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对现代科技的应用,即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追踪过程,科技发展中各阶段的延续长短,进程快慢和替换速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速度和进程阶段。
杭州市是沿海发达城市,负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那么实现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同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农作物病虫害猖獗、动物疫病、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杭州市农业现代化即将跨入基本实现阶段
(一)杭州都市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1、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提高。
从1990年起,我市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提高,1994 -1997年实现快速增长,1998-2002年长幅趋于平稳,2003年我市开始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又一次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2005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4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827亿元,增长51.1%,年平均增长8.6%。
图一:杭州市历年农业产值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1993-1996年和2002-2005年这两个时期是我市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比较快的时期,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比2000年增长56.4%,年平均增长9.4%。
虽然农民收入构成中农业生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增加,但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有所增长。
图二:杭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2、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由于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的调整,形成了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区域布局更趣合理。
一是优势、特色产业凸现。
都市农业的实施,加快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市“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优势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8%。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到位,粮经比日趋合理。
我市从1985年开始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0年我市粮经比已接近60:40,到2005年粮经比调整为46.8:53.2。
三是种养结构有细微调整,渔业比重增加、种植业比重降低。
四是区域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如萧山市的花木、特种水产和蔬菜,余杭市的水产和水生蔬菜,富阳市的芦笋和蘑菇,桐庐县的板栗和蜂产品,临安市的竹笋、山核桃和高山蔬菜,建德市的草莓和柑橘,淳安县的水果、茶叶和蚕茧,近郊的蔬菜、花卉和高档水产品等。
表一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图三:杭州市十五期间粮经比变化
图四:杭州市种养结构比较
3、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农产品竞争力提高。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到2005年杭州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451家,其中市级以上167家,省级25家,国家级3家。
2005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77家,总销售收入157亿元;销售超过亿元企业45家,4亿元以上10家。
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资产、销售收入方
面有显著增长,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到2005年全市共建成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185个,总面积达到86.86万亩。
通过认证并保持相应标志使用权的安全农产品(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类)品牌共计136家20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6家110个,绿色食品19家73个,有机食品21家22个。
4、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发展。
我市农业企业中的大部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2685家,资产总额1400亿元,年销售额1600亿元,利润100亿元,上缴税收120亿元。
农业加工企业年收购农产品原料131.8万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加工的产品包括茶叶、首次、竹笋、竹木制品、畜禽、蜂产品、、山核桃、蚕茧、奶制品、粮油、饲料等。
(二)杭州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
1999年杭州市委发布了《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提出到2010年,75%的乡镇跨入基本现代化行列,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1、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对农业现代化评价的方法比较多,他们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评价的结果也各有差异。
我们采用杨万江的测评方法,对我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测评。
该指标体系分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保障系统等2个子系统,又分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等一级子系统。
包括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耕地有效灌溉率、耕地农机动力、一产从业人员劳均农机动力、耕地农村用电量、一产从业者人均用电量、耕地农业增加值水平、土地粮食产量水平、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一产从业人员人均粮食产量、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肉蛋鱼产量、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业增加值比重、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单项指标。
该测评法将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为5个发展阶段,依次称为准备阶段、起点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以此反映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准备阶段指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小于30%,起点阶段为30%-50%,初步发展阶段为50%-70 %,基本实现阶段为70%-90%,发达阶段为90%以上。
2、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经综合测算,我市2005年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程
度为68.65%(我国2001年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程度为35.04%),其中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的实现程度为66.62%、农业保障子系统的实现程度为71.7%;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中农业生产条件的实现程度为53.5%、农业投入水平的实现程度为49.22%、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实现程度为89.49%,农业保障子系统中经济结构的实现程度为63.34%、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实现程度为80.06%。
各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详见表二。
由此可见,2005年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末期,即将跨入基本实现阶段。
但是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表二杭州市农业现代化指标实现程度
3、影响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从指标体系分析,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各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对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差异也非常大。
其中耕地农业增加值水平指标达到2082.10元/亩,实现程度最高,为160.16%,其次分别为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恩格尔系数、耕地农机动力、耕地有效灌溉率、城镇化水平和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等指标,实现程度都超
过了85%。
