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之小说-专题练习(五)-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五)
文学类阅读之小说
答案
1.(1)(5分)CE(E3分、C2分、A1分)
(2)①小说第2段和第3段写丈夫“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进而摔大瓷壶,摔门离家出走的情节,正与小说第10段通过妻子心理描写来评价丈夫性格“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以及第12段“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

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相呼应。

②第2段写“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与第13段写“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相呼应。

③第5段写到“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和小说结尾,老头在妻子回家前已先到家把炉火捅旺,碎瓷片扫干净,给妻子斟茶等细节呼应,也与10段“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相呼应。

④小说第4段写到“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

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与有女儿的邻居李老头遭遇相呼应,说明有儿有女作为依靠还是比不上老伴好。

(每答一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3)①情节方面:第⑥段写“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又引出下文对恋爱等往事的回忆。

②人物塑造方面:“雪下得紧”也烘托了妻子内心的复杂、烦乱、忐忑的心绪。

③情感表达方面:段落最后写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传达了了下文“恋爱”时两人情感的美好、纯洁、甜蜜。

(每点2分。


(4)答案示例一:
我同意第一种看法“小说让人看到了幸福温馨”。

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中老夫老妻虽多次争吵,但最后都能相互反省,自动和解,说明两人还是深爱对方的,否则,不可能和解,二人相处温馨幸福。

②从情节设置上看:小说中两人“恋爱”的情节,说明他们是有良好的感情基础的,吵架不过是他们老年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剂。

通过吵架,更检验了他们的感情的真挚。

恋爱开始和婚姻始终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温馨感。

③从表达的主旨上看: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特别事件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真挚感情的可贵。

故小说让人看到了老夫老妻感情的深厚,让人感到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爱情婚姻的幸福温馨。

结合现实:①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吵架是很平常的事,吵架也是一种交流,不过是一种激烈的沟通方式。

②老夫老妻更懂得珍惜数十年的相守,哪怕爱情削减只剩亲情,这亲情也是升级版的爱情。

生活虽有磕碰但只要不离不弃,相互依靠,爱情、婚姻、家庭的温馨美好将会永在。

(观点1分,具体阐释5分,结合现实2分)
答案示例二:
我同意第二种看法,“这篇小说让人看到了悲凉落寞”。

①小说中尽管夫妻二人又和好,相互自省妥协退让,回归正常,但曾经的甜蜜爱情已远去,正如文中所写“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

②两人无儿无女可以依靠,也只能相依为命,然后陷入和好——吵架——和好——再吵的怪圈。

③老夫老妻屡屡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怄气,说明老人们精神的空虚无聊,故借吵架让如死水的生活起点波澜。

小说看似温馨的结局下隐藏着老年精神世界的无尽悲凉落寞。

结合现实:①作为老年夫妻,应该有新的生活规划,让心灵有新的依托。

②多出去走走,与外界交流,不要
宅在家里。

③社会、子女在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要让他们有被忽视遗忘之感。

(观点1分,具体阐释5分,结合现实2分)
2.(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手法:心理描写。

(1分)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

(3分)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

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2分)(3)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

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

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

(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

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

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

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一: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

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

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

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3.(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

(2)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

(2分)
(3)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

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

(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

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

(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

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

(2分)
(4)(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

(2分)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

(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

(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

(2分)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

(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

(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2分)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

(2分)
4.(1)CE
(2)“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

①善良、有同情心。

“我”在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尚礼而富有同情心的人。

②善于反省。

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

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

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3)阿婆身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此看重名声,一尘不染,而许多身在高位的官员,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者,却无视名声,或贪污受贿,或欺世盗名,相比之下,我们越发觉得阿婆人格的伟大。

