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临十大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面临十大压力。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类似现象。
教师因为某种原因情绪低落,低落的情绪会不自觉地带入教学活动,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情造成消极影响。
尽可能地避免“踢猫”现象,将积极的情绪带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尤其是面对课业繁重、竞争压力大、社会期望高等现状,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迫切而必要。
教师心理障碍高发
【关注】广州市天河区教委举行的一次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保健的讲座中,心理咨询师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
经了解,教师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不安感、精神紧张、无法正常入睡等。
近年来,许多调查都显示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教师,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制约着教师的成长,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009年,首都医科大学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农学院等16所市属本科院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进行心理状况
的调查。
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73.8%的青年教师反映“虽然能够应对日常工作,但感到精力欠缺、疲惫”;有7.2%的人感到“压力非常大,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感觉“精力充沛,很少感到疲惫”的仅占10.8%。
而且,已经有近10%的被访者表示,仅靠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已难以调适,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尽管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表症却很相似:一是怨职情绪。
即不热爱本职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
二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症状。
如抑郁、焦虑,以及各种伴随着心理行为问题而出现的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头痛、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呼吸不畅、心动过速等。
三是缺乏爱心和耐心。
因成绩不好就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体罚、打骂学生或者进行口头羞辱,夸大学生的问题,处理问题简单粗暴。
言语攻击(软暴力)四是职业倦怠,主要特点是对教育和教学工作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易怒、焦虑、悲伤和自信心降低。
表现为情绪衰竭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对学生和教学工作态度消极、冷淡和缺乏感情反应;个人成就感降低,难以从工作中体验到积极情绪。
有专家点评,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处理好各种角色冲突正确地对待压力与挫折,把握好情绪的阀门,不断地进行性格的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与学生观并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的能力
“载不动许多愁”
【关注】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王老师的工作表:7:25—8:00到指定岗位值班;9:25—10:10上课;12:05—12:30到岗值班;12:40— 1:40照看三个班学生的午休;1:40—2:00到指定岗位值班;3:10— 3:55上课;4:10—5:30指导学生做功课;5:30—6:00清场。
由于人手有限,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教学、活动安全,每一节课下课后,教师们都要到指定岗位值班。
除了一天的教学和值班任务,王老师还要抽时间备课、批改作业、修改学生习作、指导校刊的出版…… 王老师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到12小时。
“每天都像打仗一样”、“站了一整天,再也没力气、也没心情买菜做饭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
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已成为导致教师心态失衡的“罪魁祸首”。
具体表现为,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学校压力带来的抱怨感、倦怠感,学生压力带来的困惑感、危机感,同行压力带来的不安感、落差感,自身压力带来的自卑感、无助感等。
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
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
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有这样的一项调查耐人寻味,对1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你热爱学生吗?” 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
再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教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 的仅占10%。
学生看法与教师期望有着较大的反差,这项调查反映出不少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挫败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不能“立竿见影”,往往经过一个缓慢的阶段才能逐渐显现,这也让不少教师在辛苦的付出与心理成就感之间形成落差,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有这样一则报道引人深思,青岛一位优秀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爱戴。
然而有一天却因一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情绪失控,对学生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伤害。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心理疲惫素”并发所致,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位因体罚学生而被学校开除的教师,在被开除之后反而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我心里可以解脱了,不用再承受社会给予我那么大的重压了。
”
教师在学校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学生的心理调节者和朋友……如此多的角色定位,以及“为人师表”的要求,往往使得教师在学校工作的过程中,压抑和控制自己的负面和消极情绪。
久而久之,坏情绪的不断累积加之缺乏合适的疏通渠道,就造成了坏情绪的“零存整取”,突然暴发。
因此,对于教师小的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疏导极为重要。
呼吁开设教师“情绪假”
【关注】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烦躁、家中有事带来情绪焦虑…… 当老师在上课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时,可以申请调课,也可以请半天假,由学校的领导为其代课。
从2006年起,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三校便在全校教师当中推行“情绪假”,引起社会关注和不少好评。
迄今,黑龙江省、山东省等多所学校也纷纷为教师开设了“情绪假”。
针对教师的心理问题,有关专家呼吁,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改革的底线。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
切实关心教师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样非常重要。
有教师建议,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疏导教师想不通的问题。
还可以尝试设置教师心理发泄室,为教师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场合,及时解决教师心理问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俞国良指出,培养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需要从教师人才选拔和培养着手,应该在师资队伍的培养阶段,就对将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师范生进行考察,考察与测试其人格特
征、自我意识、情绪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角色意识、职业期望、教育观念等,确保这些“准教师”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应该随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预防、减少和杜绝职业倦怠的出现。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尝试成立“教师中心”,由几个学校或行政区组成服务于该区域教师的机构,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与同行讨论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巧和心理支持的场所;有条件的地区,还应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帮助新教师度过最初的心理不适应期。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为教师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案例一:赵某,女,31岁,单身,心理学博士,现为某高校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辅导工作。
该教师平时为人高傲,经常有不同于常人举动。
某日,乘坐校车时,由于本人长相年轻,司机误认为学生而要求其买票。
赵某既不解释也不出示有关证件,而是就“凭什么叫我买票”与司机发生争执,并站在车门口与司机对峙近半小时,期间使用了不少激烈和粗鲁语言对司机进行漫骂,并在司机妥协后仍然不肯停止,其它教师多次劝阻无效,行为完全失去理性。
案例二:2006年,某中学32岁的青年教师张某跳楼自杀。
这位专门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最终没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
张某是学校的政治老师,还是团委书记,平时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组织各种活动、办团会、检查班级治理、指导学生的思想
工作等等,工作压力很大。
据推测,其死因可能与没有当上学校教导主任有关。
这位很会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优秀老师却无力“拯救”自己的灵魂,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
以上案例虽然只是个例,但事实上,据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所做的中国
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中有82.2%的教师感觉
压力大,只有28.8%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
可见,教师已经成为
目前心理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心理教师传授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面对的是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是他人“心理垃圾”的收容站,是一个助人但又轻易使人心力交瘁的职业。
心理教师长期处于情绪焦虑和波动之中,面对的压力相比其他教师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发生行为异常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但由于从事心理工作,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一直没能引起社会的重视。
案例三:有一患者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百药无效。
经医生诊断后发现,他患的是“疑病症”。
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对他的治疗。
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一种综合症。
正巧,目前刚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例。
注射一只,保证三天就康复。
三天后,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了。
其实给他注射的只不过是普通的葡萄糖水。
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积极暗示以及引起患者的积极自我暗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