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东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胶东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张艳宁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9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胶东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主要价值有以下几点:
1、民俗价值。

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作为民俗的陪衬,正是由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用凝聚着朴素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的双手,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2、艺术价值。

胶东花饽饽风格古朴、粗扩、豪放,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

它又将各种不同的造型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3、食用价值。

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自己喜爱的样式,象石榴、荷花、蝴蝶、龙、凤、虎、羊、百岁、巧饽饽等,再点染一些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4、文化价值。

胶东花饽饽能够延续传统文化,反映地域特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起广大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发展现状
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至今还流传、分布在烟台市区、掖县(今莱州)、蓬莱、黄县(今龙口)、招远、栖霞及周边地区。

胶东花饽饽所使用的材料,就是以我们日常食用的面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可塑性强,有很好的表现力。

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的主要流程为和面—揉面—制作—烘发—锅蒸—上色—组合—喷漆—镀金粉等9道工序。

它以面为加工对象,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的自做自用的生活艺术用品。

在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绝招,风格各异。

花饽饽制作按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和各地习俗、信仰不同,通常分为“送三”、“结婚”、“百岁”、“上梁”、“过年”和“七月七”卡巧饼等主要品种。

代表性传承人:曲丽荣
曲丽荣系家族传承:张修氏(1912年—1976年,张文花之母)——张文花(1932年生,曲丽荣之母)——曲丽荣(1958年8生),系家族传承。

传授来自本村、本地、外地求学的群众150余人,家族中,传授女儿赵静、侄女曲慧加工花饽饽制品。

三、濒危状况
如今,受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已经摒弃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并且年轻人多已出去打工或到城市生活,已不再学习和制作花饽饽,极度缺乏能刻苦钻研这门艺术的年青人。

而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但他们的精湛技艺却并没有被完整的继承下来。

胶东花饽饽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却迟迟无法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胶东花饽饽也减弱了它弥足宝贵、浓郁的乡土气息,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

四、解决对策
面临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对于胶东花饽饽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不知道花饽饽的存在,尤其是离开胶东地区上学的年轻人。

作为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跟教育部门合作,把花饽饽工艺制作引进小学、中学的校园,加强宣传和制作。

(二)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引导和培训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经讲到,命名和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和保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思想,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无保留地传授他人,培养后继人才,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技艺永传。

(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1、设立以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长为组长,有关文化单位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乡、镇、村领导为成员的班子,加强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普及、辅导、培训、教学工作组。

2、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各类赛事、展览、培训、交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政府出资支持胶东花饽饽的保护和传承。

4、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胶东花饽饽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四)避免出现人才断层
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

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不是急着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再造,而是需要各级政府着手挖掘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已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对这些传承人采取鼓励措施,让新人进行学习、参与和传承。

(五)多方多渠道扶持非遗项目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魅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进。

1、非遗入校园
与教育部门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把有关知识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同时,委托相关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培养一批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2、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
通过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摄影视频音频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胶东花饽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传承和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郭小安: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http:///whwwnj/2012-12/03/content_129680.htm
张艳宁,女,山东省临沂市临沂职业学院,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