由此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贵。

卑贱者未必卑贱,高贵者未必高贵,高贵与否,不在身份地位,而在灵魂。

5.(1)答A3分,C2分,E1分,答BD不得分。

(2)①枪法出众,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百发百中。

②冷静干练。

小说对他在前进时、埋伏时、、瞄准时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他的这些特点。

③自私贪婪。

他猎鸟无数,且目标越来越集中在珍惜鸟类上。

④会被感动,有仁慈心。

结尾处可以得知。

(3)①这句话表现了猎人对鸟的熟悉程度。

只是这些熟识并不是建立在人类对鸟类自然亲近的基础上,而是用温暖的话语冷酷地揭示出猎人大量残害鸟类的事实,这也是猎人枪法出众的一个原因。

②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出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放弃猎杀,拯救生命,其实更是拯救了自己。

这是对人性自我救赎行为的赞美。

(4)答案示例:观点一:这样写合乎情理,让人感动。

主人公改变瞄准目标的原因之一是他被东方白鹳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东方白鹳被鸟夹夹上以后,竟然能够拖着鸟夹奔跑。

二是他被东方白鹳吃力地拖着鸟夹飞向高空、回归自由家园的壮举所感动。

三是他看到来自东方白鹳的群体的关爱之情——三只白鹳在空中盘旋着等待这只被夹的白鹳,不忍心射杀。

观点二:这样写过于牵强,故意拔高。

一是他此次行动就是为了猎杀珍惜鸟类东方白鹳而来。

二是他已经做出了充分的准备,选择目标,准备武器,开枪射击,整个过程没有迟疑,没有犹豫。

三是从惊起白鹳,到开枪射击,时间很短,缺少心理转变的时间。

所以,结尾显得突兀牵强。

6.(1)DE(每答对一项给2分,)
(2)(4分)①坚强。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脸上还总是挂着笑。

②自尊。

母亲过去从未向人伸手借面碰壁后决定不再借面。

③爱子。

为了儿子放下自尊去借面,煮面给儿子加鸡蛋。

④隐忍。

借面两次碰壁,忍气吞声,也是内心的委屈。

(每答出一点给二分,两点给三分,三点给四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3).(6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f级。

表现和心情:①第一次流泪是“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两次借面失败。

母亲自尊心受挫,好难受,委屈。

②第二次流泪是“泪水再也忍不住,一下子涌了出来”,母亲为三奶的善良和慷慨而感动。

③第三次流泪是“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爱,感到欣慰。

效果: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小说,艰难困苦中的人要相互友爱,互为对方着想,互给对方温暖的主题。

(表现和心情每答对一点给二分,两点给三分,三点给四分。

效果二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7.(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上下文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

②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未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枯败的花坛”象征着刘长青目前的处境,暗示刘长青终会迎来人生的春天,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第一问: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叙事过程中结合插叙补充交代相关情节。

(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①突出了小说的中心情节(“看望”17年未曾谋面的“笔友”)。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补充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显得巧妙自然。

④便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凸显了小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8.(1)A 3分,D 2分,B 1分。

(2)①指歌词里的蒲公英在诉说和歌唱;②像蒲公英一样不起眼的民工子女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女们在以自己的歌声发出诉求。

(3)同意。

①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孩子们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圆合。

②从人物(表现技巧)来看,不受重视的孩子唱出“真好听的”歌声,(不知情的孩子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③从主题上看,孩子们越不知情地认真练习,越突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

9.(1)A——3分,D——2分,B——1分,CE——不给分。

(2)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敬父母的孩子;(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力气赚钱;(3)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1)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2)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以对话的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自身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4)情景描写和渡夫的自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一点2分,6分为止)
(4)
(1)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想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2)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苦诉,强化了苦难的力度。

(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出1点2分,2点5分,3点8分)
10.(1)CD(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1)补充故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3)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11.(1)A
(2)①生活艰难。

