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2020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轻快明朗;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B.《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C.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大多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D.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2 .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中的“诫”有劝诫、劝勉之意,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B.《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C.《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杞人忧天》这篇寓言选自《吕氏春秋》,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百年来,齐鲁大地的山川河海向来都倍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漫游“五岳之首”泰山时,惊叹于泰山雄伟磅礴、神奇隽秀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节/气概)。
而在冯骥才笔下,雄伟的泰山更是代表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泰山上挑山工们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坚韧/坚忍)精神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真所谓地杰人灵,山东的秀丽山川让文人墨客们流恋忘返,山东(产生/诞生)的杰出人物所氤氲的人文精神,更是绵延千秋。
3 .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倍受雄伟磅礴(bó)
B.隽秀(juàn)弥足珍贵
C.漫游坚持不懈(xiè)
D.氤氲(yūn)流恋忘返
4 .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节坚韧产生
B.气节坚忍诞生
C.气概坚韧诞生
D.气概坚忍产生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生如何快乐
①人,生来就是享受快乐的。
可是,人往往不快乐,甚至会感到痛苦。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读周作人的《上下身》,感到人快不快乐根本上缘于人对生活所取的基本目标取向。
一种认为生活的目的是欲求的最终实现;一种则认为生活的目的不是欲求之果,而是追求过程本身。
换一种说法,即生活的目的不是经验之果,而是经验本身。
③持第一种人生取向的,只对欲求实现的那一刻感兴趣,甚至把那一刻看作生活的全部。
待到欲求实现的那一刻,常常会听到人们快乐的感叹:“啊,这才叫生活!”有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欲求实现前的那段生活,是被忽视的,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多余的。
然而,这段生活却正是最漫长的,躲也躲不开的,而且还需要浸以血汗,助以耐力的。
这甩也甩不掉的生活过程便惹人痛苦。
④持第二种人生态度的人,将生活视为整体,其过程是不可以随便选取一二的:既不能专为饮食而工作,又不能仅为工作而饮食;既不以为人可以终日睡觉或用茶酒代饭吃,又不把睡觉或饮酒喝茶作为可以轻视的事。
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割裂,都要认真对待,认真享受。
还是引周作人所举的旧例:一精通茶道的日本人,有一回去旅行。
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调起茶来自喝。
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这种不割裂人生过程,每天都认真生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
生活无过程,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人生的目的,所以最终的目标实现与否便无多少意义。
实现了,不会亢奋得失去理智;目的未果,也不会失落
得终日昏沉,快乐伴随他整个人生。
⑤读哈兹里特《谈有学问的无知》,觉得获取人生快乐,还有一个技术性手段,便是求知。
一个人受时空的限制,视之无多,听之寥寥,生活在一个很狭窄的世界里。
狭窄的世界,造就狭隘的心胸,近视的眼力,脆弱的性情,造就囿于鸡毛蒜皮琐碎恒常的人。
而这种人,激情消顿,想象力萎缩,又能感受到多少快乐呢?便要求知,便要阅读。
⑥读书,是借别人的眼睛、耳朵,看自己所未见,听自己所未闻,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扩宽更大的感知空间。
人生经验和感知空间,是人想象力的培养基;而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有激情的人,激情,正是快乐之源。
具体地说,读书读得多的人,起码是不自以为是的人,是不会认死理的人。
⑦自以为是的人,排斥他人排斥身外的世界,而离开他人离开身外的世界,快乐便失去了生发的条件。
认死理的人,心灵幽闭,故步自封,不接受新异的事物,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快乐便无处附着。
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哈兹里特给“求知”予以鲜明的界定——求知,是汲求“切合我们的经验、感情和追求,有助于人们的事业和心灵的那些知识”,而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求知。
为了“学问”而求知,即便成为所谓的学者,“他知道一首诗有多少韵脚,一个剧本有多少幕,可是关于诗的灵魂或精神却茫然无知”。
于快乐,几无裨益。
他称这叫“有学问的无知”。
所以,从人生快乐的角度看,读书亦不该读死书啊。
5 .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人快不快乐根本上缘于人对生活所取的基本目标取向。
B.对任何人来说,最终的生活目标实现与否都无多少意义。
C.不割裂人生过程,每天都认真生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
D.读书读得多的人,起码是不自以为是的人,是不会认死理的人。
6 . 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⑧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伯乐《相马经》中对千里马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描述。
伯乐的儿子读熟了父亲的《相马经》,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千里马,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所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
7 . 结合选文,谈谈人生如何才能快乐。
母亲觉得你需要文/汤小小
从外地回家,上午坐车,到家时是凌晨。
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但母亲还是不放心,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
地嘱咐:“下车后坐在车站别走,我让你爸去接你。
半夜三更的,一个人走夜路多危险啊。
”一听这话,我连连叫苦,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再说了,这条路早就走熟了。
家离车站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呢,与其让老爸半夜打车来来回回,不如我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个年轻人,应该比一个老年人走夜路安全系数高吧。
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母亲都不松口。
最终,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夜色中的爸,他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引颈张望,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我手里的行李,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
车子驶离车站时,看到很多乘客还在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找车,爸特得意地说:“你妈真英明!我要不来,你不一定能打到车。
”我无语,比家乡更大的地方我去过不少,一次也不曾在站台上过夜呀,我早就不是扯着父母衣角的年龄了。
回到家,母亲早已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微波炉转着,滋滋冒着烟,馒头的味道在整个房间里弥漫。
