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0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全套教案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
1、强化课堂常规,明确平时成绩的内容及记录方法。
2、复习音阶、各种节奏、音符。
教时数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细化平时成绩内容,公布各类之星于音乐教室墙面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区别八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唱准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重难点
提出新学期要求和计划;
5、打小杵节奏的同学,加上衬词“嘿”再分组轮换练习。
精神饱满,亮出你最美的歌声,换组演唱。一个同学敲大杵,女同学伴唱,男同学敲小杵,加衬词,看一看这遍效果怎样?
三、你想一想,还能用什么表演形式演绎这首民歌呢?舞蹈、合唱、器乐等。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歌曲有高山族民歌特色的歌曲吗、
(阿里山的姑娘、娜卢湾情歌等等,你还想听什么哥呢?你知道这个歌手是谁吗,张惠妹),其实高山族民歌种类很多,题材广泛,我们了解一下。
3、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等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注意有些乐句节奏演唱的准确性
难点:用杵乐节奏或舞蹈的方式配合歌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舞蹈导入、节奏训练
1、欣赏舞蹈视频片段《杵舞》,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欣赏时间1分钟,及时截图
看一看他们的服装,看一看他们赤着脚载歌载舞,你知道是哪个民族吗?————高山族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边打节奏边唱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动人的歌声自这片美丽的土地,感受到了高山族人民载歌载舞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同样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用歌声描绘家乡歌唱家乡,大家去找一找这样的音乐作品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唱了台湾高山族民歌,。(高山族民歌种类)让我们随着随着欢快的节奏,畅游着这如诗如画的歌声中。《娜鲁湾情歌》,并且边听边拍节奏。
他们手中拿着的乐器叫什么?——————杵(chu)
幻灯片,文字:杵是高山族最具特色的一种乐器,由舂米工具木杆演变而,音色动听,常用于歌舞伴奏。
2、出示“杵”,竹制的,谁试一试,敲击一下?你想想怎样敲这个杵?能自己创编节奏吗?如果不能,老师试一下,然后请他自己创编一条。及时表扬,然后让大家拿出笔,当作小杵,跟着这个同学大杵敲一敲。真棒。大家把小杵放好,老师给你一节奏,你试试看。看一条节奏谱。
(1)用有节奏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复习各种时值的节奏(要求划拍齐答)
出示各种节奏:××××-×- - -
师:这是几分节奏念几拍?
生:这是四分节奏念一拍。
(2)出示各种音符、休止符,指名个别学生回答。
0055 5.5.
难点在附点音符的名称及时值。
2、复习音阶
(1)出示音乐台阶,请生说说在从中知道了什么?
A、在这个音乐台阶中,有三个音区,分别是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
B、在音乐台阶中,3 4;7 1;是半音,其余是全音。
(2)听师钢琴弹奏,用手势1表示全音,2表示半音。
(3)跟琴唱一唱音阶。
四、小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要求学生不讨论,真实反馈自己的想法)
1、各项音乐技能中,你最擅长什么?(可以是唱、舞、乐器、表演、记歌特别快、听音乐挺有自己的想法等)
2、最不擅长什么?(比如歌谱、节奏、舞蹈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用一首歌,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先说几个关于这个地方的特点,看看谁能最先猜出是哪里。”
师:这里四季如春、这里盛产椰子、竹子、这里还有美丽的“五指山”、“万泉河”、这里有著名的“天涯海角”、“这里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最南端”生回答(海南)
听后回答:基本情绪,活泼欢快
2、按节奏教师领读歌词,你知道“祖家”是什么意思?
祖家就是高山族人民对家乡的称呼。
高山族人民为什么会称赞自己的家乡是歌乡呢?小结:高山族人民在黎明刚的时候就开始唱歌,到了月亮上山了还在唱歌,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歌乡。
4、接下,让我们跟着高山族人民一起放声歌唱吧,感受这种每时每刻都有音乐环绕的美妙生活吧!
