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7例疗效观察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
脑病137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窒息后引起的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窒息使血供中氧含量减少,脑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一系列的症状,表现为青紫、抽搐、尖叫、昏迷及脑功能障碍等变化。

近年来我们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以2002年2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137例住院病例为资料,137例患儿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7例,男63例,女24例;入院日龄<6 h 27例,~24 h 48例,~72 h 12例;轻度23例,中度51例,重度13例。

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入院年龄<6 h 18例,~24 h 28例,~72 h 4例;轻度17例,中度26例,重度7例。

主要临床表现:治疗组:意识障碍15例,肌张力低下41例,前囟饱满39例,惊厥15例,呼吸不规则9例。

对照组:意识障碍13例,肌张力低下44例,前囟饱满22例,惊厥17例,呼吸不规则7例。

患儿病程及主要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均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包括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吸氧,控制惊厥、降颅压、纠正酸中毒及供给热卡、能量合剂及脑水解蛋白应用等。

治疗组加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两药同时应用,其量6 (mg)×体重(kg)加入100 ml液体中静脉缓慢滴注7.5 ml/h (有条件最好微泵维持静脉点滴)。

轻、中型患儿可用多巴胺 3 mg、多巴酚丁胺3 mg同时加入40 ml液体静脉点滴,控制滴速7.5 ml/h,一日1~2次,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维持收缩压在6.6 kPa(50 mm Hg)以上。

7天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均为1~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用药7天内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用药14天上述症状消失;无效:用药后病情恶化或临床死亡。

1.4 结果治疗组:87例,显效73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5%;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HIE是因围产期窒息而引起的脑损害,患儿多在生后12 h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根据病情不同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肌张力正常或增高,拥抱及吸吮反射存在,症状一般于24
h后逐渐减轻;中度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弱、原始反射受到一定程度抑郁,部分患儿出现惊厥:重度表现为昏迷、松软、脑干功能受抑制,颅内压增高和持续惊厥。

轻型预后良好,重度可致新生儿早期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

因此积极预防和处理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是预防HIE的关键。

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在于防止血压的波动,减轻脑水肿,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保护各脏器的功能。

保证脑组织的氧供,维持足够的通气和最佳的灌流。

其中维持血压的稳定性是我们治疗的关键。

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大大降低了病死率,降低了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提高了治愈率,建议基层医院合理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