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指标是影响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大的障碍因子,其实现程度最小,仅10.33%。
其次分别是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一产从业人员人均粮食产量、一产从业人员劳均农机动力、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肉蛋鱼产量、耕地农机动力等指标,它们的实现程度均不到50%。
在这些障碍因子中,由于耕地资源不足是客观现实,即使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一产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资源也很难达到人均30亩的标准值。
从一级子系统看,实现程度最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为89.49%,其次是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实现程度为80.06%;而农业投入水平的实现程度为49.22%,对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农业生产条件,其实现程度为53.5%。
二、农业技术创新加快了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
杭州市农业的飞速发展,有科技、政策和投入三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技术。
农业技术创新不仅为杭州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杭州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杭州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已经开始引领杭州市农业向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发展,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1、研究开发了一批解决农业发展瓶颈的新技术。
1996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包括兴农工程在内的“钱江科技潮”综合工程,引导有关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一批成果。
如“特种瓜果引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匙吻鲟孵化驯育与大水面增养殖技术研究”、“优质黄鸡配套组合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有益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示范与推广”等。
2004年市农科院在科技局、市农办的支持下,联合有关单位开发了“杭州市农业专家系统”,具有智能化、傻瓜化、本地化和动态化的特点。
2002年又启动了航天育种研究课题,开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工作,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部门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丰收计划项目,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品质量和增加农业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种植业上我们引进的新技术主要有粮油轻型栽培技术、草莓良种脱毒繁育技术、水果套袋和网架技术、频振式杀虫灯、植
保机械授粉技术、以及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如“护地净”和“吡虫啉”等的应用;在养殖业上主要推广奶牛快速繁育和饲养技术、生态甲鱼养殖技术和海水虾人工育苗养殖技术推广等。
3、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良种覆盖率提高。
以“种子种苗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良种化,围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抓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良种原种场和市级良种繁育基地,初步形成了市、县两级的引种、示范、繁育、推广体系。
首先是育,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育农作物品种,如近几年选育的杭茄系列茄子、采风系列辣椒、迎霜等茶叶品种。
其次是开发利用,我市农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市大规模开发三角鲂、翘嘴红鱼白、乌鳢、河蟹等钱塘江经济鱼种,进行人工养殖,其中三角鲂2003-2005年推广养殖面积约1万亩。
第三是引,重点是引进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加速良种引进推广和更新速度。
第四是提纯复壮,保持良种的优良种性。
从2000年起,我市良种覆盖率均在96%左右,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4、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2000年开通了我市第一个农业网站“杭州龙网”,而后杭州农业信息网及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杭州渔技网等专业网站相继开通,为全市农民提供技术、品种和市场信息。
2003年我市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当年完成了1619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建设,2004年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2920个,占全市村总数的69.3%。
农业专家系统加上农业数据库为农民生产决策提供了周到的服务。
5、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从1997年开始杭州市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了原蔬菜研究所乔司基地、余杭上湖等园区;2003年我市全面开展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到2004年共建成了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19.9万亩,养殖规模266.6万头(羽、只),带动农户13.1万户。
建成了都市农业专业村500个(市级示范村100个,县级专业村400个)。
2004年市科技局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当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个。
这些高起点高规格的园区和专业村,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已成为产业区域发展的示范龙头,产业积聚块状经济的典范。
6、农民素质逐步提高,技术扩散加快。
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绿色证书
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
据统计,2004年全市187个乡、镇、街道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110838人,其中区、县(市)培训109443人,市本级培训1395人。
据杭州市农村住户调查统计资料,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有缓慢提高的趋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由1998年的7.42提高到2004年的7.97,提高了0.5。
表三杭州市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三、新时期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杭州市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杭州市和全国一样,各个时期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从“一五”期间(1953年—1957年)的20%上升到“五五”期间(1976年—1980年)的27%,到“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上升到40%左右。
2005年全国平均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浙江省为54%,杭州市50%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是70-80%,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更是达到96%。
因此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仍然偏低。
2、农业技术成果数量少,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
农业技术创新源来自农业科学研究。
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成果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是我市农业科研成果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市科技三项资助的项目每年均在10项左右,平均每个市级单位不到1项。
同时我市农业科研成果档次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
总体看我市农业技术成果是四多四少,即农业科技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少;普通技术研究多,高新技术及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少;增产技术多,优质技术少;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技术少。
我市农业科研成果档次不高,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获奖成果少。
2001-2005年,全市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包括林业、水产及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83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52项,且没有一等奖的项目。
5年间获得的31项省科技进步奖中,仅有3项成果是由我市有关单位主持的,其余28项均为省级单位主持,我市有关单位参与的项目。
