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教案《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 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 以琴相知, 最后因子期早亡, 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教学本文, 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 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 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 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 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 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 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 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 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 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 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 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 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 因此, 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 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 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播放音乐: 高山流水)
师: 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 讲述的就是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 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伯牙鼓琴》
师: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 解读一篇文章是从解读他的题目开始
的。
“鼓琴”什么意思?(弹琴)“伯牙鼓琴”呢?
师: 伯牙是谁?你了解他吗?(一个琴师, 叫俞伯牙, 是春秋时代人)
师:你知道吗?伯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琴师, 他能弹琴, 会作曲, 换做现在就是个创作型歌手。
相传, 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都不吃草了, 也抬起头来倾听。
可见他的技艺高超, 所以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琴仙”。
这样一个在当时誉满天下的音乐家, 为什么却要绝弦呢?
(二)吟诵
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 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 努力把它读正确。
(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巡视)师: 一读就能明白, 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 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 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 有些语言, 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 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生1:钟子期去世了, 伯牙拉断了琴弦, 把琴摔破, 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 这里的“复”是什么意思?(再)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 没有注释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师: 那么“以为”呢?(认为)“足”呢(值得)
师:理解了之后, 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读)
师: 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生: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 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 尤其是这个“乎”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 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师:这个“乎”是语气词,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
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 一延长, 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课件出示)(生读)
P伯牙/鼓琴,锺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师: 我们一起来读读, 注意读好“乎”后边的停顿。
(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 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课件出示)(生读)
P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 1.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 我真想说一句: 善哉。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
2、古文的诵读, 讲究韵味, 声断而气不绝, 慢一点。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P伯牙/鼓琴,锺钟子期听之。
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在弹琴, 锺子期听他弹)
师:一个鼓琴, 一个爱听他鼓琴。
可见, 伯牙的琴技如何?(很善于鼓琴)一个善于鼓琴, 另一个就善于(听弹琴)
p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之。
师: 我们能从文中哪些句子形象的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生默读, 批句, 师巡视)
生: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师: 伯牙在鼓什么?钟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呢?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正弹到意在描绘高山的乐曲, 锺子期仿佛就想到了高山, 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伯牙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师:注意到没有, 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 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 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 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师: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什么意思?
师: 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 好啊!
生: 真美妙啊!
师: 在古代就说成——
生: (齐答)善哉!
师: 谁来读一读, 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注意: 善哉和乎这个语气词连在一起来读, “乎”字后边一延长) 师: 读的真棒!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我觉得你不仅“善哉乎”读得好!你这个“巍巍乎”、“汤汤乎”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巍巍乎”的时候,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 显得很巍峨。
师: 巍峨高耸的泰山, 请你再读, 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 体会得真好, 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师: 古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后有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生: (男生齐读, 读出泰山的豪迈)
师: 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 很有感情)
师: 这里的“流水”指什么?(大江、大河)在古诗文中, 只
要没有点明, “江”指的就是长江, “河”指的就是黄河。
师: 说到长江黄河, 你又想到了哪些词或诗句呢?(气势磅礴、波涛滚滚、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汹涌澎湃)师: 要表现长江黄河的气势磅礴, 得把每一个字音拉长一点, 再试(生读, 齐读)
师: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
呼应着上边的泰山。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 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流水, 一起读。
p(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生: (齐读, 读得很有气势)
师: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我想问问, 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
p“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生: 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 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 你可真了不起!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志)(板书: 志)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 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 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 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 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p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 汤汤流水一样的胸怀。
生: (齐读)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 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 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 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 (齐答)不能得。
师: 唯有谁能得之?
生: 钟子期!
师:所以, “伯牙无论弹什么, 锺子期都能听懂。
听得懂伯牙借琴声所想的景物、听得懂伯牙借琴声所寄托的心情、听得懂伯牙借琴声所表明的志向。
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 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就是——
生: 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 只有这样心有灵犀, 心心相印, 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 才可以叫做——
生: 知音。
师: (板书: 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P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师生逐句对读, 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
读着读着, 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 一句伯牙——
生: 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 一个鼓—
—
生: 一个听!
师: 一个倾诉——
生: 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 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 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 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
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 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 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 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 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此时高山默默, 流水无语, 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p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师: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擦去板书: 志。
)
生: (齐答)没有!
师: 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 心。
)
生: (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 知音不再, 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
)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p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 伯牙绝弦, 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 这真是一曲肝肠断, 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p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 同学们, 正是这破琴绝弦, 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 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
从此,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 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 伯牙和子期, 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
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 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 (齐读)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师:时间在流逝, 500多年过去了, 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 (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师:锺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1000多年后的唐代, 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 (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1400多年后的宋朝, 人们也用古诗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师:2500年后的今天, 就在这个课堂上, 我们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 能背的背, 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 同学们, 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 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 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 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 知音难觅, 知音难求, 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 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