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高三化学 一轮复习化学平衡(学案答案不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顺义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平衡(学案答案不全)
用平衡理论解释原因。

(7)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危害很大,不好去除,
可以将锅炉先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浸泡,用平衡理论解释原因。

(8)向重铬酸钾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颜色变深,用平衡理论解释原因。

(9)氯化铁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再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红色变浅,用平衡理论解释原因。

溶液pH=6,用平衡理论解(10)常温下0.1mol/LNaHSO
3
释原因。

3:平衡常数:
(1)定义:
(2)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
(3)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qD(g),其中m、n、p、q分别表示化学方程式中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公式可以表
示为: ,各物质的浓度一定是平衡
..时的浓度,而不是其他时刻的.
(4)、关于平衡常数的书写规则:
①在进行K值的计算时,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
“1”。

例如:Fe
3O
4
(s)+4H
2
(g)3Fe(s)+4H
2
O(g),在一
定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

②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当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量数增倍或减倍时,化学平衡常数也。

(5)平衡常数的意义和用途:
①平衡常数的意义:
②利用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吸热或放热:
③利用K值可判断某状态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如,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平衡常数为K。

若某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如下:,则有以下结论:
Q
c
=K ,V(正)=V(逆),可逆反应处
于;
Q
c
<K ,V(正)>V(逆),可逆反应
向;
Q
c
>K ,V(正)<V(逆),可逆反应
向。

4、两个重要的模型:强化训练:
1、反应3Fe(s)+4H
2O(g)Fe
3
O
4
(s)+4H
2
(g) 在温度和
容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

下列叙述能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B、v(H2O)=v(H2)
C、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反应不再进行
2、对于以下反应:A(s)+3B(g) 2C(g)+D(g),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体积可变的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就可确定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 B.B的生成速率和D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1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B、C、D 的分子数之比为3∶2∶1
3、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X和Y各4mol,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2X(g)+ 2Y(g) Z(g)+2 W(g)△H<0,反应进行到5s时测得X的转化率为25%,10 s后达到化学平衡,测得Z的浓度为0.5mol/L,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5s内平均反应速率为υ(Y)= 0.2 mol/( L·s)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0.5
C.保持容积体积不变,向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D.升高温度,当测得容器中密度不变时,表示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4、相同温度下,在体积相等的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
生可逆反应:
N
2(g) + 3H
2
(g) 2NH
3
(g)△H=-92.4 kJ/mol。


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容器编号起始时各物质物
质的量/mol 平衡时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N
2
H
2
NH
3
① 1 3 0 放出热量a kJ
② 2 3 0 放出热量b kJ
③ 2 6 0 放出热量c kJ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放出热量关系:a < b < 92.4 B.三个容
器内反应的平衡常数:③ > ① > ②
C.达平衡时氨气的体积分数:① > ③ D.N
2
的转化率:② > ① > ③
5、室温下,分别用0.1 mol·L-1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
论不正确
...的是()
A.向NaHCO3溶液中通CO2至pH=7:c(Na+) = c(HCO32—) +2c(CO32—)
B.向CH3COONa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c(Na+)=c(Cl )
C.向NaHSO4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Ba(OH)2溶液:pH=13
D.向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增大
6、工业上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可用如下反应:
CH
4(g)+2NO
2
(g)N
2
(g)+CO
2
(g)+2H
2
O(g) ΔH=a
kJ/mol
在温度T1和T2时,分别将0.50 molCH4和1.2 molNO2充入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测得n(CH4)
随时间变化数据如下表:

度时间/min
n/mol
0 10 20 40 50
T1n(CH4) 0.
50
0.3
5
0.2
5
0.1
0.1
T2n(CH4) 0.
50
0.3
0.1
8