父亲多年前出轨再婚,母亲病重,自己刚走出校门不久。

②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困境。

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而是用偷窃的方式缓解困难。

③良知未泯。

虽因困窘偷过几次钱,但挨过困难后就金盆洗手;看到女孩的病历后,将钱送还老人。

④有羞耻心,还在乎自我尊严面对人们的注视和议论,意欲再次逃离。

(答出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3)观点一:“步步惊心”更好。

①“步步惊心”会让读者急于知道哪些“步”让人“惊心”,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步步惊心”是对小说情节的精当概括,偷盗时的“惊心”,逃跑时的“惊心”,面对人们注视时的“惊心”③“惊心”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刻画其形象。

(每点2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逃离”更好。

①文中有多次“逃离”。

偷盗得手后的“逃离”;送钱后,羞愧地“逃离”;医院里,看到人们对自己的注视,意欲再次“逃离”。

②“他”遇到困难,不敢面对,靠偷盗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逃离”。

③认识到自己尊严丧失,羞愧难当,意欲“逃离”,是一种自我反省与救赎,用“逃离”作为标题,更能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3分)
12.(1)(5分)AD(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6分)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强烈震动。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

家里人更是高兴,热情招待。

②徐美红离开,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开头的“热闹”反衬了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13.(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上下文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

②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未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枯败的花坛”象征着刘长青目前的处境,暗示刘长青终会迎来人生的春天,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第一问: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叙事过程中结合插叙补充交代相关情节。

第二问:①突出了小说的中心情节(“看望”17年未曾谋面的“笔友”)。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补充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显得巧妙自然。

④便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凸显了小小说的文体特征。

(4)第一问:①“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爱心的人。

②刘长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可“我”没有嫌弃他,看不起他;“我”同情刘长青的境遇,总想着去看望他,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刘长青的“谎言”被揭穿后,“我”没有指责他,而是悄悄离开刘家,维护了刘长青的面子和尊严。

第二问:①释放。

“我”在写“刘长青”三个字时百感交集,感情难以控制,不由自主地心情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

②悲悯。

“我”得知刘长青的家庭情况后,对他的同情更加深切。

③感佩。

刘长青对“我”“隐瞒”家庭的实际情况,不愿给朋友增添负担和麻烦,其坚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感动和敬佩。

④愧疚。

“我”为自己不能给予刘长青更多的帮助而深感愧疚。

14.(1)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A.E不给分。

(2)①结构上:a.承接上文,交代了鄂伦春猎手追逐东北虎的原因。

b.为下文作铺垫,使得鄂伦春猎手坚持了四天的追逐行为有了充分的理由。

(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
②内容上:a.与后文鄂伦春猎手放下猎枪,不猎杀老虎形成对照,反衬出鄂伦春猎手仁慈善良的形象。

(2分)b.“动物都跑得无影无踪”一句,侧面表现了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士兵的凶残和暴戾。

(2分)
(3)①人有兽性:日本士兵在面对两只老虎时,完全不为动物身上自然流露的温情与美好所动,而是一枪致命地将老虎猎杀掉,非常残忍冷酷,所以说“人有兽性”。

(2分)②兽有人性:两只老虎嬉戏时表现出的那种脉脉温情,以及双双跳崖生死不离的情意,决绝地以生命捍卫尊严的刚烈,这些本是人类世界的美好情感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如此充分,所以说“兽有人性”。

(2分)③人有人性:鄂伦春猎手被两只老虎的温情打动,进而放下猎枪,面对残忍的敌人最终还是选择放他一条生路,这种不忍与饶恕就是人性里伟大的仁善之心,所以说“人有人性”。

(2分)
(4)①意料之外:倒数第二段写道,鄂伦春猎手已经端起了枪瞄准了日本士兵,并扣动了扳机,按常理,面对这样一个残忍的猎手、侵略我们国家的敌人,鄂伦春猎手应当毫不犹豫地将他置于死地。

但从结尾一段却知道,猎手并没有要他的性命,而只是射伤了他的腿,所以说是“意料之外”。

(3分)②情理之中:从前
文可知,鄂伦春猎手虽是猎手,却不忍杀害两只老虎,可见他有着善良仁慈的内心,这种仁善使得他在面对一个“人”时更不忍下手,更何况这个“人”那样年轻,就像他自己家的小弟。

