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频改国号背后的玄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频改国号背后的玄机
作者:孙士承
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19期
2009年第8期《百家讲坛》中的《辽朝为何多次改国号》一文,对辽朝国号的变更问题
做了探讨。

笔者以为对太宗时期契丹变称为辽的分析很到位,但之后的问题似乎有所忽视。

同号是一个政权至关重要的标志,所以历代帝王对此都很重视。

按说,在大同元年(947年)契丹军队灭后晋,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称大辽,宣示了其一统天下的气魄后,国号就不应再动了,可偏偏就在圣宗统和二年(983年),主持大辽国政的萧太后以圣宗名义把国号改回大契丹。

而咸雍二年(1066年)道宗耶律洪基又恢复大辽称号。

契丹的几任国主频易国号的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呢?
首先,要从契丹人自身说起。

契丹族原本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因而对铁这一征服自然的利器极为崇敬。

“契丹”一词的原意就是镔铁,以此作为民族称号,象征着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但是,以太宗耶律德光为代表的一些契丹英雄们走出广阔草原后,立志成为大一统帝国的主宰,“契丹”这个草原文明的词语就显得与伟大的理想不太协调,于是国号被改为类似传统王朝的“辽”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太宗之后,辽朝皇帝似乎对南边广阔天地的兴趣锐减,这和耶律德光灭后晋后入主中原的失败有关系。

早在947年,中原王朝就被少数民族政权征服过一次,不过这次的征服者辽后来被迫引军北返,表面上看辽军的撤退是契丹人不适应中原炎热的天气,其实是因为辽朝的习惯做法大失民心,无法巩固统治。

有鉴于这一教训,辽的第三至五任皇帝几乎停止了南伐,转而沉醉于草原上的游猎生活。

乾亨四年(982年),多病的辽景宗驾鹤西游,12岁的辽圣宗即位,30岁的萧绰皇太后摄政。

“主少国疑”局面的出现给自以为是的宋太宗赵光义一个收复故地的机会,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对母子秉承了契丹民族铁一般的强悍传统,不仅恢复了大契丹的国号,而且在对宋战争中屡屡获胜。

此后,契丹四方征战,澶渊之盟的签订使硬不起来的宋朝落入了花钱买和平的处境中。

但强势的契丹很快就由盛而衰。

1055年,道宗耶律洪基即位,这个在位长达47年的皇帝并没有给国势已衰的契丹注入生机与活力,相反,他笃信宗教、重用奸佞、穷奢极欲,社会风气日趋消极。

不过,他却一直梦想有朝一日能恢复太宗入主中原的荣光,但这样的理想太难实现了,怎么办呢?改国号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铁一样的契丹国号再度恢复为大辽。

但《辽史》居然对改易国号无一字记录,这恰恰反映了契丹人汉化或封建化过程中的不成熟。

辽朝因俗而分治契丹人和汉人,契丹的统治者们不去学习汉族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反倒
把汉族集权政治的模式全盘引进,而这套体制的弊端最终使这个称雄一时的马背民族集体消失在了茫茫的草原和历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