0.1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 min内,T1时υ(CH4)比T2时小 B.温度:T1<T2
C.ΔH:a<0
D.平衡常数:K(T1) <K(T2)
7、已知:2NO(g)
+O2(g)2NO2(g),其他条件相
同时,分别测得NO的平衡转化
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p1<p2
B.该反应的△H<0
C.A、B两点的平衡常数:K(A)<K(B)
D.A、B两点的化学反应速率:v(A)<v(B)
8、向含1 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 mol Cl2,得
到含有NaClO的溶液,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主要成分为NaCl、NaClO和NaHCO3 B.c(Cl-)= c(ClO-)
C.2c(Na+)= c(CO32-)+c(HCO3-)+c(H2CO3) D.c(Na+)= c(Cl-)+c(ClO-)+2c(CO32-)+c(HCO3-)
9在一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2 mol CO和0.4 mol H
2
,发生如下反应:
CO(g)+2H
2(g)CH
3
OH(g) 实验测得300℃和500℃
下,甲醇的物质的量随时间
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醇
物时

质的量温度10mi
n
20mi
n
30mi
n
40mi
n
50mi
n
60mi
n
300℃0.08
0 0.12
0.15
0.16
8
0.18
0.18
500℃0.12
0 0.15
0.15
6
0.16
0.16
0.16
A.该反应的焓变ΔH > 0,升高温度K增大
B.300℃时,0~20 min H
2
的平均反应速率ν(H2) = 0.003mol/(L·min)
C.采取加压、增大H
2
浓度、加入催化剂的措施都能
提高CO的转化率
D.500℃下,向该容器中初始加入0.1 mol CO和0.3
mol H
2
,依据现有数据可计算出反应
达平衡后甲醇的浓度
10、CH3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用CO与H2在
催化剂作用下合成CH3OH,其反应为:
CO(g)+2H2(g)CH3OH(g)。

按n(CO)∶n(H2)=1∶2向密闭容器中充入反应物,测得平衡时混合物中CH3OH的体积分数在不同压强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1<P2
B.该反应的△H>0
C.平衡常数:K(A)=K(B)
D.在C点时,CO转化率为75%
11.已知某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
关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外电路电子从B极移向A极
B.溶液中H+由B极区移向A极区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B极区溶液的pH减小
D.A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OOH - 8e-
+2H2O=2CO2+8H+
12.向盛有H2O2的试管中滴入一定量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经实验证明该气体只含有O2、Cl2、HCl和水蒸气。

将气体通入X溶液(如下图),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能判断气体中含有Cl2的是
X溶液现象
A 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
红后褪

B 淀粉KI酸性溶
液溶液变为蓝色
C 滴有KSCN的
FeSO4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 稀HNO3酸化的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3.短周期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 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
数和电子层数相等,W、Z同主族且原子序数之和与X、Y原子序数之和相等。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含Y元素的盐溶液可呈碱性
B.X和W形成的化合物可含非极性共价键
C.Y单质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一定产生H2
D.W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强于Z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
14、某学习小组研究溶液中Fe2+的稳定性,进行如下实
验,观察,记录结果。

实验Ⅰ
物质0 min 1mi
n
1h 5h
FeSO4淡黄

桔红

红色
深红

(NH4)2Fe (SO4)2几乎

淡黄

黄色
桔红


(1)上述(NH4)2Fe(SO4)2溶液pH小于FeSO4的原因是____ ___(用化学用语表示)。

溶液的稳定性:FeSO4_____ __(NH4)2Fe(SO4)2(填“>”或“<”)。

(2)甲同学提出实验Ⅰ中两溶液的稳定性差异可能是(NH4)2Fe(SO4)2溶液中的NH4+保护了Fe2+,因为NH4+具有还原性。

进行实验Ⅱ,否定了该观点,补全该实验。

操作现

取____ _ __,
加___ ____,观察。

与实验Ⅰ中(NH4)2Fe(SO4)2溶液现象相同。

(3)乙同学提出实验Ⅰ中两溶液的稳定性差异是溶液酸性不同导致,进行实验Ⅲ:分别配制0.80 mol·L-1 pH 为1、2、3、4的FeSO4溶液,观察,发现pH=1的FeSO4溶液长时间无明显变化,pH越大,FeSO4溶液变黄的时间越短。

