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探索与思考——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逐渐成熟,大批具有创意和特色的文化业态积极涌现,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
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别样体验感,刺激着人们文化需求不断更新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体验,而是愈发注重内容创新、质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现下文旅行业最热的高频词便是“沉浸式”。
沉浸式即通过空间造境的形式,将体验者思绪抽离实体空间,带入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中,为体验者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情感互通或思维认同。
沉浸式强调的是体验,而文化馆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场所,其最终目的也是提升进馆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两者不谋而合。
各类沉浸式文化街区、沉浸式文艺剧场及沉浸式展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获得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和好评。
这些成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案例,为文化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本文将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浅析在文化场馆中增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和空间,探索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可行性,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文化馆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在文旅融合和“互联网+”双向加持下,以沉浸式体验为主流的业态文化开始盛行。
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政策落地开花,各省市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层出不穷,十分出圈。
这俨然为文化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所以,打造沉浸式文化馆是大势所趋。
(一)政策扶持,孕育沉浸式文化迅速生根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为了契合时代潮流,更好地迎合大众文化需求,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产业”。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委联合出台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的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
文旅融合背景下
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探索与思考
林 欣
——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
QUNWEN TIANDI
验新场景。
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
可见,随着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体验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窗口,也应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创新与变革,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行业导向,引领沉浸式文化高效成长据《2021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沉浸式产业总产值已达到60.5亿元。
沉浸式体验融入文旅,新型业态已成风尚。
2023年2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建立的“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在成都市文化馆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
此次活动中,成都市文化馆首次展示近期开展的沉浸式文化活动剪辑视频。
据视频显示,从“成都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的剧本杀主题游园活动、戏剧艺术体验季、潮玩展、沉浸式美术作品展,再到刚开展不久的“狂飙汉‘潮’——沉浸式戏剧游园会”,仅半年多时间内,就有
近50场戏剧体验活动在成都市文化馆开展,覆盖线上线下逾200万人次。
成都市文化馆作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领头羊”,成功吹响了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先锋号。
既有榜样在前,厦门市文化馆也应把握时代脉搏,乘势而上,尝试在普惠性文化活动中加入沉浸式体验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三)各出奇招,刺激沉浸式文化蓬勃发展沉浸式文化馆其实并不是新鲜产物,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游戏产业开始兴起,出现了一些以游戏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馆。
随着数字化科技迅速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沉浸式体验逐渐渗透到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开始尝试融入沉浸式体验项目。
例如,苏州园林景区创新呈现沉浸式旅游演艺,以昆曲《浮生六记》为例,在园林中演出昆曲,能将观众瞬间带入浓缩世界中,展现石桥、流水等古香古色的苏州市井生活图景。
福建泰宁也开创了沉浸式夜游活动,《梦境九龙潭》把5D 、全息投影、互动新媒体、灯光秀等技术与九龙潭特有的水上丹霞地貌、岩石、洞穴
相结合,全程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
湖北黄
厦门市文化馆沉浸式数字体验设备
石国家4A 级旅游景区黄石东方山,则打造华中首个沉浸式互动景区。
以“唐风仙侠世界”为主题背景,近12000平方米,33个特色剧情场景,以宏大的沉浸式场景,让观众瞬间入境入情。
以此为鉴,沉浸式体验赋能文旅,打造创新型、沉浸式文化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
二、打造沉浸式文化馆所面临的问题
与传统文化馆相比,沉浸式文化馆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方式,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但打造沉浸式文化馆并非简易之事,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现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进行分析。
(一)沉浸式数字体验设备单一
厦门市文化馆由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和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拥有非遗展示厅、大型现代艺术展厅等展览厅,其中非遗展示厅备有沉浸式体验智能设备,主要包括全息影像和VR 眼镜。
全息影像用于展示歌仔戏和高甲戏两个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
VR 眼镜生成三维图像,还原珠光青瓷、影雕、珠绣等传统技艺类非遗
项目,二者都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项目直接呈现给体验者,但这种形式的沉浸式体验仅仅满足了个人视听体验,忽略多感官的协调配合,是相对静态且单向的,与体验者之间没有形成双向交互通道,使之缺乏参与感和交互感,无法达到对非遗传统文化体验真实的心理沉浸效果,体验感大打折扣。
(二)沉浸式线下体验项目缺乏
厦门市文化馆总面积28000平方米,设有音乐、舞蹈、戏剧等排练厅、教室及各类现代艺术展示厅。
除了非遗展厅配有沉浸式数字体验设备,其他展厅均未配备。
常规文艺活动也少有沉浸式体验类项目。
沉浸式文化体验不单指借助科技手段营造虚拟空间,还可以通过各类个性化的模拟,采用增强现实感体验及虚拟角色扮演方式实现。
包括带入式情景、多感官包围、互动型叙事、社交需求实现和自我发现等方式创造出一个力场,让参与者浸入到所创造的文化体验环境中,感受艺术熏陶,实现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当下诸多文化场馆都积极创新,寻求突破,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项目。
