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温热效应 高频电的温热效应特点为“内源”热,即为组织吸 收电能后转变的“内生”热,而不是体外热辐射的加 热。热作用较深,可达体内深部组织。温热效应能够 起到改善血液循环、镇痛、消炎、降低肌肉张力、加 速组织生长修复等作用。
2、非热效应 小剂量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组织温度不高、没有 温热感觉的前提下,组织内仍有离子、偶极子的高速 移动,此时无组织温度的明显增高却有较明显的生物 学效应。如白细胞吞噬活动加强,急性化脓性炎症发 展受阻,以控制早期急性炎症;神经纤维、肉芽组织 再生加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变化,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增高等。
(2)并置法:两个电极 并列放置,电场线较分散, 作用较浅。放置电极时还 应注意两点:电极与皮肤 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大,以 免电场线散向四周空间而 影响作用的强度与深度。 两极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电极的直径,并且不应小 于3cm。
(3)交叉法:两对 电极分别对置于相互 垂直的位置上,先后 给予输出,使病变部 位先后接受不同方向 的两次治疗,以加大 深部的作用强度、均 匀度和即利用电容电极间的高频交 变电场作用于局部产生生物学效应。人体作为介质置 于两个电容电极之间的电容场中。高频电流通过机体 时,体内的各种组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热效应,主要 机制是组织内发生了欧姆损耗和介质损耗。电容场法 治疗时脂肪的产热量比肌肉的产热量高数倍。
电容场法
短波应用电容电极操作法:目前国内多采用电容场法 治疗。治疗时电极的放置方法有三种:对置法、并置法、 交叉法。
(1)对置法:两个电 极相对放置,电场线集 中于两极之间,横贯治 疗部位,作用较深。放 置电极应注意两个电极 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一 个电极的直径。电极与 皮肤的间隙的大小视治 疗机的输出功率与病灶 部位的深浅而定。
短波的治疗剂量按患者的温热感觉程度分为四级。 1、无热量(Ⅰ级剂量):患者无温热感,适用于急 性炎症的早期、水肿、循环障碍者。 2、微热量(Ⅱ级剂量):患者有微弱的温热感,适 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 3、温热量(Ⅲ级剂量):患者有明显的温热感,适 用于慢性炎症及具有局部循环障碍的疾病。 4、热量(V级剂量):患者有强烈热感。
1、消炎、消肿 中等剂量短波作用于人体组织后,血管通透性增高, 因而有利于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强组织营养,吞噬细 胞数量增多。 2、镇静、解痉、止痛 短波可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故有镇静、止痛作用。中 小剂量时可加速神经纤维再生,过大剂量时则抑制再生。 短波还可以缓解平滑肌的痉挛和横纹肌的痉挛。
3、改善内脏功能 短波作用于肝胆时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作用于肾 区时可以增加肾脏的血流,改善肾功能,使尿量增多; 作用于胃肠区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改善其分泌、 运动功能;作用于肺部,可使肺部血管扩张,改善肺的 呼吸功能等。 4、促进组织修复 中小剂量治疗时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增强,成纤 维细胞增殖,肉芽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加快,可促使组 织修复愈合。
短波疗法主要以电感场法和电容场法进行治疗。 1、电感场法:电感场法又称电缆法、线圈场法,多 采用27.12MHz电流,治疗吋将电缆盘绕于人体体表或 肢体周围。电缆内有短波电流通过时,电缆周围将产生 相应频率的交变磁场,人体内的环形结构将感应产生涡 电流。涡电流可引起体内离子的移动。电流频率越高, 磁场强度越强,组织电导率越高,电阻率越小时,组织 中的产热量越大;反之,则产热量小。肌肉组织含水量 多,水分约占72%~75%,电导率高,电阻率低,因此涡 电流主要在肌肉组织中通过,产热较多,可深达5~8cm。
短波疗法禁忌症 1、活动性出血及出血倾向。 2、对治疗部位的热敏感性较弱的患者。 3、患者有发烧情形。 4、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 5、月经期及妊娠患者。 6、局部金属异物。 7、生殖器部位,或眼睛周围。 8、恶性肿瘤患者等(一般剂量时)。
短波疗法属于高频电疗法的一 种。
应用短波电流所产生的高频 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 疗法。短波治疗仪可生成一个频 率为27.12MHz的临床应用电磁场, 通过应用器作用于人体,让治疗 部位产生不同水平的热量,以治 疗相关的病症。
