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之白描手法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學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ēng)毳.衣(cuì)崇祯.(zhēn)
沆砀
..(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學生听读,再跟读。

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

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赏析语言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

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例如:(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

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

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

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敎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
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例如(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

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

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

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

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

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

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

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
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敎學,我觉得敎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學生的积极性,发挥學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學生自主學习,探究问题。

在本课的敎學中,我始终注意了學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學习能力。

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學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