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9 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9文学成就
一、单
1.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上最具光彩的双子星座,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是迥然
不同。

对这种区别的形成原因,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两人的文化修养和品味不同所致
B、两人的性格不同所致
C、两人不同的人生观所致
D、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所致
+
2.关于《诗经》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精华的部分是“风”
B、其中“颂”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雅”是祭神和祭祀祖先时演唱的乐歌
C、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D、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
3.中国古典文学极具时代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B、楚辞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为主,更适于表现丰富情感
C、杜甫的诗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D、南宋的词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伤感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
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文学艺术的特点是()
A、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B、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C、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D、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
5.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
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
6.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该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
7.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
骚》
+
8.
古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某种文学形式有较为灵活的句式,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往往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

下列与该文学形式的叙述相符的是()
A、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具有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
C、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D、展现大一统时代的磅礴气势
+
9.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下列属于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作品是()
A、《伐檀》
B、《公刘》
C、《鲁颂》
D、《生民》
+
10.
词发展至宋代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柳永作为婉约词派的代
表,下列与其风格相符的人物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张孝祥
+
11.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有出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
要术》、明朝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内容。

这说明(???)
A、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
B、东西方的科技特点趋于一致
C、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
+
12.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
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说明( )
A、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B、古代小说全部源于市民生活
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比较普遍
+
1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浪漫主义色
彩。

其创作体裁属于()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
14.
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
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
15.
唐代有人“自颈下遍刺白舍人(白居易)诗”,名之“白舍人行诗图”;有歌伎“诵得
白学士长恨歌”,“由是增价”。

这反映了白居易的文学作品()
A、具有向世俗化发展的倾向
B、为一些文人士大夫所不屑
C、体现了唐代诗歌为高雅艺术
D、媚俗低下,难登大雅之堂
+
16.
唐代一诗人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甫
B、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
C、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
D、“天宝”是唐太宗的年号
+
17.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
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18.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
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
19.明清时期小说成为文学形式的主流。

其社会原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统治阶级的重视
D、社会识字率的提高
+
20.
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福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

”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A、社会教化功能
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
D、革新社会风气
+
21.
有人这样评论某位词人:“他(她)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下列人物,最符合这一
评论的是()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
22.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
史不记载)。

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

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
23.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
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音,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24.
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不过据西汉文学家
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
25.如果我们要通过《诗经》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最好是依据其中的()
A、《风》
B、《大雅》
C、《颂》
D、《小雅》
+
26.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直接指出了唐
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胡”指非汉族,如波斯胡人
B、唐代城市开始受胡风影响
C、“胡”是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如“五胡内迁”
D、唐代皇帝对胡风没有限制
+
27.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
小说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②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发展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28.
某诗词节目中有一道依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其作者(?)
A、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B、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C、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D、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
29.
商人在《儒林外史》和《镜花缘》这两本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且都是正面形象,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
象。

此现象折射出当时()
A、文人主流价值观念取向改变
B、传统观念遭受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商人文化素养提高
+
30.
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
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
特征()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人主入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
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
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

其后,这种曲子一面
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
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
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这些落魄文人共同
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
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
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汤显祖(1550—
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以善属文闻名乡里。

因不肯攀附权势,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三十几岁才中进士。

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

在南京任职期间,汤显祖开始进
行文学创作。

早期作品《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

官场生活并未改变汤显祖清傲率直的性格。

他仗义执言揭露弊政的行为激怒
了当朝皇帝,被贬到边远地区,因始终无法适应官场黑暗,1598年汤显祖辞官归乡。

辞官后,对于政治的厌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批判现实,先后完成了《牡丹亭记》《南柯梦》《邯郸梦》等广受欢迎的作品。

在《牡丹亭记》中,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

在《南柯梦》中,主人公淳于棼酒醉后梦入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

公主死后,召还宫中,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

结果醒来却是一梦。

这些作品“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充分体现了汤显祖以情格理的观念。

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散曲”和元杂剧产生的原因。

(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特点及历史背景。

+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以文学表达理想与志向)”与“言情(以文学表达情感需求)”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

不雅正,不足言词。

”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两宋文学史》
材料二: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波辣
、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
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特点
上对宋词的新发展。

+
33.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戏的崛起都是意味深长的事件,而这一现象无疑使得戏剧的价值
体系更趋于平民化.小戏的崛起是在两股相反相成的艺术力量的交汇中呈现
出来的.由于社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地区之间日趋开放,交流与沟通也日渐增加,此前在一个相对狭小、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流传的地方小戏,有更多机会吸收与汲取大戏的优长特点,甚至直接进入都市,并且大量吸收借鉴了成熟
剧种的表演手法与剧目,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傅瑾《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
材料二:小戏从19世纪以来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劲势头的艺术平民化趋势
,但是从延安时代开始它获得了诸多理论支持,因而更像是一场自觉的变革.1951年中央政府以政务院名义颁发的“五?五指示”明确指出,“中国戏曲种类
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1949年成立的新政府总是在种种场合突出强调其“劳动人民”的立场,正是由于各地的小戏被
视为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关系更为紧密,因而较少受到“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反动文人”的毒害,所以应该得到更多重视的艺术样式,兼之有延安时代对秧歌、眉户等小戏成功改造的经验,它们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戏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小戏“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的原因。

+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
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
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
35.材料题.
文学是人类丰富感情的表达,是一定时期的反映。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

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若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汉赋的特征。

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
一代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三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
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简典分析社会现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