例如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举办“丝蕴丹
厦门市文化馆沉浸式数字体验区
QUNWEN TIANDI
青 巾帼墨香”国际劳动妇女节主题沉浸式书画精品展;济南市文化馆尝试创作《诗如济南》沉浸式演艺项目;河南省打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等。
(三)沉浸式体验需求“嗅觉”不够
厦门市文化馆业务主要包括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辅导、文化志愿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
推出的文化普及项目并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适用于中老年部分群体,对当下最热的文化潮流捕捉能力不够、敏感度不强,长此以往,文化供需必定受阻。
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及时引入,可以有效“破局”。
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文化馆,对标泛90后群体需求,结合当下文化热点IP和文化风尚,借助身临其境的空间造景造境,开展以“内容为王、质量为先”的多元化沉浸式文艺活动,提升捕捉潮流文化的能力和嗅觉,创作符合时代气息、人民意志的文艺作品,直接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加广大的受众群体。
三、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具体举措
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持续关注沉浸式业态走向,多方吸纳借鉴、自我革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出多元化沉浸式体验内容和项目,弥补传统文化场馆不足之弊。
借力科技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馆向新型文化馆转型,将“文化+科技”功效最大化,助力文化迈向现代化。
具体措施如下:(一)引入新型设备,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5G时代的迭代更新,沉浸式数字化体验设备也更加高端。
除全息影像和VR眼镜外,还有先进的3D投影、镜像空间、AI智能体验、数字互动等科技也被广泛应用到各类文化场馆中。
湖南美术馆先一步作出了表率,举办全国首个“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采用裸眼3D成像技术,参观者不仅能欣赏到齐白石画作的数字复刻,亲见齐白石视角下的草木鸣虫和他在画室中的挥毫点染,还可以走入经由数字技术复原的齐白石书房,在画案上通过智能绘画触屏桌泼墨书写,留下自己的作品。
通过现场采集数据,实时响应用户的动作、声音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给予用户更加即时的互动体验,还支持多人同时参与,这种区别于全息投影和VR 只有视听参与的模式,调动沉浸式体验者多维度感官参与其中,进一步增强文化体验者的代入感和交互性。
因此,厦门市文化馆可引入新型数字化体验设备,在场馆中精心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展示厅,生成互动式场景,让静态的美术、艺术展览动起来,打造新型“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馆,在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中畅游。
(二)广泛吸纳借鉴,丰富沉浸式体验形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持续推动下,潮流文化的盛行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让沉浸式业态趋于成熟。
故步自封的服务模式,不再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大文化行业开始纷纷进入沉浸式市场,尝试打造新鲜、独特的沉浸式项目,文化体验形式变得更加五花八门。
成都市文化馆进行积极探索,举办2023“成都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狂飙汉‘潮’”全国首场文化馆沉浸式戏剧游园会,首创“戏剧展演+文化馆”模式,开展8场沉浸式戏剧互动演出,吸引上千名观众参与其中。
活动中,鼓励参与者身着各式汉服,参与猜灯谜、学礼仪、看演出等互动活动,与演员一起亲历剧中事、成为剧中人。
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形式,突破了传统戏剧场地限制,将戏剧演
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让沉浸式戏剧与文化馆深度交融。
新的跨界文化体验,奇的古韵沉浸感受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彰显精神趣味的载体,联结更多年龄段人群。
此外,还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推出《星火燎原》720°
VR 云展厅,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浙江打造的富春山居·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酷炫的沉浸式数字化体验设备,让观众多角度饱览富春的美景;西安建成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让体验者所见所闻、所玩所乐,尽是唐风唐韵。
厦门市文化馆也可结合本地特色传统文化,举办闽南传统文化服饰、美食等主题活动,抓住沉浸式行业新风口,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活态塑造。
(三)注重优质内容,助力沉浸式业态发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在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表示:“沉浸式文化不仅更新了文旅产品的品类,更彰显着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增强群众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的理念”。
文化场馆通过“文化+科技+创意”,充分挖掘文化基因的内涵和价值,开发出饱含自身特色及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
例如,武侯区文化馆国风分馆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开展6场各类文化雅集公益活动,通过本土文化的提炼与设计,以“非遗技艺赋新”和“美学空间营造”为亮点,为大众提供一个传播天府底蕴的百姓学堂、传承中国文化的大众讲堂,在全省县域文化旅游发展“答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泉州首个沉浸式科技文化馆——永春五里街“穿越古镇”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心,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创新艺术展陈等布展形式,以“古镇记忆、海侨文脉”的传承精神
为主旨,创造穿透时空的历史意境,营造沉浸式的五里街历史文化科技体验之旅,让人们了解古镇悠久的发展脉络。
这表明,作为文化馆人,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内容为主体,在文化创作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拓展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方式,让文化资源可触可感。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和“文旅+”时代背景下,沉浸式业态逐渐在文化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传播思想和传承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因此,为有效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面和效能感,厦门市文化馆应抓住行业新风口,打破传统文化馆的“枷锁”,广泛吸纳借鉴各类文化行业的成功经验,精准对标群众需求,通过升级场馆现代数字化体验设备,打造虚拟空间、举办游园活动、创作IP 作品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注重内容提升,充分挖掘文化价值,让文化传播更加具象化、可感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秒.你“沉浸”了吗 ?沈阳迎来“新风口”![EB/OL].沈阳发布,2021-09-01.
[2]漆长新.沉淀天府文化,浸润蓉城万家“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落户成都[N].成都日报,2023-02-24(12).
[3]宋洋洋.数字技术应用带动文化产品提质升级(聚焦文化数字化)[N].人民日报,2023-03-24(20).
[4]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在成都成立[EB/OL].中国文化馆协会,2023-02-24.
(作者单位:厦门市文化馆)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