第二遍,大家一起试一试,教师指着节奏谱。前奏是提前喊“1、2、3、走”
为歌曲伴节奏。跟着老师,听着音乐,试一试,用小杵敲出节奏。
然后叫一个学生敲大杵,其余同学敲小杵,前两句大杵敲在第一拍上,后两句敲在第二拍上。小杵敲,和部分
三、歌曲教学
1、揭题:这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静静的听这一首歌曲,感受一下情绪。
第二段的三四两个乐句,女同学尝试一下。
女同学唱对了吗?----“明天上山”试一试,
第二段第四句一起
男同学第二段的三四两句跟进。
完整的唱一唱,面带微笑,姿势坐好,教师伴奏,带前奏,评价:总体说还是不错的,不好的地方及时弥补练习。
再分两组,分段演唱,请同学们把刚才老师提醒要注意的,落实到歌唱中。
5、再听一听,思考,我们能不能做到边唱边用小杵伴奏呢,自己试一试吧。每句歌词后面再加上小杵的节奏,加上节奏清唱。一半唱,一半打杵。
(先由1~2个学生简单描述这种运动)
师:两个人在两边,各执竹竿的顶端,在音乐的伴奏下随着节拍一开一合。同时不断敲打垫在下面较粗的竹竿。
中间跳的人要用双脚或单脚踩着节拍巧妙地落地,既不能踩着竹竿,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竿夹住。
(师弹旋律、生在既定的节拍点用单脚着地)分角色模拟
跳竹竿:
1/3同学拍手、打出落脚的拍点1/3同学演唱歌曲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
《跳柴歌》
教时数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活力地演唱歌曲;
2、了解附点音符的节奏特点、2/4拍的强弱关系、一字两音的对位、了解歌中相同音乐素材的运用;
3、通过这首歌,了解宝岛海南的风土人情和竹竿舞这种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
独立自信的唱好这首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给你一分钟,大家一起练一练,四个人一组,相互比较倾听一下。教师巡视,找到正确的同学,请他上台试一试。
3、让学生上台试一试,大家表扬,然后大家一起练一练。
表扬:节奏感非常强,(导入部分节奏不能过长,5—7分钟即可)
二、歌曲伴奏练习
(高山族的人民不但能用杵打节奏,还喜欢用杵为歌曲伴奏)
出示歌谱,放音乐,教师敲大杵,大家看节奏谱。
学生回答,师表扬
总结:A段是二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生:强弱)师范唱,接着说:所以节奏感很强很欢快
B段呢是三四排,它的强弱规律是?(生:强弱弱)恩,它的节奏很平稳,师范唱,而且速度比A段慢,所以我们感觉这段曲调很柔美祥和,B段更优美了,那么非常欢快的A段大家换个方式体验,让我们为歌曲伴奏吧(大家身上带乐器了吗),没关系,我觉得大家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我们可以通过踩地,拍腿拍手伴奏,请同学们听着A段创编你的节奏,呆会请同学展示”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完整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笛子)
1、师:真棒,你听出了是笛子奏,其他同学听出了吗?(表扬全体)
“那乐曲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边回答,师边切出每部分的一小段旋律,
2、看舞蹈
观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体会舞蹈中葫丝伴奏的韵味。
3、唱傣歌
演唱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再次体会葫芦丝伴奏的意味。
三、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
师:我们一起到了美丽西双版纳。在这儿同学们聆听到了优美婉转、富有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下面我们在一起去看看美丽的青海草原。
3、跟着老师感受一下节奏。
分条出示,分条练习
1、老师打一遍,学生感受,学生打打看,不好,就念一下。
2、学生念一下,老师指着谱子领念一遍
3、拿起小杵,同学们打一遍,没问题就o
4、处理,要求重音记号处,打一下,有问题再指导。
我们能不能打得难一些,把节奏反过,把它打好呢?出示第二条节奏。
1、老师念一遍,学生在念一遍。
1、听音乐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 | | ||先请一位同学尝试打拍,再由全体同学齐打。
师:“这一句每个小节有几拍”生回答
“2拍子的强弱关系是什么样子的?”生回答
全体同学有力度对比地打拍。
请一位同学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第一二句)全体同学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第一二句)
2.请同学找出三四句和一二句节奏的不同。(相同办法朗诵三四句)
3.全体视唱旋律,注意强调重拍;(钢琴伴奏)
4.加入歌词演唱;全体同学演唱;
师:“这首歌一共有几个乐句?”生回答
师:“这四个乐句的旋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一二乐句前两小节相同、后两小节变化;三四乐句也是前两小节相同、后两小节变化)
生回答
5.采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比比谁唱得更有感情;
分组衔接演唱,一大组唱使用了相同旋律的部分(每句的前半句)二大组唱每句的后半句(师指挥,MP3伴奏)
试着唱第一段歌词。
跟着音乐,学生跟唱。
教师伴奏,学生试唱。
在演唱过程中你感觉哪里唱得不够流畅?我们发现,第三乐句比较难唱,老师唱一遍,我们唱一唱,四个字“月亮上山”唱一唱,然后第三句唱一唱,个别同学唱一唱。
第三句一起唱一遍,“唱歌”注意,
我们接着连到第四乐句,非常棒。
跟着琴唱三四两个乐句,加上节奏打一打。训练以下。突破节奏难点。
学生说:一开始很慢
师“是不是这一段?这是歌曲的开头是引子的部分还没有进入主旋律”
a“这一段情绪非常的欢快是歌曲的第一段,A段”
依次介绍
出示ABA结构
3、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
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多媒体出示表格)
2、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3、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2、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新课内容
生补充关于海南的知识“提到海南、你还想到什么?”师补充:“海南是祖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四面环海……少数民族黎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自海南的黎族民歌《跳柴歌》,这首歌不仅可以演唱,并且可以加入一些有活力的动作,同学们想一想一起跳舞啊?那我们就先学习这首歌曲吧。”
二、教唱:
1.欣赏《跳柴歌》范唱,初步感受节奏与旋律;2.分两句教打节拍,强调附点节奏;
1/3同学跳、在既定节拍点单脚落地、上半身自由造型。(时间充分可轮流进行)
四、文化拓展:
师:“歌词中提到个两个海南的地方,哪位小朋友发现了啊?”
