综,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少辩题直面了当代青年生活中的“痛点”,而优秀的辩论确实能激发青年人思考与反省。

这一次,为了制造“笑”果、博取流量,而听任近于荒谬的言论堂而皇之地广泛传播,则着实令人忧虑--让这样的辩论“高手”赢了,节目和观众却输了。

(《文汇报》2019-11-18有删改)
文中辩论人的“诡辩”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让这样的辩论‘高手’贏了,节目和观众却输了”?
“诡辩”横行网络综艺的原因有哪些?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13.阅读:《贞观政要•崇儒学》
太宗初践阼
..,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
..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

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

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
众艺。

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

四方儒生负
书而至者,盖以千数。

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

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

”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

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

”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

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

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

’”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

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

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

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
..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

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
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
A.太宗初践祚
..践祚:登基、即位
B.稽式
..旧典稽式:取法
C.随方
..晓答,援据详明随方:随意
D.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懿德:美好德行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
A.唐太宗着意文治,设置弘文馆,崇尚儒学,确立周公、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B.贞观二年,唐太宗广收天下儒士,加以赏赐,下令他们聚集到京师,破格提拔了不少儒生。

C.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下诏对梁代、北周、陈代和隋代的诸多名儒,以及占子夏、公羊高等二十一人,给予褒扬和尊崇。

D.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让颜师古考定五经,考定完毕,又下诏让房玄龄召集诸位儒生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并叹服颜师古,太宗也大加赞赏。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

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③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崇儒学”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事情。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