转动停止后,母亲从里面端出一个盘子,盘子上面是热气腾腾的馒头,她催促:“赶紧吃,专门给你买的,狗不理包子,可好吃了。
”我苦笑不已,半夜三更的,哪有食欲吃东西啊,再说了,坐在车上已经吃过晚饭,我现在也不饿啊。
母亲却自有一番道理:“哪能不饿呀,我还不知道,坐车可辛苦了,吃不好睡不好的。
”
④洗脚水早已备好,临睡前,母亲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塞到我手中,像抱着一个火球,整个手一下子暖和起来。
看着我不解的样子,母亲说:“一个人睡冷,把它放脚头取暖。
”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啊,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把它丢到我的脚头。
那一夜,因了这个水杯,整个人像睡在春天里,手脚冰凉的毛病一下子全消失了。
⑤在家里的每一天,母亲总会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事,可是,你说没必要,她偏说有必要,非要逼着你就范。
我忍不住嘀咕,说她多此一举。
可她并不因此收敛,离开家时,她又是准备了一大包东西,一样样地拿出来给我交待:“这壶香油是自家酿的,送给你们领导,你还指望人家多照顾呢。
这几包花生也是自家种的,给一个同事送一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搞好关系。
这些红枣是给你的,每天煮粥时,里面放几颗,补血的……”我一脸黑线,这哪用得着啊,母亲真是想得多。
刚把它们拿出来,母亲又执拗地装进去,到最后,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⑥我一直觉得,母亲太啰嗦,太喜欢操心,还总是操不到点子上,明明我不需要的东西,她偏要硬塞过来,真是麻烦。
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天冷了,强迫女儿穿棉衣,女儿不吃早餐,非要把她摁到餐桌前,女儿数次气咻咻地吼:“真是多此一举,我根本不需要!”看着倔强的女儿,我站在那里气得不行,天冷了不穿棉衣会得风湿的呀,不吃早餐对胃不好啊,我没有多此一举,是她太不会心疼自己啊。
⑦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多此一举,那些在我看来“多此一举”的事情,在她眼里,一定是必需的。
我忽略掉的事情,我不在意的事情,她都会细心地捕捉到,样样周全地为我准备好。
⑧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感情,叫母亲觉得你需要。
你觉得不需要的,母亲偏偏认为需要,不是因为母亲多事
儿,不是因为母亲瞎操心,而是因为,母亲比你更珍惜你。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6月下)
8 . 我从外地回家,母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9 . 结合语境,分析划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啊,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把它丢到我的脚头。
10 . 第⑥段写到“我”的女儿对“我”强迫她穿棉衣吃早餐的不理解,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11 .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第⑧段末“母亲比你更珍惜你”这句话。
12 . 有人认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终能逾越,请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我那时真实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飘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讲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年纪大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选自朱自清《背影》)
四、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3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
14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5 . 甲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16 .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甲、乙两文皆选自《世说新语》,都展现了良好的、有益于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请你谈谈甲文、乙文各体现在哪里?
五、句子默写
17 . 古诗默写。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3)银烛秋光冷画屏,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秋夕》)
(4)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5)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六、诗歌鉴赏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 . “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文字线索题”环节。
下题设定的答案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结合阅读体验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A.他引领建安文坛开创“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B.他的诗作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蒿里行》《短歌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C.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作此诗。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及此事:“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D.
19 . 由于处境、心情、视角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此之谓“象同意异”。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秋”并与此诗“象同意异”的诗句,比如“①”和“②”。
(每句诗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20 . 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可论文作者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作者首先是以色彩和香味的“通感”来描写桃花岛的:“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
”这不就是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境么!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节选自论文《金庸武侠小说中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七、语言表达
21 .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晓林晚上要参加少年宫组织的一项活动,放学后打电话告诉妈妈准备晚饭。
如果你是晓林该怎么向妈妈说。
(不超过30个字)
八、名著阅读
22 . 根据名著,回答问题。
(任选一题作答)
(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①《西游记》
②《水浒》
(2)《朝花夕拾》不仅记录了鲁迅先生对往事的回忆,也记录着他思想变化的轨迹。
请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原因。
九、作文
2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
课堂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并讲述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请以“特别的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①作文前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
②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对比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语言表达
1、
八、名著阅读
1、
九、作文
1、。