资料显示:亚铁盐溶液中存在反应4Fe2++O2+10H2O 4Fe(OH)3+8H+
由实验III,乙同学可得出的结论是__ __,
原因是__ __。

(4)进一步研究在水溶液中Fe2+的氧
化机理。

测定同浓度FeSO4溶液
在不同pH条件下,Fe2+的氧化速
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实验过程中
溶液温度几乎无变化)。

氧化速率都逐渐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 _。

(5)综合以上实验,增强Fe2+稳定性的措施有____ ___。

14.(15分)
(1)NH4++H2O NH3·H2O+H+ <
(2)取2 mL pH=4.0的0.80 mol·L-1 FeSO4溶液加2滴0.01 mol·L-1 KSCN溶液(1分)
(3)溶液pH越小,Fe2+越稳定
溶液中存在平衡4Fe2++O2+10H2O
4Fe(OH)3+8H+,c(H+)大,对平衡的抑制
作用强,Fe2+更稳定
(4)生成的Fe(OH)3对反应有催化作用(5)加一定量的酸;密封保存
15、能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
反应I: CO(g) + 2H
2(g) CH
3
OH(g)
ΔH1
反应II: CO
2(g) + 3H
2
(g) CH
3
OH(g) +
H
2
O(g) ΔH2
右图是反应I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

(1)由下图可知反应I为反应(选填”吸热、放热”),反应热△H1=
(2)反应I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能判断其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 .v 正(H 2)=v 逆(CH 3OH )
D .c (CO ):c (CH 3OH )不再变化
E 、CO 的消耗速率等于氢气的生成速率
F 、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3)图中曲线 表示使用催化剂时反应的能量变化。

(4)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 2和6 mol H 2,5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CH 3OH(g)
的物质的量为1mol ,
从反应达到平衡这段时间内,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则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数K 值= (用分数表示),若开始时充入
2 mol CH 3OH(g) 和2 mol H 2O(g)达到相同平衡时CH 3OH 的转化率为 ,若平衡后在充入 4 mol 的N 2,则C(CO 2)是 。

(5)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符合原子经济的是 。

(填“I ” 或“II ”)
(6)乙醇/过氧化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d 电极上发生的是 (填“氧化”或
“还原”)反应。

②物质b是(填化学式)。

③写出c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写出d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16、下图表示氮及其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1)反应I:N2(g)+3H2(g)2NH3(g) ΔH=–92 kJ•mol
-1
上图是反应I中平衡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随
温度或压强变化的曲线,图中L(L1、L2)、X分
别代表温度或压强。

其中X代表的是____
__(填“温度”或“压强”),判断L1、L2的大小
关系并说明理由_
__。

(2)①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____。

反应I的方程式是:
②反应II其中一步反应为
2NH3(g)+3Cl2(g) =N2(g) +6HCl(g) ΔH=–462 kJ•mol-1
已知:
断开1 mol H–N键与断开1 mol H–Cl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 kJ。

(3)反应III是利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制备NCl3(氯的化合价为+1),其原理是:
NH4Cl+2HCl电解NCl3 +3H2↑。

①b接电源的_____ __极(填“正”或“负”)。

②阳极反应式是__ __。

(4)反应III得到的NCl3可以和NaClO2制备ClO2,同
时生成NH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___。

(1)压强
L1<L2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压强相同
时,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氨的体积分数减小
(2)① 8NH3 +3Cl2=N2 +6NH4Cl
② 41
(3)①负
② 3Cl-﹣6e-+NH4+=NCl3+4H+
(4)NCl3+6ClO2-+3H2O=6ClO2+NH3+3Cl-+3OH-
17、高铁酸钾(K2FeO4)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是一种高
效水处理剂。