所以虽然对手是个日本士兵,但善良的猎手还是只射伤了他的腿来惩罚他。

这完全符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所以说是“情理之中”。

(3分)③这个结局抛弃了一般的敌我善恶双方以牙还牙、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冷酷模式,传递了道德宽容暴力,仁善感化邪恶,饶恕换来忏悔的博大力量,赞美了大仁大善的人性,打动了人心,升华了主旨。

(2分)15.(1)(4分)B.E
(2)(4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每一点2分)首先表现在黎满庚的腼腆害羞上,黎满庚被杨书记的外甥女看得“常常脸红耳赤,笨手笨脚,低下脑壳去数凳子脚、桌子脚”。

其次表现在黎满庚的不知情上,杨民高书记准备促成自己的外甥女和黎满庚的婚事,而黎满庚根本没有意识到,杨书记只好直接说出。

再者表现在黎满庚拒婚上,明明知道了杨民高书记有意提婚,最后还是拒绝了杨书记提的亲事。

(3)(4分)这里的语言描写表面上看是杨民高表示祝贺,实则是他对黎满庚自己选择了恋爱对象的不满,这是虚伪的表现。

(2分)而后边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则表现出杨民高工作态度的随意不严肃,“虾公形”也恰恰是对杨民高的批评与丑化。

(2分)
16.(1)E3分,A2分。

B1分。

A.C为错误项。

(2)①突出了家庭背景,展示社会环境:方老先生的折扇和线装书突出了其传统家学背景,而“你们西装朋友是不用这老古董的”又展现了时代特点。

②反讽主要人物,增强讽刺效果:方老先生说的:“这孩子不错,他已经懂得做人的道理”与下文方鸿渐的一言一行形成巨大的反差,增强了讽刺效果。

③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演讲:方鸿渐要托辞谢绝演讲邀请,可方老先生一口答应了下来,推动了以后情节的发展。

(3)①爱慕虚荣,极要面子:听到被郑重称呼为方博士,方鸿渐恨没穿好衣服,甚至自惭形秽。

②缺乏理性,很是无知:读了几本旧书,对鸦片的影响胡乱说明。

③自作聪明。

自以为是:在演讲过程中,方鸿渐不仅不谦虚谨慎,反而自作聪明地胡说八道,还认为“总比无话可说好些”,并一味地胡诌下去。

(4)①要知识正确,准备充分。

②要付出辛苦,积极努力。

③要心里镇定,心态轻松。

④要内容扣题,勿换概念。

17.(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得1分;答A.D不给分。

(2)①不顾世俗给死人画像,且分文不取;②给韦聊天的妮子默默画像,替人解难;③人们关于他给四个人画像的传说;④协助警察抓窃贼。

(一点2分,答出任三点均可)
(3)是一个特别擅长绘像的画匠。

①外形特别,有精神。

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②技艺精湛,服务态度好;③记性好,过目不忘,看人一次就能画像;④正直实诚,善良热情。

(一点2分,答出任三点均可)
(4)①结构上,用大印象的受伤做结局,用重复的句子收束全文,既照应了上文的肖像描写,又交代了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唏嘘感叹及联想。

首位圆合,浑然一体。

②情感上,悲剧性的结尾。

大印象的眼睛受伤,不能给人画像,令人惋惜,好人易受伤,与千万他的正直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震撼人心。

③内容上,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

前文写他的过目不忘,善于绘像,为结尾写他抓贼、眼睛受伤埋下了伏笔,文章水到渠成,情节更加连贯。

④主题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用重复的句子写人们对他的怀念,表达了好人终将被人记住,坏人终受惩罚的主题,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18.(1)BE
(2)一方面,他饱受屈辱和压迫,经济穷困,生活不如意,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他浑浑噩噩,精神状态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