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只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影响④发挥地区优势,鼓励西部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答案 1.B 2.D 3.B
解析第1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域是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由于气候(降水、气温)和地形差异,典型动物、传统民居都有所不同。

第2题,从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可以判断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不是完全重合;我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地带。

第3题,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地区优势,鼓励西部积极引进人才。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

读图回答4~5题。

4.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5.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河流多有凌汛现象
B.乙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C.甲地河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D.乙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 4.B 5.D
解析结合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知两区域分别位于欧洲西部和中亚地区。

第4题,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多,光热不足;中亚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第5题,甲河流域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势平坦,没有凌汛现象,水流平稳;乙河流域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流补给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

据此完成6~8题。

6关于甲、乙两岛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甲岛附近水域属于太平洋
C.乙岛位于北半球
D.乙岛周围水域属于大西洋
7关于乙岛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以热带雨林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B.地形以山地或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D.岛内河流密布,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
8.甲、乙两岛相比,判断公路密度较低的岛且对应的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A.乙岛——地形B.甲岛——地形
C.乙岛——火山D.甲岛——河流
答案 6.B7.B8.A
解析结合图中甲、乙两岛的经纬度信息可知,甲、乙两岛均位于南半球,其中甲岛位于西半球,且在太平洋中,乙岛位于印度洋中;从河流分布看,乙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小,不利于航运,且受地形的影响,公路密度较低。

下面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11~13题。

9.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10.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11.B12.A13.D
解析本题组以特定的区域图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定位、分析、判断,对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第9题,据图分析,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甲国为荷兰,乙国为肯尼亚。

继而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判读。

第10题,地处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高原地形、草原气候不能成为对比后的优势)。

第11题,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土地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14年6月17日电:农业部部长17日表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过八成,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冬小麦有望再创新高,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十一连增”。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

乙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丙旱涝灾害频繁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1)见下表
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
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
乙水源不足
丙光、热、水充足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状况。

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质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粮西运”有利于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3.(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
水域
滩涂
未利
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
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转化为答案。

第(1)题,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要把握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

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2)题,沙洲是泥沙沉积的结果,泥沙的沉积与河流含沙量的高低、河口处的地形坡度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有关,在此解题思路的引导下,结合长江的水文特征作出具体分析和回答。

第(3)题,从图表中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针对这种变化具体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注意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利”。

第(4)题,审题时特别注意是“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耗费资源、能源少的特点,需要通达程度高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广阔的市场做保障。

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作出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