生回答师:“五指山”和“万泉河”欣赏《军民团结一家亲》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
欣赏《花儿与少年》
《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时数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3、音乐课上你最喜欢干什么?
4、最讨厌干什么?
5、音乐课上你想了解些什么知识?
6、(我)音乐老师的优点
7、(我)的缺点
8、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我的祖家是歌乡》教时数总第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高山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与其相关的音乐艺术文化。
2、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
师:“谁能跟老师分享一下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欢快的情绪,按照分组的顺序再演唱一遍”(师指挥,MP3伴奏)
(时间不足改用视频伴奏,学唱的同时欣赏舞蹈)
三、舞蹈
师:“黎族人每逢过节时,都喜欢进行一种叫做“跳竹竿”的活动。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的活动,不但舞姿优美,而且富于节奏。每逢过年过节,黎族人民穿着艳丽的服饰,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播放视频、后切换到2`22)
附点八分音符时值的演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组织教学
1、安排好学生座位。
2、师生问好。
二、强化课堂常规
1、说明本学期音乐书的使用方法。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音乐书的发放与收起,并由一个课代表总负责。
2、明确本学期音乐平时成绩的内容及记录方法,及墙面光荣榜的使用。
三、复习乐理知识
1、复习各种节奏及音符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
1、强化课堂常规,明确平时成绩的内容及记录方法。
2、复习音阶、各种节奏、音符。
教时数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细化平时成绩内容,公布各类之星于音乐教室墙面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区别八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唱准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重难点
提出新学期要求和计划;
5、打小杵节奏的同学,加上衬词“嘿”再分组轮换练习。
精神饱满,亮出你最美的歌声,换组演唱。一个同学敲大杵,女同学伴唱,男同学敲小杵,加衬词,看一看这遍效果怎样?
三、你想一想,还能用什么表演形式演绎这首民歌呢?舞蹈、合唱、器乐等。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歌曲有高山族民歌特色的歌曲吗、
(阿里山的姑娘、娜卢湾情歌等等,你还想听什么哥呢?你知道这个歌手是谁吗,张惠妹),其实高山族民歌种类很多,题材广泛,我们了解一下。
3、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等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注意有些乐句节奏演唱的准确性
难点:用杵乐节奏或舞蹈的方式配合歌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舞蹈导入、节奏训练
1、欣赏舞蹈视频片段《杵舞》,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欣赏时间1分钟,及时截图
看一看他们的服装,看一看他们赤着脚载歌载舞,你知道是哪个民族吗?————高山族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边打节奏边唱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动人的歌声自这片美丽的土地,感受到了高山族人民载歌载舞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同样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用歌声描绘家乡歌唱家乡,大家去找一找这样的音乐作品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唱了台湾高山族民歌,。(高山族民歌种类)让我们随着随着欢快的节奏,畅游着这如诗如画的歌声中。《娜鲁湾情歌》,并且边听边拍节奏。
他们手中拿着的乐器叫什么?——————杵(chu)
幻灯片,文字:杵是高山族最具特色的一种乐器,由舂米工具木杆演变而,音色动听,常用于歌舞伴奏。
2、出示“杵”,竹制的,谁试一试,敲击一下?你想想怎样敲这个杵?能自己创编节奏吗?如果不能,老师试一下,然后请他自己创编一条。及时表扬,然后让大家拿出笔,当作小杵,跟着这个同学大杵敲一敲。真棒。大家把小杵放好,老师给你一节奏,你试试看。看一条节奏谱。
(1)用有节奏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复习各种时值的节奏(要求划拍齐答)
出示各种节奏:××××-×- - -
师:这是几分节奏念几拍?