短波疗法是高频电疗法的一种,高频电作用于人体 主要产生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2、非热效应 小剂量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组织温度不高、没有 温热感觉的前提下,组织内仍有离子、偶极子的高速 移动,此时无组织温度的明显增高却有较明显的生物 学效应。如白细胞吞噬活动加强,急性化脓性炎症发 展受阻,以控制早期急性炎症;神经纤维、肉芽组织 再生加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变化,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增高等。
(2)并置法:两个电极 并列放置,电场线较分散, 作用较浅。放置电极时还 应注意两点:电极与皮肤 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大,以 免电场线散向四周空间而 影响作用的强度与深度。 两极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电极的直径,并且不应小 于3cm。
(3)交叉法:两对 电极分别对置于相互 垂直的位置上,先后 给予输出,使病变部 位先后接受不同方向 的两次治疗,以加大 深部的作用强度、均 匀度和即利用电容电极间的高频交 变电场作用于局部产生生物学效应。人体作为介质置 于两个电容电极之间的电容场中。高频电流通过机体 时,体内的各种组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热效应,主要 机制是组织内发生了欧姆损耗和介质损耗。电容场法 治疗时脂肪的产热量比肌肉的产热量高数倍。
电容场法
短波应用电容电极操作法:目前国内多采用电容场法 治疗。治疗时电极的放置方法有三种:对置法、并置法、 交叉法。
(1)对置法:两个电 极相对放置,电场线集 中于两极之间,横贯治 疗部位,作用较深。放 置电极应注意两个电极 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一 个电极的直径。电极与 皮肤的间隙的大小视治 疗机的输出功率与病灶 部位的深浅而定。
短波的治疗剂量按患者的温热感觉程度分为四级。 1、无热量(Ⅰ级剂量):患者无温热感,适用于急 性炎症的早期、水肿、循环障碍者。 2、微热量(Ⅱ级剂量):患者有微弱的温热感,适 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 3、温热量(Ⅲ级剂量):患者有明显的温热感,适 用于慢性炎症及具有局部循环障碍的疾病。 4、热量(V级剂量):患者有强烈热感。
1、消炎、消肿 中等剂量短波作用于人体组织后,血管通透性增高, 因而有利于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强组织营养,吞噬细 胞数量增多。 2、镇静、解痉、止痛 短波可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故有镇静、止痛作用。中 小剂量时可加速神经纤维再生,过大剂量时则抑制再生。 短波还可以缓解平滑肌的痉挛和横纹肌的痉挛。
3、改善内脏功能 短波作用于肝胆时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作用于肾 区时可以增加肾脏的血流,改善肾功能,使尿量增多; 作用于胃肠区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改善其分泌、 运动功能;作用于肺部,可使肺部血管扩张,改善肺的 呼吸功能等。 4、促进组织修复 中小剂量治疗时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增强,成纤 维细胞增殖,肉芽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加快,可促使组 织修复愈合。
短波疗法主要以电感场法和电容场法进行治疗。 1、电感场法:电感场法又称电缆法、线圈场法,多 采用27.12MHz电流,治疗吋将电缆盘绕于人体体表或 肢体周围。电缆内有短波电流通过时,电缆周围将产生 相应频率的交变磁场,人体内的环形结构将感应产生涡 电流。涡电流可引起体内离子的移动。电流频率越高, 磁场强度越强,组织电导率越高,电阻率越小时,组织 中的产热量越大;反之,则产热量小。肌肉组织含水量 多,水分约占72%~75%,电导率高,电阻率低,因此涡 电流主要在肌肉组织中通过,产热较多,可深达5~8cm。
短波疗法禁忌症 1、活动性出血及出血倾向。 2、对治疗部位的热敏感性较弱的患者。 3、患者有发烧情形。 4、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 5、月经期及妊娠患者。 6、局部金属异物。 7、生殖器部位,或眼睛周围。 8、恶性肿瘤患者等(一般剂量时)。
短波疗法属于高频电疗法的一 种。
应用短波电流所产生的高频 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 疗法。短波治疗仪可生成一个频 率为27.12MHz的临床应用电磁场, 通过应用器作用于人体,让治疗 部位产生不同水平的热量,以治 疗相关的病症。
短波疗法是高频电疗法的一种,高频电作用于人体 主要产生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