(1)用K2FeO4处理废水时,既利用其强氧化性,又利用Fe(OH)3胶体的作用。

(2)制备K2FeO4可以采用干式氧化法或湿式氧化法。

①干式氧化的初始反应是2FeSO4+6Na2O2=2Na2FeO4+2Na2O+2Na2SO4+O2↑,该反应中每生成 2 mol Na2FeO4时转移电子
mol 。

② 湿式氧化法的流程如下图:
上述流程中制备Na 2FeO 4的化学方程式是 。

结晶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K 2FeO 4在水中不稳定,发生反应:4FeO -
24
+ 10H 2O 4Fe(OH)3(胶体)+ 8OH - + 3O 2,其
稳定性与温度(T )和溶液pH 的关系分别如下
图所示。

图Ⅰ K 2FeO 4的稳定性与温度的关系
图Ⅱ K 2FeO 4的稳定性与溶液pH 的关系
① 由
图Ⅰ可得出的结论是。

② 图Ⅱ中a c (填“>”、“<”或“=”),其
原因是 。

17.(14分)(1)凝聚(2)① 10② 2Fe(NO 3)3 + 3NaClO + 10NaOH = 2Na 2FeO 4 + 3NaCl + 6NaNO 3 + 5H 2O
T 4 T 3 T 2 T 1 c (FeO -24)/mmol·L -1 c (FeO -24)/mmol·L -1
2K+ + FeO-2
= K2FeO4↓
4
(3)①K2FeO4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 10H2O 4Fe(OH)3(胶体)
②< 由4FeO-2
4
+ 8OH- + 3O2可知:c(H+)增大使平衡正向移动,
所以平衡时c(FeO-2
)越小,溶液的pH越小
4
18、燃煤产生的烟气中的氮氧化物NO x(主要为NO、NO2)易形成污染,必须经脱除达标后才能排放。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O形成硝酸型酸雨的反应。

(2)能作脱除剂的物质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H2O作脱除剂,不利于吸收含氮烟气中的NO
b. 用Na2SO3作脱除剂,O2会降低Na2SO3的利用率
c. 用CO作脱除剂,会使烟气中NO2的浓度增加
(3)尿素[CO(NH2)2]在一定条件下能有效将NO x转化为N2。

Ⅰ.已知可通过下列方法合成尿素:
2NH3(g) + CO2(g) H2NCOONH4(s) ΔH = - 159.5 kJ/mol
H2NCOONH4(s) CO(NH2)2(s) + H2O(l) ΔH = + 28.5 kJ/mol
①尿素释放出NH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②写出有利于尿素释放NH3的条件并说明理
由。

Ⅱ.CO(NH2)2与某种烟气(主要为N2、NO和O2)中的NO的物质的量比值分别为
1:2、2:1、3:1时,NO脱除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
①曲线 a 对应CO(NH2)2与NO的物质的量比值是。

②曲线a、b、c中,800℃~900℃区间内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③900℃~1200℃区间内脱除率下降,NO浓度上升。

发生的主要反应是_____。

④曲线a中,NO的起始浓度为6×10-4mg/m3,从
A点到B点经过0.8 s,该时间段内NO的脱除速率为____ mg/(m3·s) 。

答案、(1)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 (2分)
(2)a b (1分)
(3)Ⅰ.①CO(NH2)2(s) + H2O(l) 2NH3(g) + CO2(g) ΔH = + 131.0 kJ/mol (2分)
②升高温度(1分)
释放氨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同时温度升高,氨气的溶解度降低,均有利于向释放氨气的方向进行(1分)Ⅱ.①3:1 (1分)
② 4NH3 + 6NO== 5N2+ 6H2O
或2CO(NH2)2+ 6 NO == 2CO2+ 4H2O +5N2(2分)
③4NH3 + 5O2 == 4NO + 6H2O (2分)
③ 1.5×10-4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