生:这是四分节奏念一拍。
(2)出示各种音符、休止符,指名个别学生回答。
0055 5.5.
难点在附点音符的名称及时值。
2、复习音阶
(1)出示音乐台阶,请生说说在从中知道了什么?
A、在这个音乐台阶中,有三个音区,分别是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
B、在音乐台阶中,3 4;7 1;是半音,其余是全音。
(2)听师钢琴弹奏,用手势1表示全音,2表示半音。
(3)跟琴唱一唱音阶。
四、小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要求学生不讨论,真实反馈自己的想法)
1、各项音乐技能中,你最擅长什么?(可以是唱、舞、乐器、表演、记歌特别快、听音乐挺有自己的想法等)
2、最不擅长什么?(比如歌谱、节奏、舞蹈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用一首歌,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先说几个关于这个地方的特点,看看谁能最先猜出是哪里。”
师:这里四季如春、这里盛产椰子、竹子、这里还有美丽的“五指山”、“万泉河”、这里有著名的“天涯海角”、“这里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最南端”生回答(海南)
听后回答:基本情绪,活泼欢快
2、按节奏教师领读歌词,你知道“祖家”是什么意思?
祖家就是高山族人民对家乡的称呼。
高山族人民为什么会称赞自己的家乡是歌乡呢?小结:高山族人民在黎明刚的时候就开始唱歌,到了月亮上山了还在唱歌,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歌乡。
4、接下,让我们跟着高山族人民一起放声歌唱吧,感受这种每时每刻都有音乐环绕的美妙生活吧!
第二遍,大家一起试一试,教师指着节奏谱。前奏是提前喊“1、2、3、走”
为歌曲伴节奏。跟着老师,听着音乐,试一试,用小杵敲出节奏。
然后叫一个学生敲大杵,其余同学敲小杵,前两句大杵敲在第一拍上,后两句敲在第二拍上。小杵敲,和部分
三、歌曲教学
1、揭题:这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静静的听这一首歌曲,感受一下情绪。
第二段的三四两个乐句,女同学尝试一下。
女同学唱对了吗?----“明天上山”试一试,
第二段第四句一起
男同学第二段的三四两句跟进。
完整的唱一唱,面带微笑,姿势坐好,教师伴奏,带前奏,评价:总体说还是不错的,不好的地方及时弥补练习。
再分两组,分段演唱,请同学们把刚才老师提醒要注意的,落实到歌唱中。
5、再听一听,思考,我们能不能做到边唱边用小杵伴奏呢,自己试一试吧。每句歌词后面再加上小杵的节奏,加上节奏清唱。一半唱,一半打杵。
(先由1~2个学生简单描述这种运动)
师:两个人在两边,各执竹竿的顶端,在音乐的伴奏下随着节拍一开一合。同时不断敲打垫在下面较粗的竹竿。
中间跳的人要用双脚或单脚踩着节拍巧妙地落地,既不能踩着竹竿,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竿夹住。
(师弹旋律、生在既定的节拍点用单脚着地)分角色模拟
跳竹竿:
1/3同学拍手、打出落脚的拍点1/3同学演唱歌曲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
《跳柴歌》
教时数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活力地演唱歌曲;
2、了解附点音符的节奏特点、2/4拍的强弱关系、一字两音的对位、了解歌中相同音乐素材的运用;
3、通过这首歌,了解宝岛海南的风土人情和竹竿舞这种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
独立自信的唱好这首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给你一分钟,大家一起练一练,四个人一组,相互比较倾听一下。教师巡视,找到正确的同学,请他上台试一试。
3、让学生上台试一试,大家表扬,然后大家一起练一练。
表扬:节奏感非常强,(导入部分节奏不能过长,5—7分钟即可)
二、歌曲伴奏练习
(高山族的人民不但能用杵打节奏,还喜欢用杵为歌曲伴奏)
出示歌谱,放音乐,教师敲大杵,大家看节奏谱。
学生回答,师表扬
总结:A段是二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生:强弱)师范唱,接着说:所以节奏感很强很欢快
B段呢是三四排,它的强弱规律是?(生:强弱弱)恩,它的节奏很平稳,师范唱,而且速度比A段慢,所以我们感觉这段曲调很柔美祥和,B段更优美了,那么非常欢快的A段大家换个方式体验,让我们为歌曲伴奏吧(大家身上带乐器了吗),没关系,我觉得大家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我们可以通过踩地,拍腿拍手伴奏,请同学们听着A段创编你的节奏,呆会请同学展示”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完整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笛子)
1、师:真棒,你听出了是笛子奏,其他同学听出了吗?(表扬全体)
“那乐曲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边回答,师边切出每部分的一小段旋律,
2、看舞蹈
观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体会舞蹈中葫丝伴奏的韵味。
3、唱傣歌
演唱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再次体会葫芦丝伴奏的意味。
三、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
师:我们一起到了美丽西双版纳。在这儿同学们聆听到了优美婉转、富有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下面我们在一起去看看美丽的青海草原。