2004年全市获科技进步奖的农业科技项目有10项,占全市奖励的科技项目的12.20%,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仅1项,占全市获省科技进步奖项目的5.26%。
表四杭州市农业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二是育成的品种少。
近几年来,我市育成的农作物品种屈指可数,蔬菜品种有杭茄一号、采风一号;水稻有八优52、杭959;草莓有红;据初步统计,2002年-2006年3月全省审(认)定的品种有163个,我市仅26个,占 15.95 %,到2005年11月,全省申请农作物品种权保护53个,授权6个,但这些品种几乎为省级科研机构囊括,杭州市仅有种子技术推广站1个。
三是获专利少。
到2005年8月,我省农业科研单位申请专利151件,授权35件,也几乎为省级科研机构囊括。
3、农业科技的覆盖面不广。
从科研的角度讲,尽管我市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但现有的成果基本集中在产中环节,对产前、产后技术涉及不多,农产品多用途利用开发以及储存保鲜、加工增值方面的科技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而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
从推广的角度讲,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面非常广,农业推广人员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工作量非常大,但农业推广人员的数量又十分有
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得采用抓点做样的办法进行示范性推广。
同样培训工作也是如此,主要骨干农民才能得到培训,大量农民没有参与培训的机会。
4、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
我市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推广机构分散,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各家单位各自为政,协作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
二是农技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技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能真正从事推广工作,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
三是从科研成果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的要求看,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体单一,推广方式陈旧,推广效果欠佳,运行机制不灵活。
主要是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少,农技推广项目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农技推广部门与相关机构各自为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难以配套推广,服务内容一般化,公益性服务没有很好到位,经营性服务也没有搞活。
四、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
1、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难以提供满足农民实际需要的技术。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技术供给的主体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为科研而科研;科研人员则以个人利益极大化为目标,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不合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仅30%,大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阁。
2、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不足。
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与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资强度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政府的60-70%。
乡镇一级的农技部门大多是“只有人头费,没有工作经费”,无法开展科技示范和项目推广工作。
就杭州市而言,虽然近几年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有较
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没有达到《农业法》中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市级财政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3.7%、11.8%和21.3%,而同期市级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分别只增长了20.2%、17.4%和16.6%,除2002年外,2001年和2003年都没有达到同期财政增长幅度。
同时农业科技投入占全市科技投入的比重也没有达到“各地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三分之一”的规定。
2001年至2004年市级用于农业科技的经费占年度科技项目经费总额分别为21.71%、25.83% 、34.17%和27.79%。
3、农业科研、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据统计,2005年全市各级各类专业农业技术人员1182人,在农村人口中比重低,每万人中仅有农业科技人员3人,既使按一产劳动力计,每万人中也仅有农业科技人员13.50人,而以色列有140人,美国有80人,日本有75人。
农业科技人员中,正高级职称2人,仅占全部科技人员的0.17%;高级职称178人,占15.07;中级职称533人,占45.13;初级职称469人,占39.71。
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据市农业局2004年调查,全市1324名乡镇农技人员中,具有高中文化和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分别占总数的25.4%与26.7%;而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10.8%。
农业科研、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推广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二是农业科研、推广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缺乏;三是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
4、农业科研动力不足。
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们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
在收益政策方面倒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且这个问题在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更加突出。
从2001年-2005年间,全市共评选出21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可是没有一个是农业的,在评出的115个二等奖中,农业项目也仅有18个,占15.65%,即使是三等奖,农业项目获奖的只占13.33%。
2005
年表彰的9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11名,占12.2%。
表五杭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获奖情况个、%
二是知识产权不明晰。
农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用高,私人效用低。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技术供给的主体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为科研而科研;科研人员则以个人利益极大化为目标,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三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一方面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手段,原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杭茄一号新品种,由于其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的优点,深受菜农欢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覆盖了长江流域,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农作物品种权保护,而《专利法》又明确规定:农作物品种不得申请专利。
即使是有品种权、商标权的保护,有的种子经营企业是挂着狗头卖羊肉,换个名字继续卖杭茄一号。
因此,各式各样的杭茄一号充斥杭州市场,而育成单位的销售状况却是每况愈下。
另一方面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对象的分散,造成了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难,保护成本过高,农业科技人员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一个又一个的农民打官司。
当然其中还有农业科技人员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的原因。
5、农业技术创新需求不足。
一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需求是指农户对生产技术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获取生产技术的欲望,而且要有购买能力。
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独立的经济决策单位,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
农户在选择引入新技术时,必然要对新技术投入的预期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
只有当农户认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调动农户选择新技术的积极性,但由于广大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