3、跟着老师感受一下节奏。
分条出示,分条练习
1、老师打一遍,学生感受,学生打打看,不好,就念一下。
2、学生念一下,老师指着谱子领念一遍
3、拿起小杵,同学们打一遍,没问题就o
4、处理,要求重音记号处,打一下,有问题再指导。
我们能不能打得难一些,把节奏反过,把它打好呢?出示第二条节奏。
1、老师念一遍,学生在念一遍。
1、听音乐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 | | ||先请一位同学尝试打拍,再由全体同学齐打。
师:“这一句每个小节有几拍”生回答
“2拍子的强弱关系是什么样子的?”生回答
全体同学有力度对比地打拍。
请一位同学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第一二句)全体同学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第一二句)
2.请同学找出三四句和一二句节奏的不同。(相同办法朗诵三四句)
3.全体视唱旋律,注意强调重拍;(钢琴伴奏)
4.加入歌词演唱;全体同学演唱;
师:“这首歌一共有几个乐句?”生回答
师:“这四个乐句的旋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一二乐句前两小节相同、后两小节变化;三四乐句也是前两小节相同、后两小节变化)
生回答
5.采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比比谁唱得更有感情;
分组衔接演唱,一大组唱使用了相同旋律的部分(每句的前半句)二大组唱每句的后半句(师指挥,MP3伴奏)
试着唱第一段歌词。
跟着音乐,学生跟唱。
教师伴奏,学生试唱。
在演唱过程中你感觉哪里唱得不够流畅?我们发现,第三乐句比较难唱,老师唱一遍,我们唱一唱,四个字“月亮上山”唱一唱,然后第三句唱一唱,个别同学唱一唱。
第三句一起唱一遍,“唱歌”注意,
我们接着连到第四乐句,非常棒。
跟着琴唱三四两个乐句,加上节奏打一打。训练以下。突破节奏难点。
学生说:一开始很慢
师“是不是这一段?这是歌曲的开头是引子的部分还没有进入主旋律”
a“这一段情绪非常的欢快是歌曲的第一段,A段”
依次介绍
出示ABA结构
3、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
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多媒体出示表格)
2、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3、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2、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新课内容
生补充关于海南的知识“提到海南、你还想到什么?”师补充:“海南是祖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四面环海……少数民族黎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自海南的黎族民歌《跳柴歌》,这首歌不仅可以演唱,并且可以加入一些有活力的动作,同学们想一想一起跳舞啊?那我们就先学习这首歌曲吧。”
二、教唱:
1.欣赏《跳柴歌》范唱,初步感受节奏与旋律;2.分两句教打节拍,强调附点节奏;
1/3同学跳、在既定节拍点单脚落地、上半身自由造型。(时间充分可轮流进行)
四、文化拓展:
师:“歌词中提到个两个海南的地方,哪位小朋友发现了啊?”
生回答师:“五指山”和“万泉河”欣赏《军民团结一家亲》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
欣赏《花儿与少年》
《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时数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3、音乐课上你最喜欢干什么?
4、最讨厌干什么?
5、音乐课上你想了解些什么知识?
6、(我)音乐老师的优点
7、(我)的缺点
8、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
授课时间年月日午
教学内容《我的祖家是歌乡》教时数总第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高山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与其相关的音乐艺术文化。
2、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
师:“谁能跟老师分享一下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欢快的情绪,按照分组的顺序再演唱一遍”(师指挥,MP3伴奏)
(时间不足改用视频伴奏,学唱的同时欣赏舞蹈)
三、舞蹈
师:“黎族人每逢过节时,都喜欢进行一种叫做“跳竹竿”的活动。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的活动,不但舞姿优美,而且富于节奏。每逢过年过节,黎族人民穿着艳丽的服饰,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播放视频、后切换到2`22)
附点八分音符时值的演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及设计理念
一、组织教学
1、安排好学生座位。
2、师生问好。
二、强化课堂常规
1、说明本学期音乐书的使用方法。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音乐书的发放与收起,并由一个课代表总负责。
2、明确本学期音乐平时成绩的内容及记录方法,及墙面光荣榜的使用。
三、复习乐理知识
1、复习各种节奏及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